顧思遙
摘 要:重視說話教學,加強語言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但由于它在訓練上有一定的特殊性與難度,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力度還不強,這就導致學生中善于說話的人不多,影響了他們今后在實際工作中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通過分析探討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說話訓練的途徑,培養學生說話的興趣,通過讓學生“樂說”,最終實現“會說”的目標。
關鍵詞:樂說;愿說;敢說;爭說
“樂說”即有興趣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動力。學生對說有了興趣,就能積極地參與說的活動,說話訓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陣地,而很多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卻并不“樂說”。課堂氣氛相對沉悶。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表現欲望明顯低于低年級學生,認為自己說不說無所謂,聽
老師說和別人說也一樣學習知識;(2)有些學生存在心理障礙,自信心不足,總擔心說錯會十分尷尬,就索性不說為好;(3)一些學生在老師肯定了一位學生的回答之后就不愿再發表其他意見了。要使上述情況得以改觀,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說話興趣的培養。
一、激發學生說的動機,使學生“愿說”
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類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要我說”與“我要說”的效果之所以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前者對說話并不感到需要,是被動進行的;后者對說話感到需要,是自愿進行的。因此,要使學生都愿意參與到說話訓練中,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每個教學步驟、每個問題都應盡量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在進行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9課《錢學森》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教師沒有必要逐句逐段地進行講解,學生通過交流即可體會到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在讀這一段的時候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再出示自己在課本上做的批注——“從他‘穩健的步伐,我感受到了他的堅定;從他‘寬大的前額,我似乎覺察到了他的睿智。”再讓學生也寫一寫,說一說。
激發學生動機,教師恰當的肯定和贊揚也必不可少。在“你的回答很準確”“你的想法很新穎”“你很愛動腦筋”之類的評價中;在教師一個微笑或一個理解的眼神里,教師向學生傳遞著對學生的認同和稱贊,學生享受著成功的歡樂。同時,引進一定的激勵機制也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投入到說話活動中,如評選“發言小標兵”“說話小能手”等,學生心中有了目標,也就產生了說的欲望,這就為下一步的“敢說”創造了條件。
二、保護學生說的欲望,使學生“敢說”
有些學生想說可總擔心自己說錯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遭到同學的嘲笑。對這類學生,教師關鍵要樹立他們的信心,消除其心理障礙。如,在上《示兒》一課時,教師請學生理解“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時候,為了鼓勵她,教師請她發言。當她輕輕地說“但”的意思是“但是”時,馬上有學生說“錯了,錯了”,頓時她局促不安,這時教師應充滿微笑地對其他學生說:“今天她很勇敢,我們為她積極舉手發言鼓掌。”然后對那個女生說:“你再讀讀詩句,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自己糾正錯誤。”經過思考,她最終回答對了。教師發現這位女生在今后的課堂上表現得越來越踴躍了。
也有的學生愛表現,愛搶著說,但說前往往不進行周密的思考,或說錯,或說得片面。對這些學生,教師首先要肯定其思維敏捷,發言積極的優點,再強調指出“想好了再說”“不打無準備的仗”“今后可以思考得全面些”,這樣就保護了說話者的熱情,不至于使他感到難堪。教師保持學生輕松、愉快的情緒,可以使課堂教學始終處于適宜的氣氛中。
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爭說”
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這樣學生才會樂意說,甚至“爭”著說。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教師在肯定某位學生回答正確后要多鼓勵學生從其他角度去思考問題,只要言之有理,就應予以肯定。
要使學生“樂說”,教師還應盡力豐富說話內容,采用多種說話形式,激發學生對說的強烈興趣。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口語交際課也立足于促進和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應充分發掘利用教材、尋找學生樂意說的素材,如續講課文、描述畫面、暢談感受、課本劇表演等。
任何興趣都是在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除課堂教學以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廣泛地去認識自然、接觸社會,豐富其精神生活,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認識、積累認識,讓他們覺得有話可說。要多為學生創造當中說話的機會,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與說話的濃厚興趣,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說話訓練如一渠活水,源頭不斷。
總之,使學生“樂說”是“會說”的前提。教師應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學生說的興趣,真正使學生“樂說”。
參考文獻:
馬靜.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樂說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5(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