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遠 方
(揚州大學 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
竹笛音色發展探析
——從時代、地域、人文、風格、民風民俗看
劉飛,遠方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揚州225009)
【摘要】本文從時代背景、地域、人文、民風民俗、材質、操作調控等幾個方面探析竹笛音色發展過程,從而認識竹笛音色的來源和本質,掌握竹笛音色的途徑,為竹笛演奏者更好地掌握音色提供依據。
【關鍵詞】竹笛音色;發展
笛子秉天然之器,歷經千年,貌其變,色而改,琢其形至今。其音色隨著音樂藝術歷史的發展而變革,已經漸漸將天然之聲與地域文化藝術風格個性融合并區別、劃分。歲月的磨痕,多元文化交融,讓竹笛音色與時代、作品、地域、風格、個性文化渾然一體,由于內在文化藝術追求與外在聲音色表象的改變,竹笛音色則蘊含濃厚的民族文化情感。
(一)歷史時代的變更
新石器晚期,人類無意間發現了骨哨,逐漸形成有史以來的第一種樂器----骨笛哨。戰國時期萌生了竹笛,即最早記載的古老的管樂器----夏龠,戰國時期還有一種橫吹竹管樂器為篪。宋元時期膜笛的定制,宋太常笛,宋尺八,宋學者論簫,宋籌,宋宣和白玉簫,宋橫笛,元笛,元簫,由此發現那個時期笛子逐漸取代了簫。清曲笛,以笛作為定弦,昆曲進京得到發展繁榮,笛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并出現了清鍍銀銅笛。在漫長的歷史上有著竹笛形制的變化,帶動音色及風格的變化。
(二)笛子材質、制作、工藝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材質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影響竹笛音色。從地域上江浙一帶竹子甚是合適作笛,黃色老竹為佳,竹文理清晰細密,堅實,音色清而爽。竹子管壁薄厚適中,厚則悶,薄則飄。選好材質,進行火烤、調直定型、根據竹子的實際管徑、壁厚、長度來確定音調的定位,達到理想的聲音效果。挖孔比例精確、笛塞緊,低音笛塞的稍深,高音笛則稍淺。扎線、涂漆美觀固定?,F在笛子已經出現多種材質的主要有有竹、石、木、塑膠材質制成的笛子。除竹子材質,最廣泛運用的為木笛,木笛包含小葉紫檀笛、烏木笛、黃檀木笛、紅木、老紅木笛等音色沉穩,扎實。石制笛,音色淺、薄,天然音色變之。
竹笛音色與歷史背景,地域人文的不可分割。宋元以來,伴隨著戲劇的發展,竹笛被廣泛運用到各個地方劇種中,承擔主奏或領奏的角色。在戲曲中的曲牌許多是由笛子伴奏完成的,昆曲以笛子為主奏樂器,竹笛以柔美清麗氣韻和細膩典雅的音色與唱腔融合在一起。高音華美飄逸,中音圓潤清脆,低音堅實飽滿,深沉醇厚。京劇中,有一種專門由笛子吹奏的曲牌,稱為“膜笛曲牌”,音色有秀麗,圓潤,婉轉,細膩的特點,用于劇中表現樂舞,宴飲,喜慶,祭祀,迎送,出行,更衣,打掃廳堂等場面和情景。南昆竹笛伴奏則柔美清麗,細膩典雅,悠揚委婉,華美飄逸,充滿了江南風韻。北昆音樂風格,豪放灑脫,慷慨激昂,粗獷雄健。
竹笛在地域上又分為,南派和北派,從音色上,北派則遒勁、剛直高亢、慷慨激昂;南派則柔美清麗,細膩、典雅華美飄逸。北派講究厚重、音色的扎實;南派講究彈性、音色具有柔韌性。從人文方面繼續深入探究,顯而易見,這正是南北方不同地域人們性情差異的表現。人的性情差異造就了音樂風格差異,竹笛音色隨風格變換發展。
