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曄
摘 要: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源遠流長,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對現代景觀設計有著深刻的研究和借鑒意義。結合現代景觀設計的時代發展趨勢,重新審視傳統造園手法的現實意義,是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關鍵詞:傳統園林;造園手法;景觀設計
傳統園林造園藝術像是一個雪球,在歷史發展的不斷推進中越滾越大。其獨特的審美視角;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設計理念;借景、造景的造園手法在世界園林設計中獨樹一幟。并與中國傳統繪畫、建筑、雕塑等藝術相互借鑒交融,形成了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綜合藝術。然而,隨著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沖擊,城市化進程得急劇擴張,西方景觀設計文化的深入,使中國設計的傳統意識和本土意識均出現了巨大的時空落差。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可識別性逐漸模糊。一方面城市景觀迅速發展,一方面是差異性、文化性的缺失。如何將傳統造園手法深刻理解和重新解讀,發掘中國古典園林內在的精神內涵和外在的表現形式,將現在設計立足傳統,繼承創新,是探索現在景觀設計元素表達和意境塑造的必由之路。
1 當代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增長,長期粗放型發展帶來的問題不僅僅單純表現在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中,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重視,城市景觀環設計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跟風、求大、求全雷同等諸多問題。
1.1 景觀功能單一
目前許多城市景觀存在功能單一的問題。隨著人們需求層次的提高,和城市容積的提升,空間環境所承載的功能已不再單獨地表現為綠化、景物或休閑區。而應更多地將建筑、綠化、休閑、娛樂、文化、道路等結合為一體,使現代景觀具有多重功能。提升整體生態化城市建設的步伐。
1.2 一味求大的發展趨勢
為了追求城市發展和政績的體現,近年來,景觀設計尺度逐步擴大,從原來的小型園林、小公園等向大型廣場、大型住宅景觀、大型主題公園等方向發展,但是,一味地盲目的求大,造成了土地、人力、資源的浪費,一些城市出現了許多大而全的景觀規劃,與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的城市建設思路相違背。
1.3 城市景觀雷同化嚴重
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地域文化的模糊造成了景觀設計材料的選用,環境元素的構成,環境空間的劃分,甚至環境文化主題都越來越趨于一致化。景觀設計變成公式化概念,環境特色單一,雷同現象越來越多,個性被淹滅,各地域景觀設計缺乏本地特色。
面對上述現代景觀設計近年來面臨的主要問題,于傳統中汲取經驗和思想,將傳統文化與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結合,提升景觀設計的功能性、地域性和內涵性,是現代景觀設計發展的重要出路。
2 “虛實”、“情景”系統的構建對現代景觀的影響
自明末計成《園治》提出:“雖有人造,宛自天開”的中國園林景觀設計主旨以來,天人合一就是造園原則中的首要任務。這是現代景觀追求的山水城市理念的理論源流。
21世紀的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自身生存環境,并且環境之外的精神外延開始注重,現代設計包括社會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價值觀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它們相互結合,共同構筑著現代景觀設計的新理念。在景觀中獲得精神的提升,創造一個生態的環境、充滿文化藝術性的人文環境,使人精神得到凈化的環境,在環境中追求意境的塑造是現代景觀設計的重要評判依據。
而在中國傳統造園藝術中,對精神的追求和對外物的表象正是有機的交融在一體。通過一系列“虛實”、“情景”的系統構建,達到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凈化。在園林中展現的意境是情與景的結合,是物我之交融的一門藝術。
2.1 “陰陽合,萬物生”
在傳統園林營建過程中,其意境的營造多借助古典哲學中的陰陽哲學、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文化等?!瓣庩柡?,萬物生”,簡單樸素的古典哲學,表明了人類對自然的崇拜與順應。在空間意境的營造中,從表現手法上來說,園林中植物的軟與界面的硬、建筑的凸與湖面的凹、又或是圓與方、曲與直等形態塑造手法皆可成為空間意境的表達形式。這種將陰陽哲學中所包含的歷史與未來,自然與人文,天與地,物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具象形態表現的手法對現代景觀設計意境的塑造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2.2 空間意境營造之“中”與“和”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幾千年思想文化的核心,它在景觀設計的表現形式上是適度原則的體現。因而,“中”的思想在意境的營造中,表現為平衡美的塑造,強調適度原則。景觀想要讓人賞心悅目,就要講究中規中矩、大和不忿的表達方法?!昂汀睅煼ㄗ匀?、天人合一的境界體現。在意境和環境的塑造中,充分把握室內空間的融合,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呼應,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2.3 空間設計的“有無辯證”
中國傳統造園系統的意境的營造也體現在道家有無辯證的思想中,其在設計手法上可概括為,利用虛實界面的圍合,達到空間的合理利用與功能上的完善,從而謀取空間意境的巧妙營造。
3 傳統造園手法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3.1 天人合一與城市山水塑造
中國傳統園林最核心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因而在傳統造園手法中,天人合一思想不僅作為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審美理想存在于園林審美意境中,還以多樣形式滲透融入傳統園林藝術的布局構建中。通過抑景、添景、夾景、對景、框景等審美意境構成手法的運用,將天人合一的思想滲透與為傳統園林微觀設計之中。這與現代景觀設計提出的以人為本不謀而合。
3.2 構園無格與個性化需求
中國傳統園林景觀布局巧于因借,因地制宜,景觀空間的營造往往考慮園林基址現狀,依據地勢起伏設計,低洼處設水景,起伏處作微地形。因而園雖多,但彼此之間的個性明顯。現代景觀設計由于多種元素的影響,往往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結合場地現狀特點造景被很多景觀建設所忽視,找到設計的不同性質、不同立意,因地制宜地考慮環境塑造,是現代景觀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借鑒。
3.3 師法自然與生態性原則
“師法自然”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然。山與水的關系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中國古代園林中,通過筑山、理水、植物、建筑等多角度的師法自然,使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恬靜的藝術特色,并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現代社會,前期對自然掠奪式的開發越來越顯露出嚴酷的后果,如何將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相互補充,實現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要求設計者,充分理解中國傳統造園理念和手法的同時,在景觀布局、景觀意境體現與細部處理上,將各要素各盡其用,相輔相成,做到整體和諧統一。同時,理性的思考因地制宜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向自然適度索取與最優回報之間的平衡。
4 結語
對傳統造園的理解和繼承,不是一個靜態、簡單的模仿,復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過程必然也是一個動態的、重新理解和定位的過程。通過新的視角看待傳統造園手法,通過新的材料、加入新的精神內涵,從更理性、科學、客觀的觀點去審視和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新的形式去創造和發掘歷史的、民族的文脈。因地制宜地利用現代景觀技術來傳承民族化、地域性的精神內涵、建筑意象是現代景觀設計的新思考。
參考文獻:
[1] 曹亞歡.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空間意境營造[J].現代裝飾(理論),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