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翠
在《教育漫話》中,洛克沒有直接使用“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原則”一詞,卻在文中明確表述了他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從《教育漫話》一書中可見洛克以兒童為主體的思想貫穿于始末,集中體現于健康教育、早期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等思想之中。所謂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原則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兒童愛好自由的天性,使兒童自主、快樂地學習,成為具有自主性的人。之所以強調自主性教育原則,是因為兒童具有愛好自由的天性。
一、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及早管教和說理
“重視兒童精神的形成,而且應該及早形成,那是可以影響他們日后一生一世生活的”。惡習都是從自小養成的,對兒童應及早管教,一是因兒童缺乏判斷的能力,非得有人管束不可;二是因當他們精神在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易于形成他們服從自己理智的心理。對兒童的管教應盡早,并要以兒童的身心特點為根據。
當對兒童管教時,常常需要進行必要的說理。“我之所謂說理,意思是以適合兒童的能力與理解力為限的。一個三歲或七歲的孩子,不能把他們當作成人一樣去和他辯論。長篇大論說教和富有哲學意味的辯論充其量不過使兒童感到驚奇與迷惑,而不能給他們以教導。”這么說來,說理不同于我們講的說教。也就是說“如果要用道理打動他們,那種道理須適合他們的思想水平,而且應該能夠被接觸到和被感覺到才行。”相比說教,說理也不能停留在言語的重復強調和各種規則的教學,還要注重說理的態度要理性。在說理時“我之所謂應以理性的動物看待他們,意思是說,你的舉止應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還是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于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利用兒童的羞恥心和榮譽感進行獎與懲
獎懲結合也是父母和教師常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大多用物質來作為獎勵,用大聲斥責、責罵或體罰來作為懲罰。至今,人們意識到了這種獎懲方法的弊端,采用了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獎懲辦法,這與洛克的獎懲觀是契合的。洛克認為應充分利用兒童的羞恥心和榮譽感進行獎懲,“我們想使兒童變成聰明、賢明、磊落的人,用鞭撻以及別種奴隸性的體罰去管教他們是不合適的。只有萬不得已的時候和到了極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爾用用。”因而鞭撻或呵斥是應該謹慎避免,反對大聲責罵和鞭打兒童,應把兒童當成具有理性的動物去看待,并根據兒童年齡特征進行獎與懲。
三、考察和注重兒童個性
為了教育兒童,為了正確安排整個教育過程,應了解并考慮每個兒童不同的氣質、愛好、過失、心理等個性特點,“照料兒童的人應該仔細研究兒童的天性和才能……考察他們的本性,看他怎樣才能改良,看他合乎做什么”。同時,還要仔細考察“兒童還沒有學會隱瞞自己弱點的技巧,還不知道在外表去裝模作樣以期遮掩自己不良傾向的時候”。而對兒童的考察應選擇“在約束最少的時候,當他正在游戲,當他自以為不在你的視線之內的時候去考察”。
眾所周知,洛克當時提出的紳士培養計劃是針對上層社會子弟,以聘請青年家庭教師的方式進行,因而這里所體現的兒童為主體的教育原則,兒童的所指范圍顯得狹小,然而僅僅這種以受教育者為主體的教育觀念仍具有現實意義,對于當時來說已經是一大思想進步了。而他從個人主義和經驗主義等所提出的教育建議至今仍具有可操作性。洛克在總結《教育漫話》整本書的時候說:“每一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有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在此,教育應該是也必須是一切以兒童為中心,關注兒童的主體性,一切為了兒童更好地成長。
反思傳統的教育,它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問,學生答”的教育、教學模式。教育者把經過嚴格篩選和整理好的教育信息灌輸給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預先設計好的模式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傳遞是單向的。傳統的師生關系限制在“主體—客體”框架內,受教育者成為教育者改造的對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這往往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如今網絡技術不斷發展,它逐漸打破了教育信息的可控性,進而打破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不平等關系。另外,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的主體性普遍提高,體現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也明顯增強。作為教育者一方面要打破以往單一生硬的灌輸式教學,立足當今社會開放性和價值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并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現代社會對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教育者與受教者在教育活動中的良性互動,才能提高教育效果。總之,面對如今的受教育對象和現實環境的新變化,洛克所堅持的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原則仍具有重要啟示和鞭策。
參考文獻:
[1]洛克.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約翰·洛克.紳士的教育[M].方晉,譯.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3]黃英.洛克教育哲學思想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4]吳珠麗.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