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摘 要:德州黑陶祖承龍山黑陶,作為現代黑陶的佼佼者,而且極其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德州黑陶的制作工藝嚴謹而復雜,再現了龍山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高超的制陶工藝。正是這種嚴格的制作流程和復雜的工序,成就了黑陶的美譽和非凡的氣質?,F代黑陶在經歷坎坷之后,黑陶藝人厚積薄發,從自身特點出發,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黑陶文化之路。關鍵詞:蛋殼陶;德州黑陶;文化1
德州黑陶的起源陶器的發明,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次偉大嘗試,也是人類自我享受的、按照自己意愿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事物。人們根據黏土的特性,與水混合后,制成形態各異的器物,經陰干后用火焙燒,然后經過質的變化形成陶器。這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又一次偉大成就,陶器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新石器時期的到來。我國新石器時代陶器品種極多,按陶質分,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等。[1]其中黑陶作為龍山文化的代表之一,充分闡述了土與火的完美結合的藝術結晶。它的審美效果不是滿堂生輝,而是寧靜致遠。[2]《高足鏤孔黑陶杯》又稱蛋殼黑陶杯,[1]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晚期農耕文化的巔峰之作。《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評價:這種輪制陶器薄如蛋殼,厚僅0.3毫米,漆黑發亮,是龍山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珍品。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望之似金、叩之如磬、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這是人們對史前文化黑陶經典的概括和描述。[2]德州市是一個典型的因河而興的城市,大禹為治理黃河而開挖的九條大河,有五條從德州經過,而且京杭大運河貫穿德州市區。德州因此而成為沿河重鎮,漸漸 形成了運河文化。并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運河兩岸的紅膠泥為黑陶在德州的生產提供了原料支撐,并以德州工藝美陶研究所的名義廣納賢才,為黑陶在德州的發展奠定了技術保障。從此,黑陶在此生根發芽,枝繁葉茂。2
德州黑陶的發展歷程2.1
德州黑陶的興衰黑陶作為龍山文化的代表,經歷了出現—發展—繁榮—消亡—復活的歷史發展過程。龍山黑陶與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黑陶出現的最初作用是用于日常生活需要,但是巫術的出現促使了黑陶作用的轉變。在龍山時期,繼黃帝之后,出現了一場“絕地天通”的運動。這場運動使人們的民主平等的意識逐漸消失,并且與天地人神的溝通方式都有統治者所掌握。祭祀神靈、戰爭成敗、王位更迭等重大場合出現了大量使用黑陶的局面,這就對制陶者的要求更加嚴格,他們在制作的過程中內心充滿敬仰,所制出的黑陶質量要求也極高,這從根本上促進了黑陶技術的發展,進而黑陶的制作工藝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隨著青銅時代的到來,黑陶文化慢慢衰落。到了龍山后期,部落兼并戰爭頻繁,人們無心繼續制作工藝要求極高的黑陶制品,加之人們的居住地點經常變遷,黑陶器皿不宜攜帶且容易破碎。青銅器的出現彌補了黑陶制品的不足。從此青銅文化走上歷史舞臺,并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在青銅器出現之前,在龍山文化時期黑陶一直作為部落內部重大活動的常用物品出現。但是隨著青銅器的出現,在大型活動場合,黑陶的身影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另一種文化特色的青銅器具。龍山文化遺址遍布整個山東。吳金鼎先生是山東龍山文化的最早發現者,在考古過程中所發現的器物以陶器最多,陶器中又多以黑陶為主。因此,“龍山文化”又被稱為“黑陶文化”。經過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于1959年發現了我國另一支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這是我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突破。并從中找到了大汶口文化于仰韶文化所處同一時期,與龍山文化屬于先后承襲的關系。德州黑陶作為龍山黑陶的分支,同樣于大汶口文化屬于先后承襲的關系。1974年,張學海在主持開挖的城子崖遺址里面首次發現一個完整的蛋殼陶器皿。它的全身烏黑發亮、敲擊如磬、薄如蛋殼,其制作工藝充滿了神秘感。為此,大批民間藝人為復活黑陶而積極探索著?!坝辛宋嗤?,才能招來金鳳凰”。德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政府出資,興建廠房,成立研究所,為黑陶的研究、燒制提供了堅實的后盾。以此為契機,大批的黑陶藝人來到德州,為了一個共同的愿望——復活黑陶而努力探索著。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眾多黑陶藝人的努力下,經過反復研究,黑陶終于燒制成功。與此同時,德州市積極采取“走出去”戰略,頻繁與外界聯系。進北京、入上海,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工藝屆的關注與贊譽。