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美術欣賞活動是幼兒美術領域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它主要以欣賞為主,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加深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從而培養審美愉悅和審美能力的活動,其目的在于引導孩子用情感去體驗,享受作品帶來的愉悅感受。于是,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挖掘作品的教育價值,為幼兒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與欣賞,加深對事物的審美體驗成為我們思考和研討的重點。
為此,我們展開了專門的教研活動,選取大班《建構式教材》下冊畢加索的作品《夢》,組織教師在深入挖掘作品價值的基礎上,分析幼兒的行為,反思教師的問題,提升認識。
一、《夢》的初始
平時我們在設計欣賞活動時,首先會對原作品進行理解和分析,特別是大師的美術作品,總會把作品介紹放在首位,把一些認知的元素放在活動目標中,重點放在關注幼兒能否理解作品,是否能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大膽表現,往往忽略了幼兒在欣賞過程中情緒的宣泄和對美的體驗與感受。
在欣賞環節中,發現幼兒對作品《夢》的觀察理解是模糊且籠統的。教師對大師作品的理解不夠,沒有真正走進作品《夢》中,所以需要讓幼兒去欣賞畫面的哪一點,對作品的意境游離在外,導致執教過程中難以把握,不能更好地引導幼兒如何欣賞和感受畫面中的美。
只有讓幼兒充分感受作品美和意境美,才能為幼兒提供創作的空間。于是,除了對活動環節進行調整以外,我們還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欣賞模式,開始嘗試多手段結合、多感官參與、多形式表達的開放式美術欣賞活動。
二、《夢》的推進與表現
1.運用音畫結合,充分挖掘作品意境和內涵
音樂和美術本質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用于表達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中的節奏和旋律相當于畫面中的點線面,音樂中的音響相當于畫面中的色彩,音樂中的快慢強弱相當于畫面中的長短、大小、粗細等。這些元素的有機結合能達到圖音并茂、有聲有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夢》是畢加索中期比較重要的作品之一,作為幼兒美術欣賞的教材,更多要從幼兒觀察與欣賞的視角著眼,運用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美。活動中,幼兒感受夢和表現夢時都出現了音樂。欣賞作品時,教師引導幼兒:“我們來學學畫上女孩睡覺的樣子”,同時播放音樂,幼兒在三拍子的音樂聲中,閉上眼睛感受作品中女孩的夢境,享受熟睡中的身體舒展、柔軟和放松,幼兒在感受夢境時,他們腦海中出現了“蘋果樹下野餐、跳芭蕾舞、草地上奔跑”等美好的夢境。不同的旋律和節奏都會給孩子不同的體驗和感受,音樂的運用將作品抽象的部分形象化,而音樂與欣賞的完美結合,有利于幼兒對作品《夢》的理解。
2.豐富審美經驗,進一步感受線條與色彩
美術欣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經驗。因此,顏色豐富,色彩明快,畫面變化大的作品較容易吸引大部分幼兒。基于此,我們對作品《夢》進行了剖析,把欣賞的重點定位在:線條的變化、組合和銜接;色塊的顏色、明暗;人物的神態、表情。
當呈現作品《夢》時,首先映入孩子眼簾的是女孩熟睡的睡姿和神態,從女孩的神態和表情中,讓幼兒感受到睡夢中女孩的舒適和愜意,讓人也有了欲睡的感覺,體驗到女孩的夢境是美的,從而引發幼兒觀察作品中女孩臉上的黑色線條、金黃色長發、紅色沙發、纖細柔軟的手指等一些柔軟圓滑的線條和明亮的色塊,圓滑的線條讓幼兒體驗到睡夢中女孩的柔美,大色塊的暖色系(黃色和紅色)在畫面冷色背景襯托下,顯得明亮,給幼兒溫暖、柔和的感覺。
3.加入肢體表演,轉變抽象作品為具象內容
欣賞式活動形式的開展,根據組織形式的不同,可以有另外多種形式,如在欣賞名畫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和引導幼兒通過肢體表演充分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讓幼兒將抽象的作品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理解內容。
由于幼兒有自身發展的特點,他們更喜歡用身體動作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過一些隨性的肢體表演,從自身的感受來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內在美。《夢》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感受女孩抽象的夢境,教師引導大家“我們也來學學畫上女孩睡覺的樣子”,同時播放舒緩音樂,幼兒隨教師的引導,緩緩閉上眼睛,靠在椅子上,十指交叉輕柔地放在胸前,用身體來表示圓滑的曲線,感受曲線的自由、流暢,在舒適安靜的睡夢中感受女孩美好的夢境。在幼兒表現“夢”時,他們用手部動作再次表現出不同的曲線。在線條的變化中,表現出女孩不同的夢境。“夢”是幼兒喜歡的話題,但“夢”又是看不到、摸不著的,通過模仿表演、動作表現等形式,將夢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美術欣賞活動中,加入適當的肢體表演,讓幼兒用動作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可以將作品抽象的部分轉化為具體形象,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
在欣賞活動中,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幼兒充分感受和欣賞作品的美,把認知對象轉變為情感體驗的對象,能獲得各種各樣的心理感受,當幼兒的美術欣賞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更能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幼兒的審美想象才會得以釋放。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