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煉

【活動目標】
1.認識“網”,基本了解“網”的外形特征和常見用途。
2.欣賞中國漢字“網”,培養幼兒喜愛中國漢字。
3.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
【活動對象】
五六歲幼兒。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倉頡造字故事》的學習,對漢字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有初步的了解。
2.經驗準備:用蒼蠅拍和用小紙扇打蒼蠅比賽。
3.魚缸一個、魚若干條、捕鳥捕魚網兜、魚網各一個。網狀物品圖片若干張。
4.“網”漢字卡五張(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5.綠帶四根、繩若干根。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魚缸和魚,鼓勵幼兒想辦法:“怎樣不弄濕手、快速、省力將魚捕上來?”
2.老師出示捕魚網兜,用其捕魚,引導幼兒觀察網兜,討論“為什么用捕魚網兜捕魚能快速、省力?”
3.老師出示魚網和捕鳥網兜、捕鳥圖片。
引導幼兒觀察、講述“網”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網是用繩和線等結成的捕魚、捕鳥工具。因為是用繩或線編織的、有洞,能漏掉水或空氣,所以捕撈省力。
4.請幼兒根據“網”的外形特征,設計關于“網”的文字符號。
5.出示我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網”字,引導幼兒觀察、欣賞,了解我國漢字“網”的演變過程,認識“網”字。
■
6.引導幼兒兩人合作或多人合作,用肢體動作表示“網”字。
7.引導幼兒講述其他有關網狀物品。如,球網、網球拍、蛛網等。
8.引導幼兒觀察網、討論編織網的方法,鼓勵大家合作,動手編織網。
(1)網的四邊較中間的繩粗,我們要先固定四邊。
(2)網眼大小要統一規格,可先將繩對折成多等分,作上記號以確定網眼大小。
(3)編織過程中,先編經線、后編緯線,經、緯線交叉處要纏繞一下以固定。
(4)大家在制作過程中要團結合作。
活動延續:
(1)幼兒用自己編織的網玩游戲,如:捕小魚、踢足球等。
(2)尋找、觀察、講述生活中更多的網狀物品,了解其設計原理和對人們生活的幫助。
【點評】(周質強,中學高級教師,湖南省首屆中小幼教師專家庫成員)
現在的孩子喜歡閱讀,閱讀的繪本也越來越多,在閱讀中有了識字欲望,幼兒園可不可以教孩子識字呢?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要求,我們應該幫助幼兒“對圖書和生活中的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而根據我國著名文字學家白雙法先生中國漢字“表意說”的理論:“中國漢字是直接表達人心中的一個事物、一種概念或意義的”,其理論為孩子學習漢字指引了方向。
湘潭市苗苗創特幼兒園,以“實現中國夢 傳承中華文”為己任、為教育目標、為教育理想,一直在努力探索幼兒漢字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本活動就是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從認識網的外形特征、用途入手,后鼓勵幼兒畫網創造“網”字,再先后出示“網”從古至今的五種字體,讓幼兒欣賞我們祖先創造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現在使用的楷書,感受其發展、演變,認識“網”字,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接著,請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網”字,鞏固對字的認識,最后,請幼兒團體合作編織網,利用自己編織的網玩游戲,整個活動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動靜交替,在玩中學,在學中實踐探索,孩子樂學,老師愛教。
本漢字教育教學的活動方式、方法,不是“為學字而機械的教字”,是將它與其他領域的學習有機結合、有趣的結合,為我們提供了漢字教育教學的經驗,值得大力推廣。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