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摘 要:鋼琴教育一般始于學前教育階段,學生在學前教育階段掌握各種技能,有助于提升其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本文在分析鋼琴教學中音樂表現力內涵的基礎上,闡述了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的意義,創造性地提出了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的方式,以期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鋼琴教學;音樂表現力;綜合素質
音樂教育屬于我國的基礎課內容,鋼琴課的教學是我國學前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課程。在當前的學前教育的改革和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音樂表現力的傳遞,需要注重學生音樂技巧的提高,而這往往是在短時間內難以提升的能力。若要提升鋼琴學習者的內在品質,形成良好的演奏技巧,其鋼琴表現力必不可少,這是對鋼琴學習者重要的指導內容,也是學生演奏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因此,只有不斷提升鋼琴學習者的音樂表現力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鋼琴演奏人員。
1 鋼琴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內涵
1.1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1)音樂本身具有極強的表現力。音樂表現力中的重要內容是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這種能力一部分源于先天的因素,還有一部分是經由后天訓練和培養而形成的。在對學生進行鋼琴音樂的感受力的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感受音樂,感受旋律,感受情感的表達,這種感受力比直觀的文字表達更加具有真實性、生動性,學生通過傾聽,提升其敏銳的聽覺感受能力,以有效提高對音樂的切身體會。學生具備了敏銳的聽覺能力是提高演奏技巧的基礎,如果要將音樂的表現力娓娓道來,還要通過專業的訓練與技能的掌握。
(2)在音樂的表現需要有心靈的共鳴。將音樂的外在表現與內心的真實體驗相結合,繼而豐富音樂的表現內容,在聽眾和演奏者中感受音樂本身的魅力,感受旋律在變化的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實現音樂帶給人的獨特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價值。在聲音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對鋼琴音樂本身有充分的認識,使學生不僅僅是掌握演奏的技巧,根式學生進行感情的表達,這將有助于提升鋼琴教學的現實意義。
1.2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音樂本身是充滿魅力的,對于音樂表現力的感受,需要師生首先具有感性認識,繼而在對音樂常識和背景了解的基礎上形成對音樂的理性判斷。對于音樂的感性認識,就是對音樂的感受力,就是能夠體悟出音樂本身所要傳遞出的充沛的感情,沒有感性的演奏只是音階的堆湊,很難演奏出悠揚而經典的作品。鋼琴音樂作品在表現的過程中,所要反映的內容是不同的,反映的情感也是千差萬別的。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上,是需要對音樂本身有所理解的,而且這種理解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加深的。作品本身是文字化是平面的,但是只有對其進行深入理解,掌握作者創作背景、個人生平,才能深入剖析音樂要素,達到理解其思想內涵的水準。不同的個體在理解音樂元素上是有差異的,但在總體上要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來演繹作品本身。
音樂演奏過程中有一項內容是聯奏,這是鋼琴演奏中最基本的表現方法,只有保證不間斷的演奏出所有音符,才能實現節奏之間的更替與連貫。鋼琴演奏追求技巧的嫻熟、聲音的圓潤、曲調的連貫。學生只有具備了對音樂的深層理解,才能實現充滿情感的演奏,以達到增強音樂表現力的目的。如果學生在演奏音樂的過程中,缺乏對音樂本身的領悟,只是死記硬背節奏和音符,一定會降低音樂本身的魅力,從而不能實現作者要表達的意圖。可見,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前期,需要提高學生對音樂本身的感受力、理解力,要注重對學生音樂領悟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對音樂的表現力。
1.3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想象能力
音樂是流動的語言,在演奏的過程中教師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而且這種能力是需要經年累月不斷充實而豐富的,只有在教師指導下,在鋼琴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輔以比喻、示范等多種教學方法,才能為學生營造想象的空間,培養學生養成善于想象的能力。可見,教學過程中,音樂想象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擁有豐富想象力的學生,在演奏美好的人生、經典的作品,而缺乏想象力的學生,只是生搬硬套節奏與旋律,自然無法將剛鋼琴音樂的美好和情趣傳遞給聽眾。
2 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的意義
音樂表現力主要是指對音樂作品在音樂美和理解力上面的延伸,這需要演奏者具備極強的演奏能力,以形成對音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并用有效的方法打動聽眾,使聽眾在內心上產生共鳴的過程。鋼琴演奏是高雅的藝術,這需要演奏者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豐富的音樂表情語言,還有具備扎實的鋼琴演奏基本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音樂表現力。作曲家通過創造將其個人的喜怒哀樂寄情于音樂符號,而鋼琴演奏者的任務是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再創造,積極的發揮作者的意圖和情感,創造性地運用各種表達方式,以實現傳遞作曲家情感,甚至達到超越作曲家的境界。鋼琴的演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鋼琴演奏者水平的高低,表現力強的鋼琴演奏者能將作品表達向縱深方向發展,探索作品更豐滿的意義。