民族文化情感,包括物質文化(飲食、衣著等)和精神文化(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竹笛則是民族文化之一,而音色則是抒發情感的依托。隨著民族的不斷發展,竹笛不斷進化發展,民族音樂的創造,用竹笛之音抒發民族精神,傳播愛國情懷,縱觀竹笛樂曲都是由民歌、古曲、地方戲曲改編而成,和民族情感難舍難分,抒發民族情感與音色的控制密不可分的作用。音色與其他表現要素,如強弱,輕重緩急,氣息配合,寄托民族情懷。比如現在竹笛樂曲陜北民歌改編,抒發傷感情懷,結合地方對音樂表達的感覺與竹笛音色賦予的象征配合,達到曲色合一。
趙松庭,“浙派”笛藝創始人,在竹笛上不僅使南北融合、技巧規范改良,還有對音色做出區分和要求。派別不同音色要求不同,北派以馮子存、劉管樂、王鐵錘為代表,笛子的演奏對舌的技巧要求高,但對竹笛的音色發音猛烈,以滿、音量大為主。南派以陸春齡為代表,笛子演奏時注重音色、富有彈性。音色秀麗、圓潤,但卻音色“虛浮”。隨著專業化南北融合后逐漸有了音色的審美標準:即圓潤、松馳、低音醇厚、飽滿、高音明亮、清澈。不同藝術風格的的笛子曲,對于音色當然不同。江南的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如詩如畫,固然很美。但大漠邊陲那一望無際的沙垠,同樣是美的,那是一種粗獷之美。因此,音色演奏所要求的那種細膩、柔美、秀麗的音色表達寫憶江南之感,區分大漠一望無垠的飄渺,空曠之感。不管北派、南派,其音色的基本標準應建立在“圓潤、松馳、低音醇厚、飽滿、高音明亮、清澈”的基礎上,應該相互吸收,使音色、技術、風格等更規范、美妙。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民俗民風,也形成了竹笛音色變化,風格迥異,異彩紛呈的民族民間笛樂。不同風格的笛曲反映出笛子音色變化與中國傳統音樂一衣帶水的關系,不同民族風俗造就了不同的音色色彩。
黃土高原風格,以粗獷,音色要求,扎實,高亢嘹亮,豪邁有勁,用音色傳達黃土高原的偉岸和北方農民的生活風貌。代表曲目有《喜相逢》《走西口》《陜北好》等。在作品題材上受到關中民歌、戲曲秦腔,碗碗腔、信天游的影響,在作品中巧妙融入“苦音”、“柔音”,代表作品有《秦川抒懷》《塞上風情》《鄉歌》。音色穿插時而遒勁有力,時而溫婉纏綿,根據樂曲的需要,控制音色在粗獷的基礎上突出脆亮、高亢,富有光彩的音色。
藏族風格的樂曲受到“囊瑪”和“鍋莊”的影響,長音中經常用到二度,三度裝飾音來增添民族色彩,音色悠長,飄逸。代表作品有《玉樹草原之春》《春到拉薩》等。新疆風格演奏時候音色要靈動,充滿奇異的西域風格,與樂曲的需要強弱變化,控制音色的穩定性,保持狀態統一。新疆的笛曲多用小笛子演奏,音樂強弱幅度變化很大,各民族樂風的共同之處是節奏鮮明,熱情奔放,表現了新疆各族人民開朗,豪放的性格。代表作品有李大同先生的《帕米爾的春天》等。
蒙古草原風格:在抒情的慢板或散板,引子中,滑音常常會被用到模仿馬頭琴的效果。三度,四度指顫音用來模擬長調中的人聲效果。音色要求遼闊、豪邁、表現騎在馬背上的喜悅。代表作品有簡廣易先生的《牧民新歌》《鄂爾多斯的春天》等。
西南高原風格:代表作品有《苗嶺的早晨》等。音色清脆清新,與民族的文化風情相結合,了解曲目的民族歷史背景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民風融合。另一類來源于巴山蜀水。代表作品《三峽隨想曲》。有的是結合地方民歌改編成,有的與民族風格融合,再結合竹笛音色變化,根據樂曲的所需要的笛調,用特有民族作曲與音色去傳達民族精神的代表。
此外,還有江漢音樂風格:以湖南,湖北等地的地方戲曲,民間音樂,民歌曲調為素材,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如《春到湘江》,音色要求涌動性強,強弱對比大,清脆甜美表達春天的到來。江浙音樂風格:代表作《幽蘭逢春》江南笛樂較多吸收了昆曲的音樂元素,用以低音笛,風格以音色細膩,清麗雅典,溫文委婉,強時渾厚;弱時抽絲般輕盈。還有閩粵音樂風格、潮州音樂等。
