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津
摘 要:本文在總結蒙古族草原文化特征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蒙古族的草原精神在室內設計上的體現,尤其是蒙古族特有的生活習慣與室內裝飾陳設之間的關系。目的是做出符合人們審美及基本需求的蒙古族風格的室內設計,讓蒙古族文化的裝飾元素得以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再現。
關鍵詞:蒙古族;草原文化;室內陳設
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自古生活在遼闊無邊的北方草原,蒙古族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作為草原文化的傳承主體繼承了草原文化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筑就了蒙古族獨特的民族性格和審美追求。
1 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1.1 崇尚自然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文化形態,游牧人與自然界始終保持了天然的和諧關系,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游牧行為與自然融為一體,牧業生產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條件的。
1.2 崇尚自由開放的精神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為游牧民族提供了相對寬闊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環境,“自由”的精神已經并深深熔鑄于其民族性格之中,蒙古族在文化上是一個不保守的、開放的民族,善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并將其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
1.3 崇尚英雄主義
作為草原文化集大成者的蒙古族是擁有英雄史詩最多的民族之一,在蒙古族中,人們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精神,把效仿英雄當作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很多史籍描寫草原民族“貴壯尚勇”、“重兵死、恥病終”,就是這種價值觀的寫照。
2 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審美特征
柏拉圖說:“創世者在一個球形的方式中去創造了世界,球形(即圓形)的外形是所有外形中最完美的”。“圓”形在幾何學、美學還有宗教學中,都被人們普遍崇尚。很多民族古老的宇宙觀都認為天是圓的,“天圓”這種認識很普遍,但是對于地的認識,卻有不同的理解。蒙古族的先祖崇拜太陽,崇拜天體,形成了天園地圓的宇宙觀,在蒙古族的精神世界里,“圓”是首要的形狀,它同蒙古族的思想觀念,審美意識,生活方式有著緊密的聯系。“圓”的形態出現在蒙古族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蒙古族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有歌中的歌詞寫道:“因為仿照藍天的樣子,才是圓圓的包頂;由于仿照白云的顏色,才用羊毛氈制成;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因為模擬蒼天的形體,天窗才是太陽的象征;因為模擬天體的星座,吊燈才是月亮的圓形;這就是穹廬—— 我們蒙古人的家庭。”據此,我們可以看出,蒙古人是依據自己的想象,對宇宙的理解和獨特的審美來設計自己的住所,當然也是與草原環境極為匹配的藝術產物。
3 蒙古包的室內空間布局及裝飾陳設
3.1 室內空間布局
蒙古族人民對蒙古包空間內的家具和物品的擺放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多采用雙環結構。內環以火攆區為中心。圍繞三張碗桌構成的方形組合,外圍則是將箱柜、佛龕、床桌等家具擺放于西北、正西、西南、正南、正北、東北和正東七個方位并緊靠著“哈那”墻。由于東南是出人蒙古包的門,所以并不擺放家具。西北為神位,正西、西南和正南方向都擺放男性使用的物品和家具,相反的正北、東北和正東方向都擺放女性使用物品和家具。這種安排,與男女分工的不同有關。
圍繞正方形火撐區的三張碗桌構成的方形組合被放置于蒙古包的正中間,是蒙古族居民蒸煮食材和待客的地方。火撐支好后,在蒙古包內的環形空間里鋪設墊子。蒙古包的墊子有“氈包八墊”的說法。由四大主墊、四個三角墊子組成。西北放置的是龕柜也就是神位。龕柜中主要安放佛像。蒙古包的西半邊。是男人用品擺放的位置。獵物、紙筆、書帳、征戰用品、摔跤服都擺放于此。套馬桿上的套索也吊在同樣的地方,凡是馬鞍具。都怕人從上面跨越。套索凡人踐踏過的地方都不能放。這也說明蒙古人對馬的熱愛。現在蒙古包內的刀具或槍只都要掛在西“哈那”上,刀尖或槍口沖門。這也是古代習慣的延續。蒙古包西南酸奶缸的前后,“哈那”的頭上掛著狍角或丫形木頭做的鉤子。上面掛著馬具。緊挨床桌的東北方,是放女人的箱子的地方,一共一對,是從娘家用駱駝運來的。里面有女子的四季衣服、首飾、化妝品等用具。
3.2 室內空間裝飾與陳設
地毯,蒙古包內的地氈地毯是鋪在地面的,底層先鋪牛羊皮,上面鋪厚毛氈,最后鋪地毯毛毯。地毯是按照古老的編席方法編織出有美麗花紋襯托的各種種類,花紋一般是用黑色馬鬃或駱駝毛捻成毛線繡在地氈地毯上的。地毯在室內的布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地毯的題材極為豐富,最多見的有龍、鳳、八仙,文房四寶和各種吉祥圖案和云紋、回紋、萬圖案等。在色彩上,主要以藍、黃、駝三色為基調,間以紫紅、白、黑等色。黃、藍色應用最多,既對比,又協調,召廟中所用地毯一般黃色多,而民用的則藍色多,黃色與宗教信仰有關,藍色則與蒙古族的色彩的傳統愛好有關。
家具,蒙古包的家具就地取材,以木制為主,也有皮制,蒙古人喜歡質地優良的牛皮箱子。由于游牧的需要,家具一般是輕便耐用,小巧玲瓏,主要有佛龕、衣柜、碗柜、儲存性的箱子和筐。家具通常用精美的傳統圖案進行裝飾。
飲食器具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牧人的飲食器具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征。蒙古族適應奶制品與肉制品為主的食品結構,奶食品的貯存工具分為易腐型與久貯型,且容積較大。生活用具主要可歸為桶、碗、囊袋、壺等,它們的共同點是不易破損,是適應經常遷徙和顛簸生活的必然選擇。此外,蒙古民族喜歡銅制品和皮制品。蒙古包里有一個顯眼的生活用具是傳統銅壺,民族特色顯著而且工藝精湛。虎忽勒是一種以馬皮或牛皮制作的盛水、酒等飲料器皿。呈元寶形,可穿入皮繩掛在身上或馬上以便攜帶,結實耐用。
內壁掛飾,有成吉思汗像、呼希格(綢緞掛簾)、掛毯、珍貴動物毛皮、繡花的天鵝絨加厚掛簾、羯羊頭骨、牛頭骨、弓箭、馬頭琴等,起到很好的美化生活或防寒保暖的作用,總的來說有內壁掛飾的蒙古包可以說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民俗藝術品。
4 總結
蒙古民族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發展和繼承者,在居住方面,創造了生活在草原地區最科學的居所——蒙古包,其獨特形制和文化內涵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室內設計。民族文化是室內設計的重要創作源泉之一。蒙古族風格的室內環境設計是要通過對蒙古族草原文化的研究來獲得創作靈感,我們只有深刻理解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過程,理解人類文化和自然的互動關系,才能在室內設計的實踐中詮釋和弘揚蒙古族草原文化。
參考文獻:
[1] 朋·烏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 張綺曼,鄭曙腸.室內設計資料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3] 莎日娜.蒙古族民俗風情[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4] 苗波,等.內蒙古歷史[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
[5] 羅布桑卻丹.蒙古風俗鑒[M].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
[6] 巴特爾.蒙古包[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7] 邢莉,易華.草原文化[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