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 要:鄂倫春族以傳統的游獵生活為主,狩獵是其主要的生活來源。而在漫長的狩獵生產實踐中,鄂倫春族創作的歌舞形式類別多種多樣,具有很多歌謠、童話等題材和內容各異的民間口頭文學。鄂倫春族是一個有本族語言而無文字的民族,鄂倫春族的舞蹈大致可分為:儀式舞、娛樂舞、宗教舞,一般都是邊歌邊舞。
關鍵詞:鄂倫春族;生活內容;舞蹈形式;發展
鄂倫春族舞蹈來源于生活,體現的都是鄂倫春人的生活內容,由于生活地域的偏僻與生產方式的單一,民族舞蹈多以模擬動物姿態的自娛性歌舞為主。每當狩獵歸來,一家老小圍篝火飽食獵物后,便隨歌起舞。其中,廣泛流行的《鄂呼蘭,德呼蘭》就是既能歌又能舞的一種樂曲。《呂日格仁》也是伴隨領唱與合唱的一種自娛性歌舞,表演時節奏由慢到快,眾人牽手頓足,并時有呼號。
1 鄂倫春族主要的舞蹈風格
鄂倫春語“舞蹈”稱為“呂日格仁”。鄂倫春人的舞蹈大體可分為娛樂性、勞動生活性、儀式性和宗教性四大類。無論哪一類,其動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動作結束表演。舞蹈表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而伴之于詞曲,即邊歌邊舞,基本步法有拖步、搏斗土步法等。舞曲常以“介回介回”“額呼德呼”等襯詞,還以“哲嘿哲”“加嘿加”等作節奏呼號。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動物動作或吼叫的舞蹈,如“群禽舞”是一種模仿數種飛禽動作極其的大型舞蹈。此外,還有“布谷鳥舞”“熊斗舞”“野豬搏斗舞”“樹鳥舞”等粗獷豪放、模仿性極強的舞蹈。另一類是表現勞動生活的如“依如嫩舞”,主要表現狩獵后高興地將獵物馱向馬背的情形;“紅果舞”表現婦女采集紅果時的歡笑場面;“魯力該嫩舞”場面較大,人們手拉手圍成一圈,左右跳動,歡快無比。
2 鄂倫春族的歌舞生活
鄂族人在原始社會狀態下擁有的豐富的音樂生活,呂日格因是鄂族最主要的歌舞音樂形式。鄂族人在狩獵之余,支起“吊鍋子”點燃篝火,一邊喝酒吃肉,一邊圍著熊熊火堆跳起熱烈的篝火舞。在傳統狩獵生活中,它具有御寒的功用。鄂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口頭文學是鄂族最豐富的文化產物,摩蘇昆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藝術種類,有神話傳說、演唱者自序兩方面的題材。并且摩蘇昆說唱形成的規模大小不一,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多是表演者的自發性行為,是鄂族人喜愛的一種音樂藝術表演形式。格依哈恩則是鄂族人的宗教音樂類型。原始宗教薩滿在鄂族人的心里占據著崇高的地位。在薩滿跳神時,薩滿要手持文圖文,邊唱格因哈恩,邊擊鼓,歌曲伴著節奏起伏,舞步隨鼓點或漫步或急速地旋轉,圍觀者隨唱或幫腔。
其次,鄂族人在狩獵時期,游走在廣闊的大山林海之中,不但有寬廣的胸懷,還具有山一樣的品格和特性,使鄂族傳統音樂獨具特征。在表現性能上,鄂倫春傳統民歌高亢豪放、柔美回蕩,旋律跌宕起伏、婉轉悠揚。《斗熊舞》是鄂倫春族的傳統舞蹈,其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們模擬黑熊在搏斗時的一種動作,較粗獷簡單;二是由于鄂倫春人早期對熊的崇拜,認為熊和他們有著血緣關系。鄂倫春人對熊不能直呼其名,要叫“雅亞”即祖父或“太帖”即祖母,有的地區又稱熊為“阿瑪哈”即舅舅或伯父之意。過去對熊也有禁獵的習慣,獵人為了自衛打死熊,也要舉行一套完整的風葬儀式進行祭祀。
3 農獵轉型時期的歌舞生活
農獵方式隨著鄂族人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而發生著變化,既明顯又細微,既新鮮又脫離不開其傳統形態。首先,柬達溫基本延續了狩獵時期傳統音樂的風格特點,但是受新民歌創作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在題材上,增添了對下山定居后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歌唱以及對山林、河水、游獵生活的懷念和回憶。在音樂形態變化上,受周邊各民族音樂的影響和滲透,使柬達溫具有了可變性。其次,在農獵生活狀態下,呂日格因已經發展成比較單純的娛樂性歌舞音樂,真正意義上的御寒功用已不復存在。只有在節日聚會、出外游玩野炊時,才模仿動物的動作和打獵生活的場景,跳起舞蹈唱著呂日格因,形成一片歡歌笑語。而隨著下山時間不斷地增長,鄂族人內部交流與外界溝通的主要語言變成了漢語,所以這個時期表演摩蘇昆的歌手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減弱,同時,定居后各種文化類別的交流頻繁,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摩蘇昆漸漸消失。
4 生活內容的變遷對歌舞的影響
作為我國僅存的狩獵民族,鄂倫春族被譽為“北半球漁獵民族活化石”,在長期的游獵生活中形成了獨具森林特色的民族文化。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孟玉珍曾表示,深入挖掘整理鄂倫春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對研究北半球漁獵民族的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演變,為數不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民間老藝人年事已高,許多年輕人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淡漠,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加強保護迫在眉睫。很多地方為了發展經濟和旅游業,以當地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傳統歌舞活動為載體,“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藉以招商引資,傳統民間舞蹈就成為這一活動中最易改造、濫用的對象。
諸如此類的現象不勝枚舉。透過這些現象,我們發現各地傳統民間舞蹈面臨著源自不同層面的肢解與破壞,有的是舞蹈風格的轉變,有的則是民族屬性的異化。而這些粗制濫造的“民族舞蹈”“民間舞蹈”“原生態舞蹈”,千篇一律的舞蹈創作手法、大同小異的表演形式,除了引發消費者的審美疲勞,讓大家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外,并不能讓我們真正找到心靈的家園。相反,它最終將導致傳統民間舞蹈在新的生態環境中日漸失去本真形態,影響了傳統民間舞蹈的生存與健康發展,這是令人萬分擔憂的。
古老的舞蹈是鄂倫春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他們以歌舞的形式表達著內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憧憬與向往。舞祭神、祭祖,是對神靈和先民們的一種敬畏和緬懷,以此來激勵現世的人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命與生活。所要強調的是,這些古老的音樂、舞蹈都依附在各類濃郁的鄂倫春族民俗文化活動和儀式當中,這是它們所依存的根本土壤。同時,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的舞蹈藝術,又在這些重要民俗事項和儀式中起著支撐作用。人們通過舞蹈表達著內心的情感與崇敬,體現著對族群文化的內在的認同感。所以,只有保護好那些重要的民俗事項和儀式,才能較為完整地保護好鄂倫春族的文化。只有尊重民俗、順應民俗才能使傳統民間舞蹈充滿生機和活力,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李向晨.鄂倫春族民歌[J].中國音樂,1984(03).
[2] 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3] 秋浦.鄂倫春社會的發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