在客觀上,竹笛膜孔的大小、形狀以及笛膜的質量、松緊度、笛膜的振動面積諸因素與竹笛音色有關。其次,吹孔大,則音色明亮、飽滿,但吹孔過大,則費氣力,音色“躁”難控制音色變化。吹孔過小,則音量小,發音不通暢,音色干澀,同時也缺乏變化。應該根據笛管的布同內徑來設計不同的吹孔大小。
在主觀上,同一支竹笛同一人吹,音色不同。我們試吹一個音,在這個音高上我們調整口型、舌、喉及其他口腔器官變化,我們就會發現,在同一音高上音色是有很明顯的變化的。由此,我們得出結論:發音點相同,其他動作,是造成音色不同的關鍵。
口型要嘴角輕輕貼住牙齒并略往中間收攏,形成橢圓的小孔,形成氣束,中間放松,發“PU”,形成自然放松的口形。除正確的口型外,還要笛身平,吹孔被下嘴唇蓋住約1/3-1/4范圍內的面積。
氣息的運用對竹笛音色變化至關重要。氣息大概分為三個力度點,在演奏低音時,應氣沉丹田、使音色堅實、沉穩、渾厚。氣息位置應該在肚臍眼下,此時相對放松,腹部呈松馳狀態,有下沉之感。在演奏中音時,氣息在肚臍以上和胸腔以下,胸腹式都放松狀態。在演奏高音區時,氣息位置則提到胸部,腹部收緊并頂住。
從歷史發展、材質、地域人文、流派、民族文化、到笛者練習與控制,都影響著竹笛音色。我們應該提高審美、理解樂曲內涵和民族文化,匹配相應的竹笛音色,加強對音色的控制練習,多練長音,塑造自己的演奏個性,形成獨特的演奏風格。
參考文獻:
[1]趙志安.論音色[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1).
[2]林克仁.中國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3]田斌,田寧.從地域文化差異分析中國竹笛南北音樂風格的不同[D].沈陽:東北大學藝術學院,2012.
[4]蔣寧.中國笛簫文化[M].太原:山西大學.2004.
[6]方光耀.竹笛“氣色”“氣韻”之自然審美[D].新疆: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03.
[7]吳誠.中國竹笛與浙派宗師趙松庭[J].百家論壇,2008.
[8]宛煜.竹笛音色審美散論[J].藝術研究,2011(06).
[9]方光耀.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當代意義[J].揚州大學學報,2009(09).
[10]郭樹薈.從民間到專業化改編與創作中的竹笛藝術[J].音樂藝術,2006(2).
[11]劉天華.中西音樂的爭執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3).
[12]丁朝斌.論長笛在交響音樂隊中的地位與作用[J].科教導刊,2011(10).
[13]方光耀.對弘揚優秀民族音樂文化之我見[J].新華文摘,1996,(10):162-164.
[14]趙松庭.笛藝春秋[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5]黃云福.淺談竹笛音色發展[J].音樂時空,2011(06).
[16]陳濤.笛子音色的幾個技術問題.[J].中國音樂,1991(12).
[17]烏恩.論談音色風格及訓練方法[J].內蒙古藝術,2000(06).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75-02
作者簡介:
劉飛,女,2014級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
遠方(1958-),教授,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