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
摘 要:古典舞是我國的一種特有的舞蹈類型,但在當代社會中,古典舞的發展與現代文化之間似乎存在一種文化的沖突,古典舞與現代文化的發展也存在著一種斷層的現象。最開始,古典舞是遵循“古為今用”這一觀念所建立的,強調對古代舞蹈形式的重建和復制,但在當前古典舞的創作中,這種觀念似乎已經被淡化,從而導致古典舞喪失了其原有的特點。本文主要從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觀念進行了分析,通過對當前中國古典舞創作觀念的分析,總結了產生這些觀念的原因,并探討了未來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方向。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創作觀念;思維本文主要對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觀念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找到中國古典舞創作的思維模式,并對產生這些觀念的因素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中國古典舞在構建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中國傳統戲劇、武術、芭蕾等藝術形式的影響,甚至史籍和壁畫等都對中國古典舞的服裝、造型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對中國古典舞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這一舞蹈形式的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更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溫故。1
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觀念中國古典舞是從傳統舞蹈形式上發展起來的,相應的,在創作理念上也受到傳統藝術創作理念的深刻影響,例如芭蕾中的形體規范和訓練形式就在中國古典舞中有所表現。但中國古典舞并不是對這些概念的單純復制,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再創造。1.1
中國古典舞本體觀念與創作觀念之間的關系正如上文所說,中國古典舞是在對傳統舞蹈形式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中包含了戲劇、芭蕾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創作理念。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觀念事實上是對其構建觀念的一種繼承和延續。1.2
中國古典舞的借鑒觀念中國古典舞的創作過程中,“古為今用”的觀念由來已久,事實上,這是整個中國古典舞的創作基礎,并從這種創作觀念中還發展出了“古典舞不等于古代舞”的概念。“古典舞”是一這從歷史中抽象出來的概念,并與當下的社會產生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觀念始終在中國古典舞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古為今用”、的觀念就成為現代中國古典舞在創作過程中的一種共識,也是促進中國古典舞的教學與創作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在創作中國古典舞時首先必須對這一創作理念有深刻的認識,換句話說,本文要探討中國古典舞創作觀念是中國古典舞對于當下社會的意義及對傳統觀念的選取、繼承、提煉和調整。2
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觀念2.1
中國古典舞本體觀念與其創作觀念之間的關系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樣,中國古典舞是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在中國古典舞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觀念依然在當今的創作過程中發揮著作用。但這并不是說中國古典舞的構建觀念和創作觀念是完全一致的。關鍵在于要找到中國古典舞的構建與創作觀念之間關系。中國古典舞的構建和創作觀念存在一種“一理分殊”關系,所謂的“一理分殊”是指構建與創作的觀念是相同的,只是同一觀念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構建與創作所呈現出的實際作用與效果是不同的。2.2
“個性解讀”——中國古典舞對于創作概念的認知藝術實際上就是創造力的一種展現形式。所有藝術形式都在于創造,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將原本不存在的東西變為創作出來。而在創作的過程中,創造者比所創作的對象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藝術本身并沒有所謂既定的原則和規律,也不按照已經存在的物體來改變自身。創造和行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觀念,而藝術是一種創造而非行動。而在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觀念中與這一定義十分符合。中國古典舞的價值并不在于繼承或照搬某一種已經存在的舞蹈形式,而是在于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和尋找自身的價值。這種創作形式和觀念正是中國古典舞的獨特之處,也是其藝術性的體現,而日本、印度等國家對古典舞的保護則已經偏離了古典舞的創作初衷。在這些國家,古典舞已經不再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類似于一種被過度保護的歷史遺產。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這些國家所推崇的中國古典舞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古典舞”,它們可以成為當今的“中國古典舞”創作的素材和資源,但不能完全體現出中國古典舞的精髓和創造性。因此,中國古典舞要獲得良好的發展需要的不是過度的保護,而是應該依照其自身的藝術性質去發展。盡管在中國古典舞的創作中經常強調要回歸,但是這種回歸是指觀念和思維上的回歸,而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回歸。3
