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瓊
摘 要:在這泛網絡化時代下“微畫展”應時而生,微信的普及給美術帶來了新的活力,微信的使用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也改寫了畫展的呈現方式和作品的生存空間。“微畫展”的出現與繁榮是大眾文化的狂歡,是從傳統的形而上學范式進入到新型的社會行為學范式。關鍵詞:微時代;“微畫展”;共融生存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四屛一云”技術打破時空界限讓人們隨時隨地看一場酣暢淋漓的畫展,而且你會覺得近在咫尺。現實生活中,微媒體,微交往,微生活,微信的傳播越來越普及,互聯網進入了微時代。在這泛網絡化時代下“微畫展”也應時而生,微信的普及給美術帶來了新的活力,只要打開微信朋友圈原本只有在美術館、藝術展上能欣賞到的藝術作品,通過這個平臺就能輕松地看到。藝術也由此平民化地走進了大眾。正如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說的經典語“媒介即訊息。”微信作為傳播的即時媒介工具,信息量之龐大,傳遞速度之快捷,可以不受時間空間自由地發布和細細地查閱。手指尖的點滑行為就實現了一次次美術作品跨時空的展示與傳播。也就是說“微信給美術提供了一個生活化的交流互動平臺,也將構筑起一種嶄新的美術存在方式。”[1]“微畫展”有著怎樣的傳播基礎?它又有何特質?“微畫展”對傳統展廳畫展有影響嗎?傳統的廳展會消失嗎?諸多思考與疑問以至于更想近距離透視它。1
“微畫展”的傳播基礎微信的普及發展速度驚人,用戶數量龐大,受眾人青睞。 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正式推出微信。“經過近三年的快速發展,微信已經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超過20種語言版本,國內外月活躍用戶超過2.7億。其中,微信公眾賬號在最近15個月內增長到200多萬個,并且保持每天8000個的增長速度,以及超過億次的信息交互。”[2]當下,美術的各個藝委會及各種交流群都有微信公眾號,并不定時在線舉辦各種畫展,在線關注的人越來越多且具有較強的復制性和推廣性。另外,微信傳播的優勢也很明顯——移動性、即時性、交互性、快捷性、精準性、多樣化、低成本、強黏性等。而“在媒體史上,從來沒有一種媒體比手機更具整合性、兼容性與互動性,從來沒有一種媒體比手機與人們的關系更加親密——幾乎24小時不離身。更重要的是,從來沒有一種媒體像手機這樣,將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如此緊密地合而為一。”[3]可以說微信的使用已滲透到生活的每個方面,微信的使用也改寫了畫展的呈現方式和作品的生存空間。2
“微畫展”較傳統廳展的新特質首先是“在場”與“缺場”,觀看方式時空突破。只要你身邊有手機或者平板,無須親臨現場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藝術作品展,還可以輕松在四個屏幕之間無縫切換跨屏流動觀看,比如正在電視屏上播放的藝術展覽片,同樣可以在手機、電腦屏幕上觀看。“微畫展”搭建的是創意共享空間,旨在營造智能、自由、分享的創意體驗。二是精英化主題。“微畫展”選題必須 “提煉化”、“精英化”,獨特的視角解讀信息;另一方面是內容“精英化”,讀者對于過長的文章其實并沒有太多耐心去瀏覽甚至會感覺疲勞,因此要求內容短小凝練精悍吸睛;面對著眾多的媒體公眾賬號,對用戶而言經常瀏覽的也就幾個,這使得讀者在選擇上也趨向“精英化”。三是展示方式多樣性與交流評價新局面。“微畫展”展示方式自由且經濟。傳統畫展需要大型的展場,媒體的大肆宣傳;需要政府官員出席剪彩活動,權威專家上臺致詞與同行的捧場,而微畫展只需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一切可在輕松悄然中完成。在微信平臺上,美術作品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多方位的立體展示。微信平臺的展示形式多樣化,藝術作品成系列的整體性地展出,也可以單幅畫配以美術筆記,圖文并茂地呈現;創作者也可以讓步驟圖與最終作品并列呈現,并配以文字訴說自己的創作構思及創作過程。也可以讓創作原景象與最后完成品對比展出,再現創作現場和創作狀態,披露自己的創作心境和創作感悟;在這個平臺上創作者和觀者能進行隨時隨地交流,改變了以往創作者只有到現場才能與觀眾交流的常態。這種“面對面”的即時在線交流,話語權不光是專業人士的評說,也可讓非專業人士評頭論足。不管是普通觀眾的點贊、鼓勵、建議也好還是缺乏專業深度的點評與批評,敏銳的創作者都能捕捉到一些信息從而受到啟發,并更清晰地內窺自身。四是參與廣、易復制、可推廣。“微畫展”讓普通人不受身份高低的影響和畫風的局限,各層次的美術作品都可得到自由地展示,并通過朋友圈的復制與轉發讓更多人看到與分享,并從中實現各自應有的社會價值。美術作品從此也脫去了神秘的面紗,以親切可人的姿態走進身邊的朋友圈,走進平常人的生活世界。3
