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梅勝 杜青平 李紹秀 李志生
[摘 要]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高等學校提出的新要求。根據廣東地方特色與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點,培養適應廣東經濟發展要求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創新教學模式是必要的。創新教學模式在提高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技能、創新性解決問題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業務素質的提高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關鍵詞]創新能力;地方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教學模式;必要性;應用成效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6-0130-02
高等教育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對高等學校提出的新要求。[1]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一、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
“水工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需要大量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專業技術應用與創新復合型人才。廣東省的水工業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其培養的給排水專業技術人才,能從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的規劃、設計、咨詢、監理、施工、科研、教學、管理和經營等方面的工作。針對當前給排水專業學科與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以及高效低耗的高級水處理實驗技術結合緊密的特點,制訂科學可行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使課程設置能夠適應專業發展的需要,培養的學生能熟練掌握現代給排水工程科學技術,實踐能力強且具有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發展后勁和競爭實力,使本專業畢業生能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二、給排水專業教育改革的進展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1年全國有122所高校(155個辦學點)開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畢業生7828 人,招生10744人,在校生38161人。近年給排水專業教育的改革進程:1996年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計劃“水工業的學科體系建設研究”在天津舉行擴大會議,開始了教改進程;1997年西安擴大會議,明確了教改方向,為應對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等的挑戰,專業的內涵和外延方面需進一步拓展;1998年寧波擴大會議,提出教改重點,即調整拓寬專業教育內涵、更好地為行業發展服務;1999年武漢擴大會議,新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專業培養目標,確定了10門專業主干課;2000年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其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了專業的改革。住房城鄉建設部于2009年1月將“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發展戰略與專業規范研究”列為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成立課題組(18所高校,32人)。此后的幾年間,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實踐活動:教學計劃方案修改、調整課程體系、編寫出版系列教材、課程教學實踐與研討等;鼓勵各高校突出專業特色;高等學校土建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2年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本科專業》(2012)中,其正式更名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081003)”專業。2012年11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事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學校土建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同意頒布實施,學科專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3] [4]
三、廣東工業大學給排水專業的創新教學模式
廣東工業大學作為地方重點院校,應教學和科研并舉,既要重視科技研究、知識創新和學術拔尖人才的培養,又要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建立起分層次培養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多樣化人才。作為廣東省省屬重點高校的土木類專業,必須以廣東省土建工程發展為背景,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競爭力為導向,改革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結構和課程設置,建立體現專業特色的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
基于PBL人才培養模式教育理論[5] [6],廣東工業大學給排水專業積極開展創新教學模式實踐。從本專業每屆學生中遴選部分優秀生分組進行項目式教學,將研究方向與業務類型相近的教師與企事業相關領域的專家組建成導師團隊(也是教學團隊),對部分相關課程建立項目庫(大部分來自教師與企業行家的實際課題),鼓勵部分教師對部分課程進行雙語教學,鼓勵學生多接觸國際前沿新知識,拓寬國際視野。根據企業行家基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制訂培養方案與細則,探索培養基于項目式教學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分層次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如下一些內容:教學主題的定義、項目作業的選擇、問題的定義、課程和項目作業的聯系形式、導師職責、學生小組規模、校企聯合方式以及項目執行環境等。廣東工業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正準備接受建設部的專業評估。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成效
1.建立了較為全面的課外實踐教學體系。近年來,給排水專業共有150余人次參與了學術科技節25項賽事與活動,30多個團隊參與10多項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科技項目,30余人次在各類省級以上科技競賽活動中獲獎。近三年來,本專業學生獲得包括“挑戰杯”在內的省級學科競賽獎勵20余項,形成了濃厚的學生科技競賽氛圍。
2.簽訂了30余個產學研實踐基地。從1999年起至今,本專業已經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地的設計院、所、水務集團、房地產公司簽訂了產學研實踐基地,并于2012年與中山環宇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申請到國家級工程教育中心與省級大學生實踐基地。從2005年開始,與部分企業,如廣東省設計研究院、廣州市市政設計院、中法水務集團、佛山水業集團、江門自來水公司等聯合,簽訂了聯合培養合同,對部分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實習與實踐,解決學生的吃住問題。這些校企聯合培養實驗性的探索,為本項目開展的項目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3+1培養方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3.提高了專業教師教改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與緊迫性。創新教學模式在師生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學相長的氛圍。學生對教師的要求與對知識的渴望日益提高。教師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提升學歷,積極與名師進行交流溝通,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與業務素質,教師出國進修逐年增加。近4年,有10人次分別前往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等地進修、參加國際會議等,11人次獲國家級、省級與校級教改榮譽獎,承擔各級教學研究項目7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3篇;主持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4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橫向課題20余項,到位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教學平臺改革與教學研究到位經費近120萬元;發表學術研究論文近40篇,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2012年本專業建設有1個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 “廣東省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本專業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同學科一流水平,本科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和好評。
五、結語
基于PBL模式的特點,廣東工業大學根據廣東經濟發展要求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積極組織創新教學模式實踐,得出了一套體現地方重點院校特色的多樣化、分類培養的教學體系和實施方法,制訂了適應個性發展的多類別教學模式和特色課程體系,實現了產學研結合的分層次、導師制、項目式教學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在提高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技能、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業務素質方面,成效顯著。這種創新設計模式,不但將使本專業的學生受益,而且能為地方重點院校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實施提供范例,推動廣東省高等教育的發展,對全國地方院校相關專業的建設來說也具有參考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 / 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
ntent_19492625_3.htm
[2] 鄭鈺瑩,王輝,李友良.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 教育與職業,2015(2):164-165.
[3] 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J]. 給水排水,2013(4):1-3.
[4] 李學美, 任伯幟, 張鵬.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1+3+6”實驗教學系統改革探索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4(5):34-38.
[5] 肖青, 宜全, 張根水, 羅健東. PBL教學法在機能設計性實驗中的實踐和應用體會[J]. 課程教育研究, 2014(23): 227-228.
[6] 李冬梅, 梅勝, 杜青平, 李紹秀, 王曉霞.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雙語教學思考與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6):122-123.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