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
摘 要:西安地區回坊清真寺建筑裝飾,體現了伊斯蘭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是西安伊斯蘭教文化形態的重要表率,它強烈的外化著宗教思想和社會的種種歷史和現實,即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又主動適應中國文化,將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態度和審美習慣完美地融入清真寺的每個角落。
關鍵詞: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裝飾
西安是我國回族聚居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在西安城內西起西安西大街橋梓口,東至廣濟街的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著約30萬回族同胞,西安人習慣稱那里為“回坊”。“回坊”這個名字源于唐代,“坊”是我國唐時劃分城邑的單位,四條街道圍合起來的方形區域稱之為一個“坊”,唐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容納了大量從西亞、中亞來中國經商的穆斯林來華定居,“回坊”即是對穆斯林聚居區的稱呼。
西安回坊,經歷唐、宋、元、明、清至今,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清真寺建筑群,同時也是西安地區今保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古建筑群。西安回坊百年以上歷史的清真寺有7座,形成了“七寺十三坊”的格局。目前回坊內最古老的清真寺是化覺巷清真大寺,根據寺內石碑上的記載,該寺始建于唐天寶元年(742年),嗣后經宋、元明、清歷代增建修葺,占地1.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可容納上千人一起禮拜,是全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真寺。該清真寺為皇帝敕建,因此建筑為中國傳統建筑形式,裝飾上則為中阿合璧,成為后來西安地區清真寺建造的典范。元代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統四年[1263]六月,隨著回坊坊民增多,修建了大學習巷清真寺。明代洪武年間,新建了北廣濟街清真寺;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修建了大皮院清真寺;萬歷39年(1611年)修建了小皮院清真寺。清代乾隆年間修建了營里寺營里清真寺;這些清真寺基本采用的都是中國傳統的院落式布局,在建筑形態上屬于完全的中式建筑,在建筑功能上符合伊斯蘭教對清真寺的要求。
宗教藝術的作用是支撐其信徒的精神生活,潛移默化的灌輸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并闡釋隱藏其后的精妙實在。清真寺的建筑裝飾是伊斯蘭教宗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有三個特征,一是嚴禁造像,《古蘭經》里曾明確說明偶像是魔鬼的行為,先知默罕默德在《圣訓》中說“制作各種面相和塑像的人們,在復生日必將受到懲罰”。因此在清真寺建筑裝飾上動物紋飾是絕對禁止的。二是阿拉伯文字的應用。三是采用復雜卻有統一視覺效果的抽象裝飾。這種抽象裝飾一般圍繞兩個主題,一為幾何圖形,二為理想化的植物形狀或者阿拉伯式卷須花朵圖案,以此來體現有機生命及其循環往復的周期性運動。
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裝飾因為地域及文化的特征,宗教視角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首先,西安回坊清真寺中出現了動物紋,比較明顯的是化覺巷清真寺里的龍紋,在化覺巷清真寺“敕賜禮拜寺”牌坊上便有龍紋,清真寺內很多牌匾及石刻上也有龍紋的出現。這個現象應該與伊斯蘭教進入中國的歷史淵源有關。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先知默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唐代稱之為大食國,穆罕默德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求知去吧,哪怕遠在中國”,說明伊斯蘭世界自始對中國是非常友好向往的。唐王朝與大食關系比較密切,《舊唐書》和《冊府元龜》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國遣使朝貢,兩國正式建交。在148年內,大食國派往中國的使節有37次。兩國之間的交通通暢,有陸路的絲綢之路,以及水路。當時阿拉伯、波斯來中國經商貿易的伊斯蘭教商人眾多,《資治通鑒》唐記四十八記載“自天寶以來,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長安者,皆有妻子,買田宅,舉質取利,安居不欲歸。命檢胡客有田宅者停其給,凡得四千人。”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叛亂,4000多名回紇、大食國軍人應唐明皇的請援,來中國幫助唐王朝平定叛亂。安史之亂平定后,一部分駐留京城,允許他們和中國女子結婚,并敕建清真寺一座,也有人認為化覺巷清真寺就是當時所建清真寺。因此在當時,清真寺為皇帝下旨為外國僑民所建造,體現了唐王朝對伊斯蘭教的重視以及尊重,龍作為皇帝的象征,便被保存了下來。唐宋時期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從僑居到定居的時期,伊斯蘭教的主要信徒為穿胡服,姓胡姓的外國人,這個時期的清真寺建筑裝飾中出現的中國傳統吉祥動物紋飾這是中國文化與伊斯蘭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融合的顯著標志。但是在西安回坊所有清真寺的大殿前月臺及大殿內部,是完全沒有任何動物紋飾的,遵守了伊斯蘭教的教義要求。
其次,在西安回坊清真寺建筑裝飾中,除了阿拉伯文字作為裝飾,還出現了中文的文字裝飾。在應用上出現了這樣的特點:一是阿拉伯文字的以中文對聯的形式出現在石碑兩側,阿拉伯文字一般是整句可以連寫的,這種書寫方式將阿文語句劃分成一個一個方塊詞語,兩邊對稱如對聯般排布下來,可以說是把阿拉伯文字用中文的排版方式進行排布的一種創新,十分新穎。二是中文作為主要裝飾元素出現在清真寺的照壁、山墻上,除了直譯的“真主至大”等文字外,還出現了“和為貴”這樣表述中國傳統思想的文字作為照壁上的主要裝飾,另外在細節裝飾上還出現了卍字紋、福字紋等表示吉祥寓意的文字作為裝飾,充分體現了穆斯林對中國文化的接受與認可。
最后,在一般清真寺抽象裝飾的基礎上,西安回坊清真寺的裝飾更加豐富多彩,除了幾何圖形,以及傳統的阿拉伯式卷須花紋,還有大量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裝飾在清真寺的方方面面。在西安回坊清真寺中,出現較多的裝飾用花卉圖案為梅蘭竹菊四君子,在每個清真寺都可以看到中國文化中象征“平安”的花瓶的圖案,象征“長壽”的壽桃,還有蓮花、香爐、如意等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出現。在大學習巷清真寺門口的照壁上還有歲寒三友仙鶴浮雕,并且在清真寺中出現了暗八仙圖案裝飾。西安回坊從唐代開始,就有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回坊范圍內有西五臺云居寺、都城隍廟,都屬于規模大,法事多的宗教場所,西安城內還有廣仁寺、湘子廟、太陽廟、臥龍寺等,西安回坊穆斯林在長期的各種宗教文化的熏陶中,想成了自己獨特的宗教視角,即在堅持伊斯蘭教基本教義的基礎上,采用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理論作為工具闡釋伊斯蘭教。明代興起的“以儒詮經”活動,就是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一個過程,從而形成了中國伊斯蘭教的宗教哲學思想體系。這樣的宗教思想,其產物便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清真寺建筑裝飾。
西安地區回坊清真寺建筑裝飾,體現了伊斯蘭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是西安伊斯蘭教文化形態的重要表率,它強烈的外化著宗教思想和社會的種種歷史和現實,即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又主動適應中國文化,將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態度和審美習慣完美地融入清真寺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