對“個性解讀”觀念形成原因及其影響的分析從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中國古典舞的創作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舞蹈類型的創作,體現出其特有的“個性解讀”式的創造觀念,是由于在古典舞的創作中并沒有一種統一的標準。當今人們在創作時,只是通過邏輯上推理形成了當下一定的觀念。因此,在中國古典舞的創作上產生了“立于當下”的創作觀念。從舞蹈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舞蹈是在特定的自然與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人類行為,并且它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只有把舞蹈與其他人類目的性的行為進行比較,才能有效地界定舞蹈這一概念,才能深入的探討舞蹈的創作理念,了解自然與社會環境如何造就和發展了不同時期的類型舞蹈。根據這一觀點,舞蹈可以進一步被分為“準自然舞蹈”和“創作舞蹈”兩種類型。所謂的“準自然舞蹈”是指在較為固定的地區采用自然傳播形式的一種舞蹈類型。它具有深刻民眾基礎,因此較好地保存了舞蹈的最初形態,并能夠較好地反映地區和民族特點,在舞蹈中能夠較好地體現出當地的習俗和舞蹈語言系統。所謂的“創作舞蹈”是指經過專門設計或藝術加工創作,帶有明顯的娛樂性,和專業技藝要求的舞蹈形式。4
“個性解讀”觀念在創作中的分化與實際體現由于中國古典舞的創作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或經驗可以進行參考,因此,現代的中國古典舞作品,無論其是否獲得業界的良好評價,其歷史性都無法得到有效的肯定。但在中國古典舞中也存在對古代形象的完全繼承的現象,這也是現代中國古典舞經常展現出與古代形象類似的感受。出現這種感現象與觀眾自身對傳統形象的了解十分有限也有較大的關系,大多數觀眾只了解那些在中國古典舞中被原樣繼承部分。當前流行的中國古典舞創作的兩種流行的觀點,及“重建”與“復古”實際上是“個性解讀”時的兩個方向。5
“整合機制”與中國古典舞的藝術功能在上文中已經提及,中國古典舞是一種兼具包容性與同化性的舞蹈形式。對于中國古典舞的演變性,我們可以得出三個方面的結論。首先,中國古典舞是建立在“樂”和“容”兩者綜合的基礎上的。這兩項功能相互影響和襯托。舞蹈的表“容”功能事實上與“詩言志”,“歌詠聲”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而舞蹈的表“容”功能能否實現取決于詩、歌、詞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古典舞蹈中“樂”和“容”的功能盡管隨著音樂而變化,但并不是說“樂”處于次要的地位。兩者的關系是以歌為出發點。從中國古典舞的創作機制中可以看出,中國古典舞的創作是一個學科交叉和融合的過程,與此同時還存在對外域文化的采納。中國古典舞的創作過程中,“樂”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因此其藝術功能是“詩”、“歌”、“戲”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從中國古典舞自身的特性來看,其不光有“樂”的形式,還體現出創作者的主觀情感。這也是中國古典舞的形態與芭蕾舞等舞蹈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中國古典舞的文化價值就在于其對于民族思文化精髓的體現。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形式,中國古(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典舞體現出來的精神和思想觀念正是其魅力所在。而思想與觀念一直以來就存在于古代的哲學中,是傳統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延伸和發展。無論是武術、還是戲曲還是中國古典舞都或多或少的與`陰陽、`五行等中國傳統思想有著一定程度上的聯系。因此,中國古典舞實際上是中國傳統哲學體系中產生的。無論是從其自身的表現形式形態、創作理念上還是內容上都呈現出這一特征。因此中國古典舞觀念落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應當以此為基礎。6
結語中國古典舞從其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其對于“古典”的追求,與此同時這也體現出對歷史的追溯。但受到現代舞的影響,中國古典舞的歷史性開始呈現衰退的跡象。中國古典舞開始從其他舞蹈形式中找到與自身相契合的內容,并對此進行了借鑒。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舞種的價值觀念開始取代其原有的價值觀念,其中芭蕾舞的價值觀念對中國古典舞的創作觀念起到了最為顯著的影響作用。但是盡管中國古典舞是依據既定的形態規范的觀念建立起來的,它卻擁有著自身的舞蹈語言,在創作過程中具有一些個性化的特點和創新的意識。這一現象最終也歸結到了其歷史的模糊性。因此,中國古典舞的這種模糊的歷史真實性正是中國古典舞建立和創作的基礎。參考文獻:[1] 仇曉莉.中國古典舞之身韻“初發生”微探[J].大眾文藝,2014(11):24-25.[2]
王魏魏,王新穎.“中國畫”與“中國古典舞”審美“意境”微探[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11):52-53.[3] 劉敏.“新古典舞”之我見[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0(0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