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樂
摘 要: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體裁之一,將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結合起來塑造的民歌主題鋼琴曲,既具有中國音樂民族魅力,也包含了西方曲式、和聲、織體、復調等的寫作手法。這種用西方的創作技法和我國民族文化相結合的作品,不僅展示了中國鋼琴創作的獨特魅力,也弘揚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更強調了民歌改編鋼琴曲的作品在中國鋼琴音樂中的重要意義。關鍵詞:民歌;改編鋼琴曲;民族化1
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中國民歌改編鋼琴曲是指在保留原有民歌音樂旋律、風格精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突破,增加新的元素而改編成的鋼琴曲。這體現出一種與民歌曲調不盡相同的審美情趣。民歌改編鋼琴曲不僅提高了原民歌的藝術魅力,還對民族音樂和現代和聲民族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
透過《炎黃風情》中的《太陽出來喜洋洋》看民族化的藝術特色2.1
曲式分析鮑元愷《炎黃風情》中把鋼琴改編曲《太陽出來喜洋洋》改為變奏曲式,主題材料明確屬于嚴格變奏,為D商調式。樂曲速度為Allegretto violendo意為強烈的快板,2/4拍。其曲式結構如下:引子(1~11小節)主題(12~20小節)+連接(21小節)變奏1(22~30小節)+連接(31小節)變奏2(32~40小節)+補充(41小節)+連接(42~56小節)變奏3(57~66小節)變奏4(67~76小節)尾聲(77~91小節)一開始引子是ff很強力度,左右雙手模擬大鼓的和弦震音4個小節,開門見山的表現了曲子的喜悅歡快的特點。第5~11小節里用鏗鏘有力的柱式和弦表現xo ox|o xxxo|的鑼鼓節奏,整個引子明確了全曲歡快、喜慶的情緒,描繪著民間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的場景,格外富有感染力。最后一小節力度加到fff重強后,一個八分休止符將音樂戛然而止,引子結束。主題開始前有自由延長記號,預示引子已經結束主題開始,力度也由fff重強轉為f強。緊接著民歌的單音主旋律開始,象征著正在勞動的人民愉悅的歌聲,旋律沒有進行較多改變,一個小節的連接后進入變奏1。變奏1位于高音區的右手主旋律加厚用柱式和弦奏出,提亮音色,用柱式和弦的熱鬧來模擬鑼鼓的喧囂,不僅音響效果變得豐滿,情感也變得豐富起來,左手伴奏一直為主持續音,直到最后終止。經過一個小節的連接后變奏2開始,這時主旋律用左手八度奏出,旋律由高音區轉低音區,右手則是以短促有力的柱式和弦伴奏。此時,右手節奏也是模仿鑼鼓的特定節奏,注重休止和突出后半拍這樣不僅讓音樂變得生機勃勃,更預示著人們的歌聲伴著鑼鼓聲共同響起,熱鬧非凡。一個小節的補充終止后是連接部分,沿用的是引子的音樂材料。變奏3將旋律稍加改動,保持了原有音調特征但用柱式和弦將旋律分離開來,單音旋律與柱式和弦穿插進行,象征著人們的歌聲與鑼鼓聲交相呼應、一唱一和,最后右手變為單音旋律,左手伴奏變為分解和弦,速度變慢、力度變弱音樂結束。變奏4的音樂材料沿用與前面變奏3結尾的材料,力度變為mf中強,右手處于高音區的單音主旋律,極具歌唱性,左手為主屬交替的分解和弦伴奏直到結束,這時的音樂情緒才會多增添一些含蓄溫婉。尾聲的音樂材料與引子相同,首先也是模擬大鼓的和弦震音,然后出現模擬鑼鼓節奏的柱式和弦。兩種音樂材料的交替,最后以fff重強的力度熱鬧地結束全曲。整首曲子雖然是用鋼琴彈奏,但充分體現了民族意韻、展現了民族風格。2.2
