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輝南縣認真貫徹落實農業和農村工作方針政策,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持續推進產業化經營,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升,全縣農業生產呈現了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15年,輝南縣播種面積121.07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10.84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23萬畝。2011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十二五”期間,以優質糧食工程為重點,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克服了各種極端災害性天氣多發重發的影響,糧食產量保持在11億斤階段性水平。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在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園藝特產和綠色食品快速崛起。2015年,全縣棚膜蔬菜面積達到2184.5畝,棚膜經濟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林下參栽培面積達到15萬畝,鹿發展到4000頭,養殖黑豬6000多頭,林蛙活體儲藏達到500噸。2014年被吉林省園藝特產局評為長白山林蛙之鄉和長白山山核桃之鄉。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猛。農產品精深加工、多層次轉化增值是農業擴能升級的重大戰略舉措,圍繞優勢資源,逐步形成了糧食、畜禽、農特產品加工三大產業集群。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6戶,市級龍頭企業13戶,卓越、宏久等一批龍頭企業已經發展成為省內同行業的排頭兵。呈現出總量規模擴張,質量效益提升,輻射帶動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2015年,全縣銷售收入達到60億元,較“十二五”初期增長87.5%。
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強化現代農業建設的科技支撐,支持農業重大技術集成和示范應用。建設糧油高產示范田10.046萬畝,將創建活動與基層農技推廣補助和高光效技術推廣等項目緊密結合,對現有先進實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推廣了高光效栽培、測土配方實施、水稻“三推兩早一達標”等先進適用技術。持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全縣設立了80名技術指導員,確立了800個示范戶,培訓農民10萬人次,開展糧食高產競賽活動,大大提高廣大農戶科技種田積極性。
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果。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目標,全縣建設標桿村14個、省級示范村36個、省級人居環境重點村6個、達標村82個,建設農村公路478公里,完成農村改房改造16336戶。
農村改革不斷深入。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村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按照摸清底數、分清責任、逐步化解、控制新債的原則,農村墊付稅費債務化解工作,建立健全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新機制。全面推進了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試點工作,進一步激發了農村各類生產要素內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