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琳
摘 要:線是造型藝術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也是畫家創造形象和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作為油畫的表現因素之一,可以產生特殊的表現力,梵高作品中的線條樸素、厚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與視覺張力,其獨創性在于線的自由運用和一種把大量搏動與震撼匯合于形象之中的技巧,使形象樸素得近乎粗野,但仍然充滿詩意。通過學習研究梵高繪畫中線的情感表現,要在觀念中認識到線的重要性,用心靈去感受線的魅力,在長期的心靈感悟中錘煉出自己的個性,加深對“線”的概念的認識并在實踐中藝術地去運用。關鍵詞:梵高;線的運用;情感0
引言梵高繪畫中運用變化的直線、曲線、漩渦狀和發射狀的線條表現激情, 用強烈的主觀意識描繪事物,筆法富于運動而又奔放,短線和長線,使畫面增添了強烈的節奏感和動感。通過研究梵高的作品,學會像一樣感悟生活,充滿激情的對待生活,并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融入藝術形象中,真摯、充分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對生活的體驗,從而使我們的藝術作品更有價值。梵高用不同形狀的線表現情感。只有帶有情感的作品,表現力才是豐富的。梵高似乎對線條所蘊含的情感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梵高的作品那種生機勃勃和富有力量而又具有生命力的線條向我們展現出梵高豐富的自我和內心世界,梵高很早就領會了繪畫所能表達的象征性語言,他追求那種能表達出他全部內心的境界,因而他在作品中也傾注了他的一切情感和他具備的所有才能,他說過:“即使不成功,也要畫,正如谷物一樣,不能種在地里發芽,能被磨石碾成制作食品的原料,同樣也是幸福的。”在他的畫作中,所有的線條、輪廓和色調無不充滿了強烈的熱情并且透露著他的真誠,他的精神品格也通過他的作品得以展現。1
用直線表現情感梵高在線的運用上理性而有節奏,運用長短、粗細不同的直線表現風景、人物的質感和空間:如《剪枝的白樺和女子以及羊群》,畫面中的樹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畫面的主題。用細長的直線表現白樺的樹枝,筆直的伸向天空,地面和草地也都是用長短不一的直線、射線或者交織的線構成。對梵高來說,一段截取的白樺樹就是一個生命體,在畫面中營造出一種擬人的情感,讓畫面上大部分的樹枝顯得非常“憂郁”,牧羊人和羊群在右邊,一個肩扛釘耙的婦女在左邊,讓場景具有了一些有趣的特點。再如《茅草屋》這張畫中,他用長直線來表現天空和地面,試圖去捕捉風景畫中寧靜,樸素的特征。地面用無數粗細交織的長直線營造出空間深度,把觀者的視線引向天際。梵高非常喜歡有關茅草搭建的村舍主題。他把這種樸實的居所看做是當地居民單獨生活狀態的一種反應。在他整個的藝術生涯中,都盡力回歸“樸實”這個主題。另外,梵高在很多人物畫的表現上也運用直線的方式表達情感。如1885年的《農婦頭像》,畫中的線條果斷而肯定。沉重的背景襯托出農婦明亮的臉部。整個畫面不管是對比的方式還是線條的處理上都以直線為主,表達方式單純直接。他挑選的模特大都是粗糙、扁平的臉、前額低、嘴唇厚、不精明但人物形象豐富。“沒有智慧的人”,一張平臉,“上半部幾乎沒有曲線”,低低的額頭是“愚鈍”的記號……這些特點,包括厚嘴唇,扁平的、突出而且低的前額一看就知道是梵高的農民,畫里的婦女的眼睛那么的真誠、善良……大概是在告訴觀者:這樣的眼睛絕不會背叛。這種直接,不加任何修飾和梵高藝術風格中“樸實”的特點相吻合。在《憂傷》中,畫家感慨世上怎么會有如此孤寂被棄的女人。畫面元素非常的簡單,只是通過一些簡潔而有力的線條,生動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一位悲傷絕望的婦女。用直而硬的線條表現手臂,頭部則深深地埋在了干枯如柴的胳膊上,滿頭凌亂的黑發披落在肩上,手、腳的位置加強了畫面的穩固性。表現方式單一,只有線條,沒有強調光影,沒有過多的贅筆,通過簡單的直線就生動地表現了一種動勢,加強了畫面的憂傷感覺。2
用曲線表現情感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塊面,彎曲的線條和具有節奏感的筆觸神奇地表現所描繪的對象。其作品之美表現在熱烈單純的色彩和彎曲奔放的線條。如《加歇醫生像》畫的是一位有抑郁癥的老人,他的女兒常為他彈奏鋼琴來幫他緩解抑郁的心情,在畫面中的人物愁眉苦臉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內心充滿了憂郁。彎曲的線條與阿爾時期的肖像畫中單純化色面融為一體, 正可以表明加歇醫生沉郁、心煩的情緒。