而且,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以國家禮品的方式贈送給各國首腦和國際友人,進而成為德州三寶之一。為德州黑陶進入更好的進入市場開辟了道路。從此,德州黑陶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各種弊端也凸顯在眾人面前。市場的需求刺激和商家對于利潤的追逐,又由于市場監管機制的相對滯后,眾多黑陶生產廠商為獲取利益最大化,省去制作流程中的眾多環節,以次充好,嚴重影響了德州黑陶的市場聲譽。而且生產廠家規模較小,大都是前店后廠式的工藝作坊,嚴重影響了黑陶業的做大做強。20世紀80年代,隨著塑料制品和金屬制品的大量涌入人們的生活,給黑陶業的發展雪上加霜。從此,德州黑陶產業的發展開始走向低谷。到九十年代末,由于種種原因,德州工藝美陶研究所解體了,德州黑陶事業再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此危難之際,原工藝美陶研究所的成員,紛紛另起爐灶,為挽救德州黑陶事業,再次披掛上陣,踏上自己新的征程。2.2
德州黑陶之子——“梁子黑陶”在德州第九屆德洽會上,古樸的黑陶作品讓眾多商客駐足觀看,更是讓外國客商贊嘆不已,接連與其簽約訂單,它就是出自業內知名企業—梁子黑陶。梁子黑陶的發展目標十分明確,主打文化大旗,從中國古典文化中汲取營養。它既保持著龍山文化時期的那種寧靜致遠的、古樸恬靜的文化氣息,又結合現代人的審美特點,生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黑陶作品。90年代末,由于種種原因,德州工藝美陶研究所破產了。當時已經在研究所工作了十多年的梁立霞感到十分痛心。經過與黑陶十幾年的接觸,梁立霞與黑陶結下了不解之緣。研究所雖然破產了,但是她的心沒有死,對黑陶沒有失去信心。她認為,黑陶文化不只是德州人的文化遺產,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歷經坎坷才得以復活的黑陶文化不能再讓它消失。憑著一股干勁,在2002年,成立了屬于自己的研究所,經過一番努力,她的第一窯黑陶出爐了,殘酷的現實再次給予她以沉重的打擊,燒出的黑陶質量不達標。經過短暫的考慮,決定將這批不合格的黑陶全部銷毀,同時也在向世人做出了品牌的質量保證。經過反復的研究、燒制,終于生產出高質量的黑陶產品。為了心中的理想,她無悔當初的選擇。梁子黑陶從一開始就從文化角度入手,它們做的不只是黑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黑陶文化。深入挖掘歷史,把國畫、漢瓦當等元素融合到黑陶的創作之中,使其產品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具有文化價值,更具有收藏價值。梁立霞帶領自己的創作團隊,努力探索,創出眾多經典之作,如:《孔子圣人圖》、《盛世祥龍》等,其作品多次參加省級以上展覽,并紛紛獲得榮譽。通過這些努力,給德州人民打出了一張名副其實的德州黑陶名片。在對外打造名片的同時,梁子黑陶也在積極探索另一種發展模式,讓德州黑陶不再只是梁子人的黑陶,而是要真正成為德州人自己的黑陶,讓人人都能體會到它所帶來的無限樂趣,感受黑陶的文化魅力。在梁子黑陶館內,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孩子們在盡情玩樂的同時,同時傳播了(下轉第頁)(上接第頁)黑陶文化,使孩子們在游戲的同時又增長了知識。3
德州黑陶的工藝及特點3.1
選料德州市位于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的三角洲地帶,其表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黏土層這種黏土略呈紅色,細膩而柔軟,是黑陶制作的天然原材料,把這種土料放在水中浸泡,然后濾除其中雜質,通過反復攪拌使其柔軟細膩,然后制成陶泥待用。3.2
主要手法主要制作手法有捏制法、堆塑法、盤筑法和輪制等。捏制法用于捏制一些小而簡單的器物,手法簡單,器型粗糙,但是實用性強;堆塑法需要先把陶泥壓捏成片狀,然后相互拼貼黏合,陶塑一般采用這種手法;盤筑法先把泥料制成條狀,然后從下而上盤筑而成,最后拍打、壓抹而成;輪制分為快輪和慢輪兩種方式。3.3
鏤刻其方法分為軟刻和硬刻兩種。軟刻是在已經塑好型的陶坯上直接畫上已設計好的圖案,然后根據需要進行浮雕或鏤空;硬刻需要先把陶坯進行焙燒,然后在已經燒好的素面陶坯上用刻刀進行直接鏤刻。3.4
燒制首先把窯爐烘干,然后把已經塑型陰干的陶坯放入窯爐,先用小火升溫,待窯爐內達到一定溫度再改用大火焙燒。最后封窯,使窯內可燃物在不完全燃燒的狀態下而產生的濃煙滲入坯體,進而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獨具特色的黑陶色彩。黑陶顏色是在窯內可燃物發生化學反應的狀況下形成的,富氧條件下的火焰稱之為氧化焰,缺氧條件下的火焰稱之為還原焰。黑陶的出現于還原料、燒窯技術及窯爐燃燒氣氛的改變有很大關系。[2]紅陶在原始社會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陶器,他的燒制是在氧化焰中燒成的;灰陶是現在氧化焰的氣氛中進行焙燒,然后在進行還原焰燒制;彩陶則是現在陶坯上進行各種彩繪,燒后產生赭、黑、白等顏色。4
結語通過對德州黑陶文化的研究,感受頗深。從黑陶產生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經歷了往日的輝煌,同樣也歷經種種坎坷。在精神與文化缺失嚴重的今天,深入挖掘自身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德州黑陶繼承了龍山黑陶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黑陶文化。進而為龍山文化的進一步研究貢獻綿薄之力。參考文獻:[1] 于明.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工美卷(上)[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2]
劉偉國,朱長忠.德州黑陶文化[M].線裝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