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鵬
摘 要:托爾金虛構的中土世界中遍布著各色畸形恐怖的黑暗生物,魔怪象征著這是一個被人類欲望徹底鄙棄的世界:噩夢、劫難、奴役、痛苦、迷惘。托爾金通過戲謔性仿作對自然界和人類欲望進行了擬人化,構建了一個模仿現(xiàn)實世界的“第二世界”,即“中土世界”。本文通過對“中土世界”的魔怪原型進行解讀,有利于我們更具象地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世理念。
關鍵詞:托爾金;“中土世界”;創(chuàng)世理念;魔怪
“中土世界”是英國奇幻小說家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在《霍比特人》《魔戒》《精靈寶鉆》等作品中建構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進行了長達萬年的較量。正面、高貴、帶有神性光輝形象的代表,有甘道夫、阿拉貢、凱蘭崔爾夫人、巨鷹等,而反面、低賤、充滿獸性欲望的形象,則是那些“中土世界”中各種各樣的妖魔與怪物,包括龍、巨型蜘蛛、食人妖、炎魔和半獸人等。以上魔怪形象主要來源于北歐神話、盎格魯-撒克遜口傳史詩和凱爾特傳說之中,不同的黑暗生物象征著人類不同的丑陋欲望。本文將借助諾斯羅普·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對托爾金的三部作品《霍比特人》《魔戒》和《精靈寶鉆》進行文本分析,解讀“中土世界”中各類魔怪形象的神話原型,揭示托爾金的創(chuàng)世理念。
1 龍
龍是托爾金筆下著墨最多的魔怪形象之一。無論是《霍比特人》中的巨龍“史矛革”(Smaug)還是《精靈寶鉆》中各具特色的龍,如“格勞龍”(Glaurung),其直接來源就是盎格魯-撒克遜史詩《貝奧武甫》中的火龍。在《貝奧武甫》中,貝奧武甫在殺死了海怪格蘭德爾和它的母親后,成為了耶阿特的國王。在他賢明地統(tǒng)治了五十年后,另一只怪獸出現(xiàn)了,這是一頭會噴火的龍。一個逃跑的奴隸偷走了火龍看守的寶藏中的一個金杯并獻給了奴隸的奴隸主,希望與后者修復關系。火龍發(fā)現(xiàn)杯子被盜后大發(fā)雷霆,沖入耶阿特王國四處破壞。后來貝奧武甫與龍搏斗,兩敗俱亡。托爾金是研究古英語和中古英語的語言學家,《貝奧武甫》一直是他最喜愛的文學作品之一,并且出版了學術性散文《貝奧武甫:魔鬼與批評家》,在其中詳細地探討了龍的形象。
為了更好地理解托爾金筆下的龍的形象,我們首先需要對龍的文學史溯源做一個簡要地梳理。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都出現(xiàn)了龍的形象,只不過這里的龍具有水的特性,具有豐饒和毀滅的兩面性,與其說是龍,不如說更接近蛇的形象。古希臘神話中也有龍的形象,在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功績”中,第十一件就是盜取被巨龍看守的金蘋果,這里的龍出現(xiàn)了兇惡和寶物看守者的特征。同樣,在北歐神話中龍也被定義為“寶物的看守者”。在《圣經》中,龍被稱為“古蛇”,是撒旦的象征。
“我又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里拿著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鏈子。他抓住了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旦,把它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洞里,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國。”(《啟示錄》,20:1-3)
托爾金筆下的龍的外觀形象來源于《貝奧武甫》,而《貝奧武甫》中的龍承襲了基督教中的反面形象,是詩中基督教思想的體現(xiàn)。《貝奧武甫》中的龍是現(xiàn)代歐洲文化中出現(xiàn)的龍的原型,其特點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喜歡囤積并看守寶物、好奇心重、好報復、會噴火、牙齒中含有致死的毒液。《貝奧武甫》中的龍是非理性的,它會噴火,而在基督教中火象征著欲望,在龍身上尤其表現(xiàn)為貪欲。它不會說話,也聽不懂人類的語言,甚至見到貝奧武甫時顯露出震驚與害怕,這一點與《霍比特人》和《精靈寶鉆》中的龍不同。《霍比特人》中的史矛革不僅會說人類的語言,還具有更豐富的性格特點:狡猾、欺詐、喜怒無常、喜歡被人吹捧。同樣,《精靈寶鉆》中的格勞龍也被稱作“欺詐者”(the Deceiver)和“貪婪之蟲”(Worm of Greed)。托爾金筆下的龍繼承了北歐神話和《貝奧武甫》中的龍的最主要特點:對財富的貪婪。