整幅作品的色調和諧,橙色與黃色兩種調子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加突出了人物憂愁的五官,這種表情不是平靜,也不是茫然呆滯,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堅定、專注、決不退縮。畫面背景色調使用灰藍色和連續曲線用筆,產生如旋渦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與彎曲變動的背景形成對比,正是對醫生內心的不安和焦慮最真誠的寫照。梵高說:“我希望畫一位藝術家友人的肖像,他滿懷偉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對這個人的感覺和愛慕之心畫進作品里。我夸張了他頭發的金黃色,在頭像后面我不畫小屋的普通墻壁,而用我調配得極為豐富、極為強烈的藍色涂出無限深遠的背景。由于這種單純的配合,使金黃色頭發的頭部,在這豐富的藍色背景上發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畫這個像的時候,他寫了一句話:人們也許會長久地凝視它們,甚至在100年后,帶著渴念追憶它。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寫的一句話,這個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后。1990年5月15日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在3分鐘內以825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給了日本第二大造紙商—— Ryoei Saito先生。創下了當時藝術品拍賣價格的世界最高紀錄,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穩坐世界最昂貴藝術品寶座長達14年之久。“我畫了一幅加歇醫生的肖像,一副憂郁的表情,看到這幅畫的人大都會覺得那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然而還是有必要這樣畫,因為要是不這樣畫,我們就無法表達一種有關的思想,與過去的肖像畫中的平和冷靜相比,這幅畫中包含著我們現代的思想和感情……仿佛是在等待著什么事物,等待著成長。痛苦而有教養,但頭腦清醒,有理性……我們應該像這樣畫出許多肖像。”[1]梵高主觀地把加歇醫生畫得理性、真實、把內心的情感都畫了出來,這是梵高與其他的畫家很不一樣的地方,畫里含著自己對外界真實的內心寫照。[2]梵高從沒有對模特進行刻意的扭曲,反倒是盡量靠近內心的真實流淌。用我們的話說,梵高是性情中人,他從來不迂腐得照抄自然,而是聽從他自己內心感情的驅動。所以畫面中的激情、變形,只是為了忠心于心靈的印象,不甘心模仿世界的結果。3
用波形線表現情感梵高常用波形的線條來運載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粗獷,豪放,充滿動勢、緊張和強烈的節奏感:大地在顫抖,天空如似火焰,樹木絞扭,似乎要把自身連根拔起。這種飽含自發性激情的有力線條,既非順從于事物固有的肌理,也不傾向對象本身的動態,而是從大自然中抽取出來的心靈象征。梵高通過大量波形舞動的線條給人一種在苦痛困頓中掙扎的感覺,他加進了主觀主義情感,而不只是單純對所見到事物景象的重現,梵高在1889年創作的如《日落時的阿瑟冷公園》,這時候因梵高和高更發生了諸多矛盾沖突,因而他又住進了精神病院進行治療,這幅畫作流露出梵高當時強烈而低迷的情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悲傷矛盾而又痛苦的情緒,畫面極具個人主義感情色彩,展現出一個豐富紛繁的內心世界。梵高真實地把自己的感受畫到了畫上,顯得無比的真誠和實在。4
用旋轉線表現情感凡高用旋轉的線表現自然界中的人和物,在西方繪畫史上是很少見到的。在梵高的畫中同是用旋轉表現運動和速度,但由于對象與畫家的感受不同,旋轉的樣式是多樣的。梵高的線條隨意而奔放,看過梵高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很多畫運用漩渦狀,翻卷、滾動著的線條表現煩躁、壓抑的個人情感,整個畫面充滿了騷動和不安。旋轉多層面的展現出他內心的焦躁和對生活生命的無限渴望,他的習作經反復多次敲打錘煉,通過形態不一的線展現出那些無限深遠的自然形態。他追求創作的揮灑自如以及流暢的線條,追求畫面的整體感與和諧感,這是一種讓人賞心悅目的美感,也是他忘我追求的一種境界,他內心的激蕩與情感的迸發都通過這樣線條形式表達出來。你會被他帶到另外的一個境界,對梵高來說那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逃避。畫面中線條如絲般纏繞釋放著燃燒的解脫。我們能夠體會到他那顆遭遇太多壓力和不幸卻依然熾熱的情感,也是梵高創作的動力和他的藝術靈魂,這種真摯深深打動著我們。《柏樹和星空》這幅畫作中,無論是激流滾滾的河流,還是舞動跳躍的火焰,都充滿了活力,在梵高的筆下,天空和道路趨近于無限,正如梵高對于繪畫的無限追求。