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芳
摘 要:宋代是中國繪畫歷史上極盛的時代,在宋室南渡以后,隨著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的變遷,逐漸出現并發展了與文人畫和院體畫繪畫題材的“高雅”相對應的“民俗”題材。其中以張擇端、劉松年、蘇漢臣、李唐、李嵩等人為代表。有一些畫家出身貧寒,他們了解下層人民的疾苦,因此其所選的題材富有生活氣息,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所接受,畫風自上而下地呈現出雅俗共賞的“民俗化”傾向。關鍵詞:宋代;民俗化;題材;生活氣息民俗,是依附人民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變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體性,培養了社會的一致性。中國繪畫歷史上,人物畫常伴隨著識記、教化等功能而發展的。至兩宋時代,尤其是宋室南遷后,無論是技法還是繪畫題材都注重反映普通階層的生活場景,更加注重發揮畫家的個性,畫家的畫風引領了這個時代,并隨著朝代的更迭,逐漸呈現出繁榮的傾向。1
宋代工筆人物畫民俗化形成的原因1.1
政治制度對民俗化傾向的影響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混戰割據。針對前代“登科名級,多被世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的弊端,在選官上,宋代對科舉制度進行了一次改革,廢除了唐代以來科舉考試資格的門第限制,取締了“公薦”等不利于中下層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制度。到了南宋時期,甚至以屠殺為業的人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朝廷重視文教的政策,為各個階層的知識分子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在平民百姓看來更是“為父兄者,以子弟不讀為過;為母妻者,以子夫不學為咎”。科舉制度的改革,使得一大批寒門庶族子弟得以通過考試進入上層社會,這不但使上層社會人的出身成分發生了變化,也注入了較之前門閥士族不同的審美感受。因為這種上下層關系的流動,使得一些下層社會的審美情趣流入了上層社會,并且逐漸被上層社會所接受和推廣。1.2
宋代的經濟發展對民俗化的促進作用唐宋之間,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變革,這就是庶族地主勢力的崛起和門閥士族勢力的土崩瓦解。擁有大片土地的庶族地主對于政權的需要與渴望急劇膨脹,經過一系列的變革,導致門閥士族不再享有政治經濟特權。土地關系的變革和門閥制度的崩潰,促進了宋代社會各領域上下層相融的趨勢。在唐代雄厚的經濟基礎上,宋朝結束割據后經濟迅速發展,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最為繁榮的時代。為了適應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宋代取消了坊市分離的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使平民住宅區與市場貿易區相融合。這些政策的實施促使了市民階層的形成。自此,市民階層作為一個特殊存在的社會群體正式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為民俗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1.3
宋代的文化教育宋代文化教育相對普及,主要表現在從繁榮的大都市推廣到窮鄉僻壤,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文化壟斷,推廣到各個階層,使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提高。就文化覆蓋的地域來說,宋代的教育分布是不平衡的。一方面由于農業發達,物質基礎較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文化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經過安史之亂,隨著人口南遷,中國的政治經濟也相繼南下,隨之文化教育也東移南遷。所以教育分布主要向南方傾斜,為南宋文化民俗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域和文化基礎。從唐末到北宋年初,社會經歷了一個全社會性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文化世俗過程。自五代開始,畫院逐步建立。至兩宋時,畫院已經發展成熟,成為中國繪畫歷史上畫院最為繁盛的時代。畫院組織完備,制度嚴謹,又有皇家的贊助和扶持。至宋徽宗時,畫院已經極盛。同時,這些政策也引導了社會風氣,收藏鑒賞之風繁盛不衰,為民俗化提供了發揮和發展的空間。2
宋代工筆人物畫民俗化的表現2.1