但是,托爾金賦予了龍更為復雜的象征。托爾金在1936年出版的學術散文《貝奧武甫:魔鬼與批評家》中寫道:龍是“惡意、貪婪、破壞(英雄生活邪惡的一面)的擬人化,也是對不區(qū)分善惡的命運殘忍(所有生命邪惡的一面)的擬人化”。[1]“英雄生活邪惡的一面”指的是英雄人物內心的黑暗欲望,在《霍比特人》中矮人英雄索林·橡木盾(Thorin Oakenshield)曾一度沉溺于對財富的執(zhí)著。“不區(qū)分善惡的命運殘忍(所有生命邪惡的一面)”則能看出托爾金對他筆下的龍賦予的宗教意義上的特殊象征,即認為龍是撒旦的化身,是邪惡的代名詞,這一基督教含義在后世的奇幻文學中的龍身上并沒有得到延續(xù)。無論是《哈利·波特》系列還是《冰與火之歌》系列,都只是單純的集中于龍的殘暴和無差別破壞力。
2 巨型蜘蛛
巨型蜘蛛的形象在《魔戒》《霍比特人》和《精靈寶鉆》中均出現(xiàn)過。龍主要表現(xiàn)為貪財,而巨型蜘蛛則表現(xiàn)為嗜血的貪婪。巨型蜘蛛在“中土世界”為稱為“Gloomweave”,即“大蜘蛛”或“黑暗編織者”,《精靈寶鉆》中的昂哥立安(Ungoliant)和《魔戒》中的尸羅(Shelob)對活物充滿了殺戮的欲望。蜘蛛巢穴的隱喻是一種魔怪世界中的迷宮、迷津,給人以迷失方向的感覺,而且常常有頭像米諾陶那樣的怪獸盤踞于其中。《霍比特人》中比爾博·巴金斯一行人在幽暗密林中迷失了方向,于是遭遇了嗜血蜘蛛群的攻擊。矮人們居住的地下城也具有這種象征意義,《魔戒》中出現(xiàn)的莫瑞亞石窟中就隱藏著炎魔(Barlrog)。蜘蛛的意象還隱喻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這一點在后世奇幻文學中尤為明顯。《哈利·波特》中的人物羅恩的弱點就是蜘蛛,小說中有一個情節(jié)就是羅恩的恐懼被魔鏡放大,變?yōu)橐恢痪薮蟮闹┲搿?/p>
3 食人妖
除了龍和巨型蜘蛛,食人妖(Trolls)也是一個貪婪的魔怪形象,只不過食人妖的貪婪體現(xiàn)為最低級的貪食。無論是在托爾金的《霍比特人》中,還是在J.K.羅琳的《哈利·波特》中,食人妖都是一個滑稽的角色。食人妖的原型是北歐神話中的洞穴巨人,一種智力低下的食人巨人。它的形象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神話中的穴居巨人波呂斐摩斯。在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中,食人妖這種吃人的野蠻形象屬于魔怪式仿作,帶有諷喻性。嗜食人肉的形象包括拷打折磨和砍斷手足的行為,還有行話叫做“肢解”(Sparagmos),也即撕裂淪為犧牲品者的軀體的做法,后者見于俄塞里斯(Osiris,古埃及的冥神和鬼判)、俄耳浦斯及珀修斯(底比斯的國王,被酒神的狂醉女祭司們撕裂四肢;俄耳浦斯也遭同樣下場)等的神話中。除了吃人的特點以外,托爾金和羅琳都將食人妖塑造為智力低下的可悲形象,在《魔戒》里食人妖更是淪為被半獸人奴役的工具。這還不是食人妖形象的全部,在《霍比特人》中登場的三個食人妖說話帶有濃重的倫敦腔(可參考彼得·杰克遜執(zhí)導的電影《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結合托爾金作品中對食人妖糟糕的烹調技術的描述,用食人妖的形象直接諷刺了倫敦人暴烈的脾氣和對烹飪的一竅不通。
4 炎魔
前文在分析龍的原型時提到了“火”的意象,“火”在“中土世界”中不僅是欲望的象征,而且也是酷刑和地獄的隱喻。《批評的解剖》中談到“火的世界則是一個兇險的魔怪世界,充滿鬼火或從地獄里冒出來的幽靈”。[2]在“中土世界”中符合這一象征的魔怪形象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炎魔(Barlrog),炎魔一般體型巨大,擁有惡魔般的頭顱,全身布滿硫磺和火焰。在《精靈寶鉆》中炎魔常作為邪惡陣營或地獄的代表,是一種令人恐懼的生物。炎魔的武器是一條火鞭,用來懲罰反抗它的人。在魔怪的世界中,火表現(xiàn)的形式據記載便是用火刑處死異教徒,或像索多瑪城那樣焚毀于上帝降下的硫磺大火。與之相反的則為煉獄中滌罪的火,或如《但以理書》中在熾烈的煉爐中那種凈化的火,就像《魔戒》中與炎魔對抗的甘道夫的浴火涅槃:“我是圣火的仆人,高舉著亞爾諾(Anor,精靈語:太陽)熾焰,邪惡之火不會幫你,烏頓之火(flame of Ud?n,指炎魔)!”[3]通過甘道夫對炎魔說的話,“火”這一意象的兩面性在“中土世界”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
5 半獸人