這些獨特的線條是梵高隨著自己內心情感的變化快速的發泄在畫布上,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使畫面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體驗到畫家發自內心的激情。在梵高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已不再是大自然的視覺真實外貌,而是一種內在精神的外流;畫中的事物已不再是自然景物的翻現,而是呈遞藝術家主觀情感的變形形象。梵高的藝術并不深奧,之所以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就在于他用一種單純樸實的藝術語言,直抒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從而喚起人們的共鳴。在忽視主觀情感表達的自然主義大行其道之時,梵高卓有遠見的指出:“真正的畫家是受心靈指導的;他們的心靈、他們的頭腦并不是畫筆的奴隸,而是畫筆聽從心靈和頭腦的指揮。”雖然由于時代的局限,當時的人們沒有讓這個偉大的藝術家的藝術家之夢實現,但金子總要發光,時間證明了梵高的不凡與卓越。5
用發射線表現情感用發射的,或者放射般的線條來自梵高自發的表現行動,并不受理性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線的表現與畫家的內心緊密相連。發射狀的線條,不僅僅是表現物象的本質特征,也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發射狀的線條向四周擴散,畫面給人一種動感,仿佛釋放著巨大的生命能量,這些發射狀的線條似乎可以擴散到畫面中任何角落,引領平凡的靈魂去追求那些崇高的精神境界。我們從中感受到他情感對線的操縱,他的線不是客觀形象的附屬物,而是畫家內在精神情緒的表現,畫面呈現一種張力,形象的平面化,使線的表現性更加突出。從1888年到達阿爾開始,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的時間里,阿爾熱烈的太陽給梵高的創作帶來的源源不斷的靈感,強烈的創作欲望的驅使下,短短的一年完成了近200幅油畫,還有大量的素描作品,工作態度近乎瘋狂。這一時期的作品有《日出時的田野》和《橄欖樹和黃色天空與太陽》等如圖這兩幅作品中大量運用了放射線來表現天空和和地面。畫面構成是斜向的,把金黃色的太陽畫成黃色的大圓盤,發射狀的線條圍繞太陽這個中心布滿整個天空,地面也已遠處地平線的斜向焦點為中心向畫面外擴散開來,布滿了整個地面。太陽的光明如火焰萬丈,鋪天蓋地,從天際一直撲向收割中的田野,照亮著整個世界,整幅畫面充滿張力,遠處的山和房子又是那么的寧靜和溫暖,體現了畫家復雜的內心世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梵高成功的將各種線條的使用相結合,創造出一幅幅優秀的作品。[3]嚴謹有序的線條,展示了作品非凡的藝術魅力。其對線的運用是情感表現的需要。根據情感需要決定繪畫形式,對從事繪畫創作的人,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參考文獻:[1] 歐文·斯通.梵高書信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 米歇爾·瑟福(法).抽象派繪畫史[M].王昭仁,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親愛的提奧·凡高自傳[M].南海出版公司,2010.[4]
魯道夫阿恩海姆(美).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5] 康定斯基(俄).論藝術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
海因里希-沃爾伏林(瑞士) .藝術風格學[M].潘耀昌,譯.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7.[7]
美術向導[M].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07.[8]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9]
構成藝術[M].趙殿,譯.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10]
姚鴻翔.藝術的故事[M].[11]
佚名.懷念梵高[DB/OL] . www.sina.blog.com,2008.[12]
丁一林.論繪畫中的語言狀態[J] .美術研究,1988(4).[13]
沈行工.抒寫審美感悟[M].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14] 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梵高—瘋狂的天才畫家[M].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