和聲分析(1)旋律推動力。四川民歌的音調結構有以五聲羽調式為基礎的蜀羽體系、蜀徵羽體系和蜀商羽體系。蜀商羽體系以商音為中心,商音位于樂曲的核心位置,羽音在中間終止和結構內部起到穩定作用,形成西方調式體系中主屬呼應的效果,《太陽出來喜洋洋》就屬于此類音調。該民歌旋律線條進行的推動力為II——V——V——I,由下屬到屬,屬到主,從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2)四度疊置的色彩和聲。和聲的選擇與運用不僅直接影響著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反映內容的深度,也直接決定著作品的風格與流派。歐洲大小調體系音樂的和聲結構原則是三度疊置,但由于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在調式方面是五聲性民族調式,所以民族化和聲存在著四度或者五度疊置于色彩性并重的情況。《太陽出來喜洋洋》該曲中大量運用了四度疊置的色彩和聲,就是將四度和四度的音程進行疊加,給人以清晰空洞、富有意境的音響效果和感受,頗具我國的民族風格。在變奏2(第22小節至32小節)的右手部分都為四度疊置的色彩和聲。(3)二度關系的和聲結構。二度關系的和聲在《太陽出來喜洋洋》曲中大量存在,在十二平均律的律制中二度音程是十二平均律中最小的音程關系,音響效果不僅最不協和,也最具緊張度。在中國傳統的民歌中,有些唱腔、微妙的滑音,用二度音程的音響能形象地表現出來。中國的一些傳統樂器,如嗩吶的音色就特別適合用二度來表現,而《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民歌也有嗩吶吹奏的版本。二度關系的和弦可以減弱西洋和聲中以三度為基礎的和聲功能,使和聲呈現出我國本土的民族風味。本曲中和聲運用最多的就是re-sol-la-re這個主和弦,原本的主和弦是re-fa-la,但將fa改為sol,使得三度音程疊置變為二度疊置,這類和弦充滿濃濃的中國風格,在引子和尾聲中得以體現。(4)和聲交替。在本曲中也運用到了和聲交替的創作手法,如曲譜在第14~15小節的跨小節左手和弦,原本此和弦為一級主和弦,但在這里將三音升高,使得小三和弦變為大三和弦,利用大三度的明亮與小三度的柔和形成色彩的對比。此類和弦在第20~21小節也有存在。(5)調性游離和聲。在這首曲子中存在一個比較特殊的調性游離和聲,就是引子和尾聲中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的和弦#sol-#re-#do-#sol,此和弦的存在強調音響效果的戲劇性沖突,從聽覺上給人以強烈的色彩變化感受,突出了調性游離的色彩感,淡化了和聲的功能性。3
結語我國的傳統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具有不同的側重點,中國傳統音樂以單聲思維為主,著重于音樂橫向的流動與變化,講究線條的流暢和結構的連貫;而西方古典音樂以多聲思維為主,嚴謹的曲式、豐富的和聲、多變的織體形成一個均衡、統一的整體。鋼琴音樂是西方古典音樂的重要范疇之一,本身就具有典型的多聲性,橫向的旋律、縱向的和聲、變化的節奏構成豐富的鋼琴織體就是一個立體化音樂的縮影。“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將西方和聲、曲式的創作手法與中國民歌相結合,使得中國民歌主題鋼琴作品依靠其獨具魅力的民族化風格色彩,“民族特色”這顆耀眼的明珠,在中國鋼琴音樂的世界里越發光鮮奪目,廣泛的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愛。今天,中國民歌主題鋼琴作品在世界的音樂舞臺上已經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受到越來越多音樂家的關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信中國民族風格鋼琴曲在世界音樂的道路上會更加絢麗。參考文獻:[1] 鮑元愷.中國風的理想與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1).[2] 王文俐.中國鋼琴曲的民族化技法簡析[J].中國音樂,2001(3).[3] 岳巍.簡論中國民歌改編鋼琴小品的歷史意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增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