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北京緊緊圍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目標,根據城鄉一體化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創新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了業態豐富、功能多樣、環境友好、特色鮮明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全市供給保障水平保持穩定。北京市立足有限資源做大文章,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生態健康種植業作為生產性綠色空間,通過資金、技術等優勢資源投入,推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園區化發展。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強化區域合作,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籃子”市場供應。實施“安全農業”品牌戰略,初步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控制體系、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
全市農業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北京市陸續成功舉辦了世界草莓大會、國際食用菌大會、世界種子大會、世界葡萄大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農業展會,帶動了北京市農業產業升級。涉及生物育種、生物疫苗、生物飼料、生物化肥、生物農藥等共同構成的現代農業生物產業發展迅速,北京市已經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科技創新的源泉和科技成果高端輻射的中心。
全市科技支撐水平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北京市研發出一批重大成果并實現產業化應用推廣,農業科技貢獻率接近70%。其中,北京農業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達148.9億元,部分農業科技成果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重點全面提升農業節水、農業生態、農業科技服務、農業安全生產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等。化肥、化學農藥施用量實現負增長,農膜回收率達95%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100%;至2020年,北京農業科技貢獻率將達到75%;全市“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將達到60%,確保不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和重大疫情與病害;強化三地區域合作與機制創新,實現產業協同、科技協同、生態協同、安全協同與信息協同,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產銷銜接、產業融合水平較高的京津冀農業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