當今,奇幻文學中半獸人的形象可以說是托爾金的首創(chuàng)。半獸人“Orcs”的來源之一是《貝奧武甫》中半人半獸的海怪格蘭德爾(Grendel)的種族別稱“Orc-néas”。“Orc-néas”可能有“Orcus的尸體”之意。“Orcus”在羅馬神話中是冥王普路同(Pluto)的另一稱號,“Orcus”同時也可以表示衰敗荒廢的土地。在“中土世界”中,半獸人被描述為一個類比人矮小、丑陋,而且性情兇殘的種族。它們并不愚蠢,但卻經常被認為是野蠻、原始、不知禮節(jié)、只知毀滅的生物。根據托爾金手繪的“中土世界”地圖,半獸人的大本營“魔多”(Mordor)位于“中土世界”的東南部。黑皮膚的半獸人在“中土世界”,被定義為古代波斯人和古埃及人等地區(qū)的未開化民族的形象。“魔多”的原型則是《圣經》中記載的埃及和巴比倫。在《圣經》中,埃及和巴比倫代表魔怪世界,兩國的君主被描繪成怪獸。在《但以理書》中,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淪為了一頭野獸(《但以理書》,4:33)。
但是,托爾金在半獸人的形象中更多的是賦予了現(xiàn)實諷刺意義。戰(zhàn)爭是托爾金作品中最顯著的主題,對戰(zhàn)爭的思考一直貫穿《魔戒》的始終。托爾金將半獸人描述為純粹的戰(zhàn)爭機器,它們不但仇視敵人,同時也仇視自己的主人和同類。《魔戒》中弗羅多和山姆之所以能成功地到達末日火山,原因之一就是半獸人陣營起了內訌,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條件。作為一個善于制造武器、渴望戰(zhàn)爭的種族,半獸人投射到20世紀即是對軍國主義的隱喻,尤其充滿了納粹的影子。無論是半獸人還是納粹,他們都被擁有無限權力和煽動力的人所控制。半獸人并不明白戰(zhàn)爭的意義,它們只是渴求無止境的殺戮,就像一戰(zhàn)時奔赴戰(zhàn)場的青年,他們不明白這場戰(zhàn)爭的本質,只是憑著一腔熱血和沖動參與到無意義的帝國主義的競賽中。
6 結語
“中土世界”中的魔怪形象大多可以在《圣經》中找到原型,作為天主教徒的托爾金在創(chuàng)造這些形象時注入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他的創(chuàng)世理念就是基督教精神的再現(xiàn)。《精靈寶鉆》中的天使米爾寇違背創(chuàng)世神“伊露維塔”的意愿行事,這一故事的原型即撒旦對上帝的背叛。“中土世界”一再重復著亞當和夏娃墮落的故事:米爾寇引誘精靈族自相殘殺;索隆侵蝕了薩魯曼原本正義的心智;魔戒不斷蠱惑“咕嚕”、波羅莫、弗羅多等人。這些靈魂遭受腐蝕的人最終也付出了應有的代價,無論他們曾經多么善良、睿智、強大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半獸人形象更多地表達了作家對戰(zhàn)爭的反思。托爾金將自己的生活經歷(他曾參加過一戰(zhàn))投射在他創(chuàng)造的“第二世界”,即“中土世界”,并結合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的價值判斷,形成了他創(chuàng)世理念中的重要版塊。
綜上所述,托爾金通過塑造一系列具有原型隱喻性的魔怪形象,構建了一個“第二世界”,即“中土世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世理念。托爾金關于“中土世界”的創(chuàng)世理念是對現(xiàn)實世界一次成功的解構,他的作品激發(fā)了關于地洞和巨龍的流行文化,帶動了奇幻文學在20世紀后期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J.R.R . Tolkien:Beowulf: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M]UK:Folcroft Library Editions,1985:17.
[2] 諾斯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M].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213.
[3] J.R.R.托爾金.魔戒[M].鄧嘉宛,石中歌,杜蘊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74.
[4] 貝奧武甫.古英語史詩[M].馮象,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
[5] J.R.R.托爾金.霍比特人[M].吳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 J.R.R.托爾金.精靈寶鉆[M].鄧嘉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