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蒙
摘 要:作者結合《美學概論》這門課程學到的美學理念,論述了美學范疇中的兩個重要概念-美與丑,進而引導讀者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過程中,一定要明辨是非,要辯證地分析審美與審丑,勇于剔除糟粕,傳播正能量。關鍵詞:美學;審美;審丑通過一學期《美學概論》的學習,作為一名美術藝術生的自己受益頗豐,美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形態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美學用哲學的思想和理論去分析和研究美的本質和意義,因此美學又被概括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中的審美形態也就是美感經驗形態,是審美活動所形成的感性體驗,它包括優美、崇高、喜劇、悲劇、丑、荒誕等,本文重點談下審美形態中的美和丑,既審美和審丑。美是什么?美是能夠引起人們愉悅、舒暢、振奮或使人感到和諧、圓滿、輕松、快慰、滿足或讓人產生愛(或類似愛)的情感、欣賞享受感、心曠神怡感或有益于人類、有益于社會的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屬性。美的方面包含很多,人類對美的理解也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我國先秦時期就有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西方著名畫家安格爾的作品《泉》,把西方人眼中的人體美和古典美作了淋漓盡致的完美結合,清澈的泉水、滿滿的月色、羞澀的目光,無不展示著人類所贊譽的恬靜美、抒情美和純潔美,在如水的月光下,山泉和少女融合在一起,是山泉給少女注入了生命,抑或是少女給生命注入了一泓清泉,讓人浮想聯翩。關于美的起源,中外歷史眾說紛紜,馬克思有句名言:“勞動創造了美”, 我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也有“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的詩句,可見美來源于人們的生活,是人們懷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中通過勞動產生的,美的事務包括內容和形式的和諧與統一,它是使人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目標,也是人類生生不息、代代延續的精神支柱,但在我們抱著對美的憧憬和向往,面對生活的時候,就會遇到數不清的丑,所以勇敢地面對丑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丑是什么?丑首先是作為美的對立面而存在的,正如雨果所說:“丑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與惡并存,光明與黑暗相共”,可見丑是被看作是事物的否定性審美價值,不和諧,反和諧,痛感與反叛成為丑的象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丑的客觀存在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當人們在面對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敗壞、精神上的怪癖、扭曲的時候,帶之而來是一種只有丑才能引發的不安、痛苦、恐怖的情感。而這種情感有時更能引發人們的思索和感觸,這就是丑所蘊含的藝術的美。如畢加索代表作品《格爾尼卡》就是用藝術的手法表現丑的巔峰之作,畢加索用孩子般的手筆描繪了二戰時期德國轟炸機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的滅絕人性的狂轟和屠殺,這幅畫把人間慘象瞬間呈現并一下子闖入觀眾眼簾:尸體、殘肢、鮮血、掙扎、哀號、燃燒的街道、奔逃的市民、濃烈的煙氣、亂撞的動物……。但我們在欣賞這幅畫的時候,除了壓抑和恐怖外,更多卻是贊嘆和沉思,而這正是丑所要體現的審美價值,現實生活中的丑,只能讓人厭惡和拒絕,而現代美學所定義的審丑,卻在包含否定感的同時給人已快感。“美的藝術的哲學”認為丑也是審美形態之一,審丑跟審美一樣成為藝術,并且丑有著獨立的審美意義和美學價值。它比美更加的接近于我們的生活,人類在直面死亡、疾病、災難等丑的形態產生各種負面的審美情感之后,往往會獲得某種審美快感、重建和諧的心境。正是由于丑所引起的審美經驗不是直接的,才會引起主體的理性思考,擺脫膚淺的直觀、觸及真正的現實。電影《南京大屠殺》、《唐山大地震》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都是讓我們恐懼的災難片,但留給我們更多的反思是強國的動力和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我們無法忘記日本軍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血債必用血來還,地震雖然我們無法回避,但電影讓我知道了大災面前有大愛,讓我們懂了許多的預防災難的方式方法,因此這兩部藝術作品在驚悚和恐慌中帶給我們更多是滿滿的正能量-勿望歷史、團結一致、強我中華、大愛無僵。丑和美是相對的,絕對的丑陋是沒有的,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更是深度地刻畫了美和丑的內涵,風度翩翩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個道貌岸然、蛇蝎心腸的人,外表的美沒有給觀眾帶來愉悅,而他的貪婪和狠毒無不讓觀眾感到痛恨;而奇丑無比的丑聾人卡西莫多卻用其善良和勇敢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動,使觀眾真正地感受到只有心靈的美才是高尚的,風光養眼的外表不僅不是美的內涵,還有可能會加重觀眾的厭惡感。正如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對美的評價:“美有兩種,靈魂的美和肉體的美。聰明、純潔、正直、慷慨、溫文有禮都是靈魂的美,相貌丑的人也可以具備的。如果不以貌取人,往往對相貌丑的也會傾心愛慕。”所以說審美范疇的丑其內涵是相對的,其審美意義也是相對的,隨著審美主體的實踐背景、經驗等變化而變化,丑可以轉化成美,美也能轉化成丑。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是個不斷追求藝術手法的探求者,他用其傳奇的一生去感悟世間的美好與丑陋,在他的作品中注重內在與外在的統一與和諧,給人類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藝術財富,他的作品《朵拉·瑪爾像》畫的是一個女人的側面有著一張正面的臉,一張側面的女人臉卻有著兩只眼睛,這種大膽地對丑的創作當時無法讓人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畢加索這里看到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他的風格作為一種對古典主義的反叛被人們接受,他畫中的丑的價值被人重新評估,再加上人們的審美能力的進步,使得他的畫由丑轉化為美,它對丑的刻畫,好像冰山下已在畫中爆發的火種,讓丑的審美價值獲得了瘋狂。審美往往離不開審丑,而審丑必然是為了審美。美直接取悅感官,取得快感與愉悅,丑則刺痛感官,引起思考,在痛苦與厭惡的交織中獲得精神的真實,可見審丑比審美更深刻,目的是讓人們獲得更多的美。審美離不開審丑是為了讓美更真實,更接地氣,更能反映我們的生活;審丑離開審美,就會變得更丑,進而失去其應有的審美形態。荀子約:“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可見古人很早就懂得了審美和審丑密不可分的道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類不斷發展并為之奮斗的理想,但我們在追求美的道路上,無法脫離這錯蹤雜亂的社會,所以我們不要單一地去過分渲染美的外在,也不要過度地傳播丑的陰暗和恐怖,美是我們生活的理想,丑是我們無法擺脫的事實,去挖掘丑所應有的美學價值,更多地推廣和傳頌內在美、心靈美才是丑的內涵、美的真諦,我們去揭露現實的丑,目地不僅是為了表達我們的憂郁和無奈,更多地是為了喚起人們的愛,用愛去創造我們的和諧的社會,實現友愛、公正、公平的社會美,用平淡的心去關愛我們的大自然,共創和諧的自然美。作為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一名藝術生,我們更要理解審美與審丑的內涵和價值,面對復雜的現實生活,要勇于樹立正義的擔當精神,要學會用良心和良知來審視社會,無論面對美,還是面對丑,都要明辨是非,審美與審丑的立場永遠是一致的,我們無論是抒發現實的美,還是揭示現實的丑,都是為了給人以振奮的力量和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而不是給社會制造“垃圾”和精神“毒瘤”,這才是我們學習美學,理解并掌握審美和審丑美學價值之所在。參考文獻:[1] 陳思羽.簡論審丑的歷史演變及美學意義[J].電影評介,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