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硯青
除了年齡因素外,還有哪些原因影響著人們的好“孕”
近日,一則代孕產子監護權糾紛案讓不孕夫妻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
“我們醫院生殖中心每天接待患者的場面堪比春運火車站。”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姜輝用“人頭攢動”來形容他們每天的門診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對不孕不育給出的定義是: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且沒有采取避孕措施,超過一年仍未懷孕的,屬于不孕不育范疇。
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的數據顯示,中國育齡夫婦不孕不育發生率在10%~15%,保守估計,每年約有1500萬育齡夫妻會遇到相關問題。姜輝表示,二胎政策放開會讓更多家庭面對這一問題。
“我國不孕不育發生率是否有所提升,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近年來因為有相關問題到門診就醫的人次越來越多。”中國性學會女性生殖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輔助生殖醫學科主任滕曉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全國各大醫院診治不孕癥的人群逐年增長已成不爭的事實,平均年增長率在10%~20%。
他以本人所在醫院為例,2014年,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輔助生殖醫學科的就診人次為10萬,而2015年就達到了12萬,而2016年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會突破15萬。
“全國有三四百所生殖機構,我們醫院只能算是中等規模。”滕曉明說。
身為全球人口大國,中國不孕不育發生率是否遠超世界其他國家?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個問題會在近年來集中爆發?
在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朱積川看來,中國的生育狀況和其他國家并無明顯差異。
他對本刊記者表示,全世界夫妻的不孕不育發生率大約在10%~12%,而中國之所以這些年就診率出現大幅增長,主要原因在于觀念的改變。
生兒育女在很多人看來屬于隱私話題,很多人過去羞于提及這些“關起門”的問題,因此不少家庭即使遭遇此類問題,也有可能顧及面子問題,不愿意尋求醫生的幫助。
“中國家庭一直都很看重‘傳宗接代,問題沒有暴露并不意味著不存在。”朱積川認為,如今生殖醫學成為大熱、就診患者爆發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本藏在海面下的冰山正一點點呈現出來”。
朱積川介紹,“現在各方公認的數字是,中國育齡夫妻中有10%~15%會出現生育難問題。”
傳統觀念認為,女方是生兒育女的“主要責任人”,無論能否受孕還是生男生女,這些問題統統歸咎在妻子身上。但真實情況是,在所有不孕不育夫妻中,男女問題恰恰各占一半。
姜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大量不孕不育臨床研究證實,男女雙方的原因大約各占40%,另外20%是雙方因素或者不明原因導致的。
“現在不孕不育的檢查手段已經非常先進,男女原因也可以被區分劃分出來。總體來看,男女問題占比是1:1,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夫妻共同因素,也就是說兩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滕曉明說。
在談到影響生育能力的各方因素時,每位專家都把年齡這個要素放在了第一位。
“我之所以判斷未來不孕不育就診人數還會增加,是因為現在最想要二胎的家庭,夫妻年齡基本都在35歲以上。”姜輝說,女性過了45歲,基本上已經不會再有懷孕機會,而在35~45歲這個年齡段,夫妻雙方都會面對生育功能減弱的不爭事實。
超過35歲以后,女性有可能遭遇卵巢功能不佳、子宮內膜出現異常,輸卵管堵塞等問題;而男性也會相應出現睪丸功能減退、少精弱精畸精、前列腺炎等各類情況,性功能障礙也時有發生。姜輝預計,這一年齡段的夫妻不孕不育發生率至少會提高到20%~30%。
臨床之所以把35歲以上的孕產婦稱為高齡產婦,是因為超過這個年齡,女性生育能力和身體狀況會出現較大變化。
滕曉明告訴本刊記者,即便是來做試管嬰兒的女性,35歲以后成功率也會明顯下降,而38歲以后的生育能力更是垂直下降。
“大家通常會講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是25~28歲,而相對少去關注男性年齡與精子質量。”滕曉明強調,其實男人和女人一樣,隨著年齡增大,精子質和量也會逐漸下降。
雖然理論上只要男性可以產生精子,就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讓卵子受孕,但精子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胚胎質量。
國外一組全部由同一年齡段女性供卵的試管嬰兒試驗證明,盡管受孕幾率沒有明顯差異,但的確是年齡越大的男性精子質量越差,甚至會導致流產、胎停育幾率增加。
“如果男性精子質量不佳,其中異常物質的增加會影響到精子DNA完整性,一旦出現較多DNA碎片,精子有可能無法與卵子結合,又或者結合后受精不好,即使受精也無法順利著床,以及著床后也容易流產。”滕曉明表示,雖然年輕的卵子會對精子有一定修復作用,但現實生活中多數夫妻的年齡往往差距不大,所以男性年齡也成為影響高齡夫婦孕育子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一名來自丹麥的學者通過對比過往文獻記錄的男性精液質量發現,當時的精液濃度已經較30年代下降了49.7%,并由此引發了再過50年男性精液或不存在的巨大爭論。
而中國的研究分析顯示,中國自1981~2006年這25年間男性精液濃度的確是在下降。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研究該院2004年~2008年五年的精液化驗情況發現,無精癥的發生率從6%增加到10%,弱精癥則從70%提高到90%;而且這些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也在加重,生殖能力在進一步下降。
姜輝告訴本刊記者,世界衛生組織每10年會參照1萬名剛剛成為父親的男性精液濃度平均值,發布一次“精液正常值”,理論上離這個數值越近,讓妻子成功受孕的機會就越大,反之則越低。
“世界衛生組織先后發布了五版男性精液正常值,每一版的數值都在下降。”姜輝說,第三版精液濃度是6000萬/ml,而第四版就降到了2000萬/ml,如今第五版的精液濃度已經變成1500萬/ml。
“雖然我們不能說精液濃度下降,會直接影響男性生育能力,但打仗肯定需要部隊,精子要想順利與卵子見面,肯定也要有一定規模。”姜輝表示,精子數太少肯定無法讓妻子懷孕,而精液濃度降低肯定也會影響“打勝仗”的幾率。
除了年齡這個獨立且明確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原因影響著人們的好“孕”?