因此,鋼琴教學、鋼琴教師的責任重大,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音樂表達力和感受力的培養,使學生創造性地展現音樂形象,實現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學生在開始學習和演奏時,只是僵硬的彈奏節奏、時值、音符等,機械的記憶無法傳遞出音樂本身的美感,更無法感動自己、陶冶聽眾。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立體展示作品,完美呈現作品主題,鼓勵學生勤學多練,立足眼前,展望未來,以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己任,培養出大氣、綜合性的鋼琴演奏家。
3 鋼琴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方式
3.1 提升學生鋼琴的基礎素質
學生在進行鋼琴技巧的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其自身的基礎知識和個人音樂素養。音樂素養是指對音樂的表現力、對音樂的理解力,這種素養是為學生深層次學習和提高表現力奠定基礎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傾聽學生內心的呼喚,培養學生用心來聆聽音樂、用思維來擴展音樂,以通過鋼琴去的演奏來演繹樂曲本身的內涵。聽覺能力是鋼琴演奏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個體差異使每個人多同一部作品的感受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慢慢分析作品,強調聽覺訓練和音準。這是不斷反復的過程,只有通過多聽多練才能領悟音樂本身的內涵,才能形成對音樂的直覺和領悟力。教師在鋼琴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在演奏的過程中傳遞出音樂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是音樂的表現如行云流水般順暢、自由,并培養學生將對樂曲的理性表達和感性意境緊密結合。
對于音樂本身的處理過程,需要依據旋律從細節入手,整體把握節奏。音樂表現離不開其自身的感染力,離不開音樂中思維的內涵,只有對多種音樂手法充分掌握,不斷積累對音樂的感性了解和理解判斷,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展開對音樂的聯想與想象,才能有助于實現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音樂素養的提升。
3.2 提升學生鋼琴演奏的技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具體了這種能力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無論在樂器的學習中,還是在鋼琴的學習中都是可以充分把握節奏的。學生具備的基礎的音樂素質,包括對文字語言的理解、對樂理常識的認知、對樂譜含義的識記和對作者意圖的領悟。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要形成鮮明的感情線,把不同的分句用充沛的感情表達出來,這才能實現對藝術高境界的體悟。很多時候學生不能深層次理解音樂、把握節奏是緣于以下情況:首先是對音樂速度和節奏的把握不當,其次是對音樂快慢和分寸的把握不當。這會使音樂缺乏表現力,要提升噓聲(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的演奏技巧,就要讓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以實現對音樂得細膩表現,還要注重對音樂的完全詮釋,將手指的力度與身體的節奏與所要表達的樂曲和二為一,推動音樂的變化與情感的起伏巧妙結合,以叨叨提升演奏水平的目的。
3.3 提升學生音樂的實踐能力
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是需要通過不斷增強學生的音樂藝術實踐能力得以提升的。學生的音樂藝術實踐能力,是指在培養學生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實踐能力。若要對鋼琴技巧有深刻的領悟和掌握,需要對學生在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培養,這一年齡的學生有極強的可塑性,對新事物有極佳的接受能力。要對他們講授樂理、讀譜等常識性知識。首先,增強學生對琴譜的學習,標記樂譜上的每一個符號,保證做到指法正確、坐姿規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嚴格管理,制訂學習任務,嚴格按照樂譜彈奏。沒有標明指法的樂曲,要在掌握指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聯系與設計。在音樂的領域是有規則可遵循的,鋼琴的學習會對學生形成觸類旁通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在任何音樂領域中都如魚得水。要注重音樂表現力的提升,要通過反復實踐來提升能力,增強舞臺的表現力,提高舞臺的駕馭能力。教師通過與學生深入的接觸,一對一的授課,鼓勵學生多表演多上臺,全方位的展現音樂和個性之美。
3.4 提升學生音樂的綜合素養
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體現在音樂教學的每個環節,學生只有提高綜合素質和音樂修養,才能成為高水平的音樂演奏者、鋼琴創作者、表演藝術家。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其科學文化知識和音樂專業素質,個人音樂審美素質與心理承受能力。在學前教育階段學習鋼琴等音樂課程,對于豐富其專業素質和情感體驗大有裨益,這種技能是與一般文化素養和音樂文化素養一脈相承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鋼琴的教學過程中,就是在和學生共同感受、體驗、傳承音樂之美的過程。兩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對音樂產生共鳴,提高自身的情感體驗和鋼琴技能。可以說,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共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教師要強調學生對音樂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情感體驗,學生要注重情景交融的演奏音樂,體會旋律中傳遞的美感與文化,切實提升自身的鋼琴演奏技能和音樂表現力。
參考文獻:
[1] 茅青,關瑣.茅青釋疑但昭義鋼琴教學秘訣[M].臺北:書藝出版社,2005.
[2] 張慧,周冬梅.高師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音樂教育,2005(5).
[3] 連萍.素質教育觀下的高等師范鋼琴教育[J].鋼琴藝術,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