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琴
摘 要:好的教育應該是體驗性的教育,好的美術教學也應該是體驗性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美,才能真正達到美術教學的目的,只有學生積極參與,真正了解整個學習的過程,充分參與整個學習,才能真正在這個學習中學到知識、學到本領,從而能提升自我。
關鍵詞:職業中專;教學;體驗性學習;應用
目前,國內的中專美術教學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傳統教育模式根深蒂固,通常學校內部采用的都是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在于:課程設計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不是根據學生的喜好設計課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真正的獲得感和參與感低;二是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靈感,因為課程缺乏生動性和科學性,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真正的學習成果少,尤其是美術這種靈感性很強的課程,沒有充分的靈感就沒有好的創作;三是學生創作能力低,一般美術專業的學生就業崗位多傾向于創作領域,如果學生在學校沒有培養出充分的創作能力,那么走向工作崗位就會寸步難行,很多設計工作難以完成,在職業發展中也是步履維艱。
一、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
1.挖掘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創作思維
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注重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容,即使是空洞的教材也要講出新意,這是對美術教師最基本的要求,現在很多教材在成書的時候往往缺乏生動性,即使再生動也是一本書,需要教師將這本書講活,讓學生能夠體驗鮮活的教材,才能對教材產生興趣,教材是不變的,可以變化的是教師的傳授方式,是教師的講課思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以更加輕松的姿態面對教材。
2.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美感體驗
教學活動越豐富多彩,學生越能從中學習到更多的內容,因此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手段,提高課程的可感知度,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實現課程的立體型和形象化;其次,增加實踐課程,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通過親身試驗感受課程的魅力;再次,調動學生情緒,發揮學生想象力,通過故事講述、實體操作等方式,帶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從而積極地參與學習和創作。
3.將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促進學生的實際體驗
所有的藝術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的基礎是生活,所以,美術教學要能夠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既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式,也是教導學生以后更好地從事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能夠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是至關重要的。可以通過設計獨有的教學環節來完成,比如,課外作業可以要求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對日常生活的感想完成繪畫,即時作品未必成熟,只要能看到真實生活的影子,這樣的教學就有著重要的價值。
4.建立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建立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一定要讓學生真正地對美術有感情,對繪畫有激情才能夠真正地從中學到知識,創作出佳品,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繪畫家無不是對繪畫有著充分的熱愛和感情,才能有所創作,所以想要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情感體驗培養必不可少。
二、關注學生體驗過程
體驗式學習中,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和關鍵。體驗式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認為是學生與教師不同體驗的傳遞和交流的過程,在教學課堂的設計上,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考者、指導者,應注重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的作用。
1.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
以往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的教學方式現在正在逐漸地被教育界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交互式的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讓學生真正地以主人翁的姿態去面對這些課程。而不是把繪畫當成一項任務,不得不完成,一旦抱有這種心態,整個學習既不美好效率也不高。互動式學習是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環節中來,比如一幅畫,老師和學生一同完成,或者學生給老師做助手,而不是老師畫,學生在下面學,這樣反而不能夠提高學習效率。
2.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教學中應該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應該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并且從教學的各個方面保證這種主體地位,首先,體現在根據學生的需求設置課程,在講課之前要進行充分的了解,知道學生對什么樣的課程感興趣;其次,學習方法的選擇也要適合學生的年齡階段,要充分尊重職業中專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好動、好奇、求知欲強,等等;再次,要注重培養他們團隊合作的意識,互相尊重、互相認同。
3.關注學生的參與
能夠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整個學習的流程中來,也是增加學生體驗的重要部分,可以采取三種方式:(1)增加課外實踐課程,多帶學生到大自然里去體驗真真切切的事物,為美術課程提供豐富的創作源泉,不要閉門造車;(2)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互動環節,帶動學生參與課程,避免僅僅通過提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3)增加學生自己講課的環節,給所有學生自己設計課程環節,自己講課的機會,讓學會去體驗當老師的感覺,在這樣的體驗中提高積極性。
參考文獻:
林羽.職業中專美術教學鼓勵性評價的運用探討[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5).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