“微畫展”與傳統廳展共融發展及反思“微畫展”打破了展覽的階層固化壁壘。在傳統的美術展示平臺上,傳統廳展的美術作品一般是通過層層篩選才能獲得展示機會,而微時代下的展示機會是均等的。傳統的廳展的評審機制也問題重重比如“評審規則和標準的不合理、隨意性、藝術門派之間的相互排擠、集體評審意識的審美局限、個人的話語權把持、評審員的個人專業喜好等問題。一些優秀的平民美術家在官方美術和商業美術的游戲規則中艱難徘徊,甚至永無出頭之日,而微信平臺為其提供了相對均等的展示和傳播機會。”[1]“網絡媒體所帶來的正是各民族國家、文明社會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這已經不是一個“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文化發展狀態,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創造全新文化的時代。”[4]微時代下的“微畫展”讓文化更大眾化更接地氣。“微畫展”打破了時空界限,憑借強有力的網絡技術,幾乎可以第一時間將畫作圖像、文字、視頻立體化呈現在觀者眼前。而傳統的廳展有時間和距離的限制,觀者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入場觀看,觀看作品之時還得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說“微畫展”拉近了與人們溝通的距離,拉進了美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微畫展”的出現與流行備受畫家的青睞,美術作品的數字化生存現象儼然成了輿論的熱點。如照此速度發展下去,微畫展是否能取代傳統廳展?回答顯然是不能。“雖然在發布和傳播速度等方面,傳統媒體不及新媒體.但是在傳播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高度上,傳統媒體的優勢是新媒體所不可比擬的具體到美術傳播,其未來的發展或許也將出現兩極化的趨勢,一端是新聞快餐,一端是文化大餐,但必須都是有營養、有價值的美味佳肴。”[5]“微畫展”也有自身的弊端,一是傳播門檻比較低,各類人員的創意作品良莠不齊均可以得到展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藝術作品雖然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但這種需求只是一種尋求官能快感的娛樂追求,長此以往勢必阻礙了美術作品數字化生存的深層次發展。另外對于作品的評價意見種種,話語多元當然并非壞事,但是在一些審美問題上意見分化大甚至美丑顛倒難以形成共識,這種異化雖然迎合了現代人自我表現和獵奇的需要,但對美術作品認知的片面淺薄,這種淺薄浮躁背后背離了美術作品的本質功能。顯然,與傳統廳展的精品展相比“微畫展”更顯淺薄化和碎片化。另一方面,“微畫展”上的作品是影像的產物,只是原作的類像,虛擬的現實,它和現實存在的作品還是存在差距。單從感官上來看,人的感覺方式是由原來的直接層面轉向了間接層面,給人時空不同構的新感受。某種程度來說在感官上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但是缺少了對原作欣賞的直接感悟及震撼。“微畫展”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它的普及擴大對畫展起了巨大宣傳與傳播作用,與傳統廳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互相發展。“微畫展”以新聞快餐形式第一時間送達到觀者眼前,是從個體出發的主動審美的親近。而傳統廳展雖然難以接近但是唯美的,是經典藝術。“微畫展”的出現與繁榮是大眾文化的狂歡,但是大眾的狂歡取代不了對經典的寧靜欣賞,它只是從傳統的形而上學范式進入到新型的社會行(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為學范式。參考文獻:[1] 宋永進.“微時代”下的美術存在[N].美術報,2014-5-17(003).[2] 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發布 政務微信納入考核指標[DB/OL] . http://tech.qq.com/a/20131128/014118.htm.[3] 黃鳴奮.論泛網絡時代的微藝術[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54.[4] 陳瑜.反思“微時代”的意識形態——兼與汪民安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4(12):53.[5] 徐紅梅.以價值為核心的媒體變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美術傳播[J].美術觀察,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