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遠
摘 要:蘊含著豐富農耕文化元素的鄉村聚落,見證著農業文化、古代建筑和民俗、民風的演變與發展,也是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要素所在。但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鄉土景觀消失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要倡導在新農村建設中,挖掘與利用鄉土元素,保存鄉村風貌,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為歷史和現實服務。
關鍵詞:鄉土元素;新農村建設;景觀設計
1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期保持相對穩定的鄉村聚落面臨了巨大挑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城鎮化建設使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統計,1980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為19.39%,到2014年末,則上升為54.77%。從生態環境的破壞到歷史文化遺產的消逝,鄉村聚落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可謂傷痕累累。片面追求城鎮化所付出的代價,已引起社會各界對城鎮化建設得失的關注與反思。
筆者借安徽省廣德縣“美好鄉村”建設之際,參與了該縣笄山村大王自然村的鄉土景觀設計。本文倡導在大王村“美好鄉村”建設中,應挖掘與利用鄉土景觀元素,保持鄉村鮮明個性;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因地制宜、設計引領”的設計原則,進一步提升村民生活質量,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和村民幸福的美好家園。
2 大王村鄉土景觀元素
鄉土景觀元素是指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的元素或符號,是開展鄉土景觀設計必不可少的素材。它們有的是自然的造化,有的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筆者通過赴大王村實地調研,總結出該村鄉土景觀元素有兩大方面。
自然景觀元素方面:大王村位于海拔400余米的笄山腹地,坐落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峽谷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村前有大王溪河留經。四周有大笄山、小笄山和螞蟻山,擁有席帽奇鐘、三峰疊翠、石佛夕照等眾多景點。蜿蜒而過的溪水清澈甘洌,聳立兩邊的青山蒼翠欲滴,環境優美,有“十里長廊”之稱。
因大王村群山環繞,山體肥厚的土壤特別適宜毛竹生長,故村前房后皆為高大挺拔的毛竹,號稱“萬畝竹海”。竹子是大王村的靈魂,有“安徽竹子看廣德,廣德竹子看大王”之稱;另有板栗、吊瓜及竹蓀等經濟作物。
人文景觀元素方面:大王村東頭有座恭母橋,為單孔、塊石干砌石拱橋,橫跨大王村溪河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潺潺溪水流出村口,建橋以聚氣藏風,體現著古代堪輿術的含義。離橋不遠,可見兩株古楓樹,其中一株一根二樹干,氣宇軒昂,猶如門神守衛著大王村,頗有特色。
大王村是個移民村。因清末民初受戰爭和瘟疫等因素的影響,在本土居民極少的情況下,來自河南、湖北等地的黃姓、王姓和饒姓來此墾荒,在此扎根的同時,也傳播了各自的文化。如大王村的本地語言基本失傳,代之而起的是帶有湖北、河南口音的普通話。但即便如此,本地的祠山文化仍占主要地位。村口的祠山廟為紀念四五千年前的治水英雄、當地人稱為祠山大帝的張渤而建。張渤治水功績僅次于大禹,數百年來,大王村的祖祖輩輩把他當做神一樣加以敬仰。每逢久旱無雨時,信眾們請出祠山大帝到南山祈雨,且有求必應。祠山大帝成為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精神偶像。
3 大王村鄉土景觀設計實踐
通過對大王村自然、人文等景觀元素的梳理,筆者認為大王村的鄉土景觀設計,應充分利用這些自然、人文景觀元素,使之體現獨具特色的景觀韻味,保持大王村的本真面貌。尤其應萃取其文化遺產的積極元素,融入設計中。這樣,既可以喚起人們對鄉村的認同感,鞏固人與土地間的情感聯系,達到“宜居”的目的;又可以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推動大王村向旅游休閑產業發展,增加非農就業崗位,達到“宜游”和“宜業”之目的。
大王村鄉土景觀設計要遵照以下四個原則:以人為本原則,是指在設計過程中對大王村居民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的尊重;生態優先原則,大王村在開發利用大王村自然資源時資源時,任何人工的構筑物都應該做到和諧共存,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因地制宜原則,大王村的村落空間呈帶狀、多層次的分布特點,因而在設計中,應充分利用這一空間形態,為人們帶來立體多變的視覺體驗,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當地的毛竹資源;設計引領原則,要帶動村民積極參與到鄉土景觀的建設中來,做到鄉土景觀的共建、共享。
在大王村,隨處可見的毛竹既是經濟作物,更是以獨特的景觀風貌成為本次設計中萃取的最重要的鄉土元素。在大王村鄉土景觀設計中,筆者以“生活著的竹文化博物館”為設計主題,強調“人、生活、竹文化”三位一體的和諧關系,大到村前廣場的主要構筑物(竹山堂),小到汀步兩側的路燈、垃圾桶,無不采用了竹材料與竹造型。
“竹山堂”廣場在選址上利用了場地高低不一、錯落有致的基本形態,并通過壘石砌成的擋土墻來強化這一特點,力圖保持田野風光和鄉村特色。而廣場地面則采用了木材與石材相搭配的方式,粗糙、質樸的材料能夠更好地與廣場周邊的環境相協調。把當地出產的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石塊融入進鄉土景觀中去,營造出了粗狂質樸的景觀氣質,凸顯了鄉村的傳統風貌和樸拙韻味。此外,這些材料均易獲得,在經濟與生態的角度上考量均具有極大的優勢。還可借鑒當地對這些材料的運用技術,營造出真正本土的鄉土景觀。
由恭母橋、楓樹和祠山廟構成的村口文化景觀是大王村的標志性景觀。但目前,除兩棵楓樹依然挺立外,恭母橋的橋面和踏步均需整修,周邊環境也需整治,如清除緊鄰竹海大道的雜樹與花木,使橋能被過往的行人所見;并在路旁樹刻有“恭母橋”三字石碑,把古橋保護與弘揚孝道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祠山廟,大王村人稱為老廟,為紀念治水英雄張渤而建,但詢問當地年輕人,大多不知廟的祭祀對象是誰。在這種情況下,恢復祠山廟,顯得尤為必要。祠山文化是廣德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也是大王村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化。這樣的文化卻在大王村的新農村建設中湮滅,實在可惜。雖然舊址上方建有新廟,但規模和氣勢無法與老廟相比。因此,可計劃在原址,用當地石材和傳統工藝恢復。目前應切實做好遺址、石碑和相關建筑材料的保護工作。
4 結語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鄉村聚落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是勢在必行的,兩者在迅猛的發展進程中也存在著鄉土景觀急劇流失的現象。廣大鄉村是聯系中華傳統文化與自然生態文明的重要紐帶,是當代中國人精神層面上的故土,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因此,如何在城鎮化、產業結構轉型的背景下,保護、延續鄉村聚落的生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現實性問題。本文結合大王村鄉土景觀設計實例,探討了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鄉土景觀建設如何帶動鄉村產業結構調整、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如何回饋鄉土景觀建設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促使鄉土景觀隨著鄉村產業的發展而發展,從而使鄉村聚落的生態、歷史、文化和社會的生命過程得以延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 21世紀建筑學展望——“北京憲章”基礎材料[J].建筑學報,1998(12):4-12.
[2] 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華中建筑,2005(4):123-126.
[3]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裴丹.網格化和拼貼:拯救鄉土村落生命之順德馬崗案例[J].城市環境設計,2007(02):26-33.
[4] 郁楓.社會轉型與空間重構——我國中部地區城鎮化空間檔案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