貴族階層的休閑和文娛關于此類題材的作品主要有《卻作圖》、《聽琴圖》等。其中《聽琴圖》據傳是宋徽宗趙佶的作品,畫作雖然布置簡單,但卻惟妙惟肖的向觀眾展示了貴族們休閑活動的一角。畫作中,身著黑色道袍的主人公,背靠著蒼勁挺拔的古松,面呈一琴、案,身旁僅擺一小案幾,小案幾上的香爐里熏煙裊裊。主人公的正對面放置一塊別致的山石,山石上舉著一只小鼎,其中插有一束鮮花。主人公面色寧靜安詳,頭微低傾,雙手撫琴。聽琴者共有三人,左側一人,身著綠袍,頭戴烏沙官帽,頭微仰且雙目安靜地注視著撥弄琴弦的主人公,整個人都陶醉在這美妙的琴音所制造出來的氛圍中。他身旁立一侍者,雙手自然地抱于胸前,正忘我地傾聽。右側一人自然地坐于石凳上,他身著紅衣,一手扶膝,一手執扇,其神態好似在跟著琴聲打拍子,顯然已經沉醉在琴聲中。整幅畫作構圖簡潔明了,四個人物的刻畫的細致傳神,充分展示了貴族休閑和愜意的生活。2.2
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民百姓的民俗活動,通常與其日常生活的場景和瑣事有關。古代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相對不成熟,大部分平民的生活用品都需要人力運送銷售,《貨郎圖》無疑是市民日常買賣的縮影。《貨郎圖》是一幅風俗人物畫,因為商品流通困難貨郎們只能擔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叫賣。圖中的貨郎挑著裝滿貨物的擔子,因為長期負重而被壓彎了腰。貨郎的到來使鄉村變得熱鬧起來,連鳥雀也飛來站在貨郎的扁擔上湊熱鬧。孩子們呼朋喚友爭相圍著貨郎,好奇地打量著新鮮的事物。平日不常出門的婦女也踏出家門購買日常用品。畫作中,孩童的活潑可愛,婦女們所表現出的母親的慈愛,使畫作顯得更加親切自然。畫作背景為一顆古樹,一叢雜草,將尋常鄉間常見的景象有代表性地顯示出來。《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宋代徽宗年間的風俗畫,作者為北宋畫家張擇瑞。畫作以橫向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北宋都成汴梁的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情況。《清明上河圖》無論在畫面構圖,具體事物的描繪,還是在故事情節設計、表達上都將平民意識和民俗化趨勢傳達了出來,堪稱風俗畫的頂峰之作。張擇瑞那時雖然人在畫院供職,但是他的想法卻觸及社會的各個階層,把城鄉真實的生活表現了出來,使整幅作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2.3
文人士大夫民俗活動的參與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是較歷代文人士大夫最為煎熬的一代,他們一方面享受政府和社會的優待,一方面又要一次次承受亡國威脅所帶來的痛苦。但是,南宋卻是個造就愛國志士的時代,他們中有的是官員,有的是文人,也有的是失意后遁入山林的隱士。他們飽讀詩書,對社會的認識也較其他階層來說更為透徹。雖然他們仍固守封建的倫理道德,卻又在國家優待文士的態度下縱情娛樂享受生活合理化。劉松年的《斗茶圖》是體現宋代文人心態和場景的代表。斗茶起源于唐朝,這是一項上至貴族大夫下到民間百姓的普遍流行的活動,其意在品評茶葉質量的優劣和烹茶技術的高低。圖中出現了四個茶販模樣的人,他們相聚于古樹蔭下。畫中四人皆神態安詳且專注于品茶上,足見在當時人們對于茶細致用心。人物多用鐵線描來刻畫,細致的筆力刻畫出與其身份和環境相符的衣冠樣式,使畫中的人物與環境剛柔并濟,相得益彰。劉松年是一位畫院的畫師,是從底層的畫院學生坐起,一步步走到了待詔的職位,可以說,劉松年是畫院一手培養起來的畫家。在時代的大背景下,他十分關注百姓的生活。2.4
孩童的日常游戲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孩童喜歡的游戲項目,比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玻璃彈珠、皮筋、綠色的青蛙等玩具。有些游戲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童年的印象,同時也是畫家樂于表現的題材。在宋代,關于這類題材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作品有《百子戲春圖》、《嬰兒戲浴圖》、《嬰兒斗蟋蟀圖》等,這些畫作細膩而又生動的描繪了當時孩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戲的場景。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畫面中兩個孩童正圍著一個凳子做游戲。作品中,身著紅衣的弟弟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像是要撥弄棗磨,而一旁的姐姐張著嘴好像要跟他說些什么。畫家用細膩的筆鋒刻畫出了兒童細潤的皮膚,而且表現出了他們微胖的身軀、圓潤的小手等兒童的特征。兒童的眼睛、眉毛、頭發、衣飾等經過畫家的精心刻畫,變化豐富、清晰嚴謹。衣紋以游絲描勾勒顯得清晰而又飄逸。他們身旁擺放著另一個凳子,上面散亂地放著各種玩具。顧炳所著《歷代名畫譜》中云:“漢臣制作極工,其寫嬰兒,著色滋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著,可謂神矣。”從其評論中可見蘇漢臣描寫嬰孩的高超技藝。參考文獻:[1] 曹星原.同舟共濟:清明上河圖與北宋社會的沖突妥協[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2] 陳野.南宋繪畫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王圣民.中國學生必讀文庫[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