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現代高校的人數與日俱增,許多學校都決定使用俱樂部式教學。將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充分地貫徹,在實踐的過程中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主要研究了俱樂部式教學對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影響,針對當前的體育公共課背景對課內外一體化的困境進行探討,制定有效的對策為高校的體育教學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關鍵詞:俱樂部式教學;體育;課內外一體化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經常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俱樂部式教學就是其中一種,教師既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又可以利用學校的運動場所將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的運動訓練結合在一起,不時地舉辦群體競賽項目,從而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一、俱樂部式教學在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中的優勢
1.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俱樂部式教學在體育課內外一體化中的應用采用主要的形式為教師從旁集中性的輔導,學生在體育運動場上分散進行練習,體育課不單單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輔導,也將體育競賽納入到體育課中,作為體育課的延伸,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能在體育鍛煉中提升自己的組織能力。俱樂部式教學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注重的是教學的新穎,對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有重大意義,促進學生更加自覺地進行體育鍛煉活動,對教學有積極作用。俱樂部式教學主要以學生的體育活動為中心,教師不斷推進教學任務,讓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自主地進行學習鍛煉,具有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特點。
2.具有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的優勢
俱樂部式的體育教學具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中能夠展開多樣化的教學,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基礎技術和基本的戰術,在課余時間進行比賽,學生自發組織訓練,加強健身培訓,豐富了體育社團活動。學生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激發運動健身的興趣,鍛煉運動中的組織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只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的問題,因此,俱樂部式教學能夠為高校的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3.有效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
俱樂部式的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要求體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體育運動技術以及相關的理論水準,這樣才能做到在教學和組織上的創新。教學效果的優劣程度一般都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只有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俱樂部式的教學中提高思想素質,創新教學觀念,不斷增強專業文化知識,全面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
二、俱樂部式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的實施問題
1.高校體育仍舊保留傳統體育教學的特色
現在大多數采用俱樂部式課內外一體化的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沒有改變什么體育項目,遵循傳統的基本體育項目,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做到項目創新,無法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被動的學習只會導致學生對于體育活動降低積極性,在教學模式上也沒有做到創新。由于課程內容的貧瘠,教師的教學成效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俱樂部式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方式無法發揮出其作用。此外,由于教學的時間不足,學生學習的時間少,課余時間沒有充分的利用。
2.高校實施俱樂部式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場地設施不足
目前,許多高校的體育場地和器材擁有量都不高,根據2004年的教育部普查,我國高校的人均器材數量都與國家的標準有所差距,對室內的體育場和娛樂性較強的體育活動需要的場地數量十分缺乏,打擊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由于娛樂性較強的一些體育活動需要的場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網球場、乒乓球場等,沒有場地就無法開展體育活動,所以現在高校面臨的問題就是隨著招生數量的遞增,活動場地設施無法跟進,導致無法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
三、俱樂部式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的應對措施
1.正確認識俱樂部式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的理念
高校體育在教學形式上做到了與時俱進,但是在教學理念上還是過于傳統,因此,我們必須加快更新體育教學的理念。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創新已然走上了正軌,但是并沒有受到相關體育教學主管部門的重視。只有得到了領導的重視,才可以最快地推進俱樂部式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有效實施,為教學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獲得更多的支持,使得場地資金問題能夠及時投入,保證今后的體育活動開展能夠有充足的場地進行。
2.有效宣傳增加經費
高校中的相關體育部門針對經費不足這一情況必須不斷進行有效宣傳,只有增加了經費來源,才能增加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場地,從而保證高校體育活動的經濟功能。相關部門要嘗試著從學校周邊入手,在社區中表達合作意向,將學校的體育活動場地變成開放式的體育消費場所,引入市場化經營模式,將體育俱樂部變成一個可盈利的場所,從而有效地籌集經費。
俱樂部式教學對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也能夠有效地將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使運動訓練與群體競賽有機結合在一起,豐富體育活動,增加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公共體育的整體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杜炳輝.中外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9(3).
[2]周愛光,陸作生.中日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比較及其啟示[J].體育學刊,2008(9).
作者簡介:劉尚尚,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