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欣賞與評價是幼兒園美術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幼兒發展的價值在于——激發興趣,體驗成功,學習評價,積累幼兒美術創作語言(如點、線、形狀、色彩、結構、明暗、空間、材質、肌理等),為下一次的感受和創作做準備,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
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由于大班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大約10~15分鐘左右,在較長時間專注投入創作環節后,幼兒在評價和欣賞環節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許多教師也把精力放在活動準備與引入指導等環節,沒能有效挖掘欣賞與評價環節的教育價值。
一、主要問題
1.評價標準不明確
現在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放任式,即只要孩子喜歡,能說出意思就行,而忽視了美術創作語言的積累與提升;另一種是純技能式,即單純從顏色搭配、畫面飽滿、空間比例等方面進行評價。忽視幼兒興趣、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師對于美術欣賞和評價的認識不到位。
2.評價主體、對象單一
對幼兒創作過程及作品的解讀需要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然而由于對欣賞與評價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評價的標準認識模糊,為了節省時間,教師常常在評價環節充當主角,實行“一言堂”,評價時只注重結果,忽視幼兒的個體差異,忽視幼兒的創作過程,師幼對話、幼幼對話缺失。教師自以為是的理解,導致的后果就是誤讀幼兒作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3.評價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
教師常常把幼兒美術作品展示出來,請幼兒說說誰的作品最漂亮?喜歡嗎?為什么?教師的評價語言比較抽象,如“畫得很好”“畫面很飽滿”等。缺乏反映不同幼兒作品特點的“特色評價”,幼兒并不知自己及他人的行為或作品好在什么地方,評價便失去了它本來的價值與意義。
二、針對以上問題的策略
1.教師先行策略
教師要學習用“幼兒的眼光”(即在了解幼兒的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生活經驗基礎上)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幫助幼兒借助美術這一載體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已有的基礎及興趣愛好,再提出知識、技法及想象、創造等方面的要求,并把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與人格的全面發展作為首要指標。
2.三結合策略
即幼兒自評、幼兒互評、教師點評有機結合。幼兒自評(即幼兒解說自己的美術作品),目的是讓別人了解作品、讀懂作品。這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心理活動,增強幼兒的成功體驗。如:教師看到琪琪畫的臉譜上唇有一個黑點,他的解釋是這是特別點上去的美人痣,木偶戲里也有的。這說明孩子觀察很細致,能夠創造性地表現自己的認知經驗。
幼兒互評(即幼兒相互間解說對作品的看法)能使幼兒在學習欣賞同伴美術作品的同時,了解自身的優點和不足,激發幼兒不斷提高自身藝術表現水平的愿望,特別是當他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成功體驗會更加強烈。
教師點評應遵循“藝術無對錯”標準來衡量幼兒的一切作品。正如幼兒所說:“我仰頭看爸爸,所以爸爸和天一樣高。”教師應鼓勵其這種大膽、獨立、自主的創作精神和態度。要抓住幼兒在美術活動過程的個性化表現,運用語言、展示等及時進行激勵,使幼兒對點評的內容記憶更深刻,以提高幼兒探索學習美術的興趣與欲望。
3.獎勵性評價策略
教師不僅要關注美術展示中“特別好的”或“特別需要幫助的”幼兒,還要根據每位幼兒在本次活動的具體情況,選擇一些有代表性及富有個性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時要堅持正面積極的評價,語言要具體形象而簡練,盡量用兒童能接受的語言提出建議。
除了言語的精神獎勵外,還可以給予恰當的物質獎勵,如可采用星級評價法評價幼兒的繪畫作品,如紅旗代表基本完成作品;紅花代表構圖比較合理、能較好地表現出工具及材料的特點;星星則代表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創造,畫面豐富。這種星級獎勵方式不僅能讓幼兒知道自己怎樣做會更好,還能激發他們完整創作的愿望,循序漸進地提高幼兒的繪畫主動性和積極性。
4.靈活安排策略
由于幼兒年齡特點所限,有效的美術活動最好控制在30~45分鐘以內。長時間的美術創作,不僅影響生活質量、幼兒作品質量和一日活動安排,還會對幼兒的學習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那么,教師的評價環節來不及進行怎么辦?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情況靈活安排評價時間,如果僅是個別幼兒不能及時完成,可建議其先參與展示與評價,評價的重點在于讓幼兒體驗成功和進步的快樂,激發興趣,增強自信。
總之,成人(特別是教師)的態度和評價方式對幼兒影響重大。教師應牢記幼兒美術作品的評價目的,注重保持和延續幼兒的繪畫激情,張揚幼兒的個性,小心地呵護幼兒的智慧之花,讓幼兒在快樂與成功的感受中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孔起英.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林琳,朱家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