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
摘 要:本文重點從心理學的視角,以具體的設計案例為對象,對建筑光環境與心理學原理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深入了解建筑光環境設計中的心理學因素。
關鍵詞:建筑;光環境;設計;心理學因素
0 引言
在建筑設計中必須充分發揮建筑光環境的作用。在建筑物理學當中,建筑光環境即為在光的作用下,建筑呈現出的形態、顏色和質感的視覺環境。在光的作用下,人們才會有視覺上的感官,人的身心都會受到光環境極大的影響。所以,亟待進一步在建筑光環境設計和空間效果創造中如何運用心理學中關于視覺和知覺的理論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心理學因素的作用。
1 建筑光環境基本概念
在物理環境中,光環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光環境在建筑物中,是因為光照射在建筑內外空間上構成的環境。可見光環境構成一個含有室外和室內兩部分的光環境系統。室外光環境主要是由光照射在室外空間形成的環境,能實現生理視覺、心理、物理、美學和社會等方面的需求。而室內光環境主要是光照射于室內構成的環境。能實現生理視覺、心理、物理、人體工效學和美學等方面的需要。以上光源均為天然光和人工光。光環境和空間二者相互影響,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空間中只有有光之后,視覺功效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對空間中人、物體的存在進行確認,并且在空間的基礎上,光的狀態、變化(例如控光、濾光、調光、混光、封光等)和表現力才能充分展現出來。在室內空間中,光利用材料構成光環境,比如光通過透光、半透光或者不透光材料構成光環境。另外,不同顏色、質感、光澤的材料也會構成相應的光環境。
2 視覺中的心理學
若缺乏明暗分布,則難以呈現出空間結構。不管使用何種材料和手法,各個建筑或雕塑的樣式呈現的表現知覺都是相同的。換言之,藝術家們都是按照可見事物外觀的決定性結構因素進行規劃、設計特定的解決方案。不管光呈現出的效果是否存在立體感、深度感和不透明感等,不管其表達何種精神,其最終都是為了呈現出一種視覺上的效果。觀眾進入藝術世界,就仿佛置身于幼年時代對黑暗的摸索之中,自身會被帶進一個對象和視覺相聯系的復雜結構中。他在把握和感知光的過程中,感受到某種展現晝夜、生死、消失和存在的內部格局。在藝術史的發展歷程中,為營造逼真的空間環境,藝術一直致力于在物體上逼真地分布日光和人造光。在不斷發展之,光源已經不僅僅是觀察到的事實,逐漸成為有規律的創造物。建筑也是藝術領域不斷創造的結果,其內部光環境的設計同樣也具備以上特點。在建筑空間中,光的功能不僅僅是照亮物體并呈現出其樣貌,而是和事物并存。哪怕是最細的線條,也能刺激和作用于光,成為表現形式。光即為觀察者的存在方式,他和某種物理模式相分離,人們在空間的光中發覺自身眼睛才是發光物體的終極源泉,仿佛尋找到建筑空間的本源即為其存在的意義一樣。
3 建筑光環境設計心理學因素分析
3.1 建筑的自然光環境
在一個空間場景中,光線對空間知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光源環境、空間開口的差異,也會導致內部空間存在很大的不同。自然光能夠穿透建筑的任何部分進入建筑內部,由于光線的不同,我們對空間的感受也會有所差異。室內空間的構成主要是借助地面、墻面和屋面頂棚等構件的圍合,光線可以透過墻面和頂棚間的縫隙或墻面、頂棚上的開口進入室內。比如,變幻莫測的光線在西方宗教建筑中是呈現建筑藝術魅力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羅馬神廟穹頂的開口滲透進光線,形成一個明亮的圓形,穹頂與室內的明暗對比使穹頂成為搶眼的視覺中心,渲染了一種神秘的宗教氣氛。另外,引入穹頂的光線,能緩解內部空間原本的壓抑感,讓笨重的大穹頂顯得靈動無比。
在建筑藝術中,建筑師常常會使用自然光這一設計語言展現藝術魅力,所以,現代主義建筑師往往傾向于使用自然光。安藤忠雄在設計小筱邸和六甲山教堂時,利用在建筑物墻面上開口,使室內滲透進陽光,在墻面開口的設計手法將相似性、鄰近性、連續性、對稱性等知覺特性原則全面考慮在內,在墻面開口設計成連續漸變的長方形帶裝開口,縫隙中滲透進大量的光線,有規律地構成空間序列,并且經過一個個重復交錯的光影,給空間帶來一絲絲靈動和生命的氣息。比如,邁耶素有“白色騎士”之稱,他一向對建筑空間和造型上應用光線尤為重視,他通過垂直空間和天然光線在建筑內部反射形成光影效果,帶給人們清新、自然、靈動、輕快之感,創造出鮮明的空間層次感。又如金貝兒藝術博物館的設計中拱殼頂部巧妙地設計了長天窗,緩解了展示內部刺眼的光線,形成柔和的自然光。并且康設計了一條細長的弧形采光帶于拱殼和山墻交界處,讓拱頂形成一張懸浮感,創造出室內生動細膩的視覺效果。另外,他還在三個地方設計了光井,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能充分感受室內和室外的自由切換,產生新鮮感,減少視覺疲勞。
3.2 建筑人工光環境
優秀的建筑室內人工照明設計也可以創造出良好的空間視覺效果,能同時滿足功能上和裝飾上的需求,創造美的視覺感官效果,在無形中改善人們的情緒,給人們帶來好心情。光中有色,光是色彩的來源,具有色彩的光會創造出不同的氛圍。燈光的顏色對人們的視覺感官、記憶、情緒、行為甚至是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會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紅色代表活力和力量,橘紅色能提高人們的情緒,減少憤怒和敵意,黃色能激發靈感,綠色代表清新和朝氣,藍色能緩解緊張的情緒,靛青色能激發想象力和增強直覺,紫羅蘭能創造靈感,增強人的感悟力。圍合空間表面材料的固有色和光線的顏色及二者相互作用決定了人們的色彩空間知覺。在光線照射下,墻面色彩存在差異,則會直接影響空間知覺。例如,正面墻若仍為灰色,兩則墻面變成紅色和藍色,則由于紅色墻面的影響,右側正面的灰色墻面會呈現溫暖的效果,而左側受到藍色墻面影響的灰色墻面的效果偏冷。我們在對各個角落仔細觀察后發現,由于具體環境的改變,知覺色彩也會有所不同,可見心理學視覺理論中關于顏色對比揭露的人類視覺的內涵即是如此。
4 結語
形成視覺感知的前提即為具有光,所以視覺感知是人對建筑空間感知的主要來源,由此可見,光環境設計應當和人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結合起來,進而對理想的建筑空間進行設定,打造特定的空間氛圍。
參考文獻:
[1] 張林,杜彩.光環境設計學科建設構想[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12).
[2] 楊群.光環境設計理念的流行趨勢和表現方式[J].美術大觀,2013(08).
[3] 譚洪.淺談室內的光環境[J].才智,2011(25).
[4] 梁振鋒.景觀的光環境與文化表現[J].大眾文藝,2011(19).
[5] 陳亢利,薛慧.無錫中心城區光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J].環境保護科學,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