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南京軍區總醫院男科主任醫師商學軍告訴本刊記者,生活習慣、飲食方式、環境污染都可能變成我們為人父母的“攔路石”。
“現代人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都越來越大,過度勞累、不能保證充足睡眠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非健康飲食、吸煙飲酒也會影響生育能力。”商學軍特別指出,男性在選擇運動方式和強度時一定要科學,長時間蒸桑拿和過度騎行都有可能影響前列腺。
“牛仔褲或過緊的褲子也會影響睪丸功能,另外,久坐會讓身體局部溫度升高,而高溫也會對精子產生不良影響。”他補充說,手機和電腦的長時間使用肯定會產生一些電磁輻射,特別是有些人習慣把筆記本電腦放在大腿或抱在腹部工作,這些都會一定程度影響人們的生殖功能。
不孕不育是任何一個家庭都不想遭遇的難題,可如果不幸碰到,夫妻雙方應該向哪里尋求幫助呢?
滕曉明說,盡管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時間年限是一年,但有不少心急夫婦都希望能盡早檢查。他建議,半年沒有懷孕的夫妻雙方可以先做常規檢查,女方除了婦科檢查外,還可以做B超和內分泌檢測,了解一下排卵與內分泌是否正常,身體有無婦科炎癥等情況;男性只要做一個精液常規檢查即可。
如果超過一年沒能受孕,且上述檢查無異狀,那么女方建議做輸卵管檢查,男方可以接受精子形態等深化檢查。
“我們一般建議夫妻雙方同時接受檢查,畢竟男女出現問題的幾率是基本相當的。”滕曉明說。
至于醫院的選擇,多位專家都表示,常規檢查在二級以上醫院都可以進行,如果檢查結果不理想,需要進一步治療,務必要選擇專業正規的三甲醫院生殖中心或相關專科。
“我們最怕患者遇到問題后自己上網找答案。”姜輝表示,遭遇不孕不育的患者一定要及時到正規渠道就醫,采用專業治療方案孕育健康寶寶,切不可諱疾忌醫或輕信民間“偏方”。
滕曉明告訴本刊記者,很多人一說到不孕不育就會想到試管嬰兒,然而并非所有夫妻都只能靠這個方法來解決問題。
“試管嬰兒的確是解決不孕癥的一個有效方法,但我們必須嚴格掌握它的適應征,原衛生部在2002就頒布了試管嬰兒的相關規范,其中明確規定了哪些情況適用哪些不適用。”滕曉明說,不孕不育的夫妻有可能是因為輸卵管或輸精管堵塞、排卵障礙或少精弱精導致的,而這些也可以先通過手術或藥物治療尋求解決辦法。
“以男性患者為例,弱精子少精子者可以先接受三個月左右的藥物治療,如果發展趨勢或基數情況仍不理想,再考慮是否進行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如果精液中沒有精子,一旦確診為輸精管梗阻,可以采用顯微外科技術手術復通。”姜輝說。
他介紹,“當然如果睪丸穿刺中沒有精子,也不代表一點希望沒有,還可以通過更高級的顯微取精技術——一種可以把精子刨出來的精準找精技術,獲得生育機會。以前絕對不能生育的克氏癥、隱睪癥和染色體微缺失無精癥男性,目前顯微取精獲精率在50%以上。”
“因為試管嬰兒的收費較高,個別醫療機構為追求效益,沒有嚴格掌握適應征就給夫妻做試管嬰兒,這種情況必須引起重視。”滕曉明說,醫生必須要告訴患者有哪些可選擇的治療方法和各自的利弊,并根據每個患者家庭、身體和經濟狀況給出最優治療建議,在患者充分知情的情況下作出自己的選擇。
他同時強調,盡管試管嬰兒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它和自然懷孕生產一樣,也有可能出現流產或胎兒畸形等情況,大家一定要對這項技術有著正確認識。
另外,“輔助生殖的目的是幫助不孕不育家庭圓夢,絕對不是胎兒性別的選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