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林 胡雪
摘 要:雕塑在整個中國美術歷史中占據著重要的篇章,它的范疇可以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塑開始到清末民間泥彩塑為止。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兵馬俑、馬踏匈奴、樂山大佛等j經典作品,不能僅僅滿足于欣賞它的氣勢恢宏,而應類比同一時期的雕塑作品,從中挖掘雕塑造型語言的運用形式及其展現出的文化內涵。關鍵詞:雕塑;造型語言;文化內涵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古代雕塑總體上可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時期,雕塑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文化表現形式之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達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當然,雕塑造型語言的表達形式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與時代統治者所宣揚的社會思想有著密切關聯,時代特色總會有意無意地透過藝術作品加以展現,雕塑作為最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它的文化內涵總能或多或少的通過它的造型語言進行傳達,因此,探究古代雕塑造型語言并剖析其文化內涵就顯得十分必要。1
雕塑造型語言的表現形式1.1
雕塑造型語言的藝術特色遠古時期新石器時代的雕塑,以陶器為主。由于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足,器皿主要是供人們生活所需。即便如此,陶器上的雕刻和裝飾在今天看來雖顯得質樸但卻不乏生動性和形象感,因此,原始社會的陶塑是雕塑藝術真正的起源。陶塑高足盆和獸形陶壺、陶鬹等,均將實用性和雕塑的藝術性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時期的陶塑形象概括簡練,趣味十足,能夠抓住形象本身的特征并將某一特征人為的夸大而不影響整體的生動感。奴隸社會時期的青銅器世界聞名,以三足和四足的鼎居多,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整體上給人一種莊嚴穩重,屹立不拔的氣勢。商周時期,象尊、駒尊和犧尊等的出現,是在新石器時期陶器基礎上的一種飛躍。夔龍夔鳳紋、蓮瓣紋、蟠云紋等這些紋飾更加細致規整,趨向寫實。象形青銅器延續了新石器時代陶瓷器皿集實用性與雕塑性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但這一時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造型更加豐富多彩,有反映奴隸主和奴隸真實形態的陶俑,也有形象夸張的動物題材。進入封建社會之后,君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佛教占據了我國封建社會宗教信仰中的主導地位。這一時期,雕塑的造型語言除了器形合一之外也有了獨立的表現形式,以寺廟雕塑、陵墓雕塑和石窟造像為主。唐朝作為我國封建歷史上最繁盛的朝代,雕塑藝術自然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唐朝前期的雕塑造型表現形式還保留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奔放不羈,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特點。盛唐時期的雕塑則圓潤、敦厚,形神兼備,對于服飾衣紋的處理則連貫、流暢,既能表現出衣服的質感又很有一氣呵成的藝術美感。這一時期的石雕、木雕和陶俑均達到了這種聲情并茂,追求生動性的同時又不乏形象性的雙重高度。1.2
雕塑造型語言的審美特征雕塑造型的審美特征同樣與不同時代所處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生產能力低下,人們對于自然現象的變幻莫測心生恐懼,對人類的生老病死產生心生疑惑,于是圖騰崇拜和巫術等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一些裝飾符號和圖騰樣式在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眼中是充滿神秘并值得敬畏的,也是美的一種象征。因此,奴隸社會時期的雕塑造型語言趨向情感的表達,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無限的聯想空間。奴隸制社會時期開始出現階級概念,處于奴隸地位的公奴們按照奴隸主的意圖創作各種產品,從玉石雕刻的動作和衣著的區別到銅鼎雕刻紋飾的尊卑顯赫,無不展現了這種階級關系,可見,奴隸制時期雕塑造型的渾樸、莊重和精致,以及雕塑所展現出來的威嚴神秘的氣氛便是奴隸主認為的美。封建社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歷史時期,后代會延續前朝的一些風格,之后再慢慢形成自己朝代的特色。秦朝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造型追求神似而不拘于形似,雕塑語言的表達比較純粹,雕塑手法則簡化次要部分,強調重點,注重整體感,注重形體中線的表達。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雕塑在造型上是光華絢麗的,走出了古樸的風格,以一種成熟穩健的美感打動著每一位觀者。宋代之后的雕塑造型則趨于世俗化。這些雕塑造型所展現出來的形態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朝代的興盛與否,另一方面則體現出了當時的文化氛圍和審美特征。2
雕塑造型語言的文化內涵2.1
原始社會時期的文化內涵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彩陶雕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華。彩陶雕塑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也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功能,是“實用”器皿,也是精神生活的寄托,具有象征意義。另外,中國傳統雕塑性陶藝,離不開巫術圖騰活動,在原始社會生活中巫術占據著重要的作用。原始巫術相信萬物之間有種神秘的聯系,是“泛神論”的。在巫術活動中,符號是神秘世界的象征,包括圖騰、占卜、祭祀、裝飾符號等,在這種神秘氛圍的引導下原始人類產生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等巫術活動和與此相對應的雕塑性陶藝。2.2
奴隸制社會時期的文化內涵奴隸制社會時期的雕塑造型材質和題材較為豐富,有石雕、玉雕和陶塑各種人像、鳥獸以及虎紋磬等“人物的發型服飾各不相同,有的跽坐戴冠,有的赤足盤發,衣紋清晰,腰帶緊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塑奴隸囚徒俑,雙手被反縛,脖上帶枷鎖,身軀也像是用繩子捆綁著,雖然造型手法上略顯粗糙,但從神態上可以看出它堅強不屈,昂首激憤的情感活動。這一陶塑反映了當時奴隸生殉的殘暴制度以及奴隸內心不屈的反抗精神。我們所熟知的青銅器也是這一時期的產物,這種既是實用器皿又是雕塑造型的藝術品,上面的浮雕和紋絡一方面表現了工奴奴隸手工工藝的精巧細致,另一方面反映了奴隸主階層追求奢華、大氣的社會風尚。2.3
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化內涵封建社會時期的雕塑造型追隨著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不斷演變,秦代的兵馬俑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占據著及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產生與社會變革有著密切的關聯,陶俑代替了殘酷的人殉,之后各朝各代的皇陵都出土了大量的雕塑陪葬品。此外,統治者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宣揚佛學,寺廟雕塑中的觀音、菩薩、力士、羅漢成了古代雕塑工匠創作的主要題材,隨著盛唐的結束,封建社會漸漸走向下坡路,到了元明清時期,建筑裝飾及雕塑小品這種可以為人們生活服務的雕塑造型成為主流,一些神話題材的雕塑造型已無法超越前代。宏觀來看,雕塑造型語言歸于世俗和生活化的走向正反映了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趨勢。3
總結中國古代雕塑的絢麗多彩與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我們在欣賞雕塑造型的同時應聯系當時的社會情況進行分析,思考雕塑造型語言的特色、審美特征及其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透過雕塑本身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參考文獻:[1]
王子云.中國雕塑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2012.[2] 蒲松年.中國美術史[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3]
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4] 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