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危機干預意識不強等問題。積極心理學啟示輔導員在危機干預工作中應注重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培養其積極的人格,利用團體心理咨詢和個體心理咨詢形式開展心理疏導,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日益凸顯,危機事件頻頻爆發,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工作的主力軍。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協助解決心理問題、發掘潛力、促進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長,最終使其獲得健康、幸福生活的能力是輔導員的工作目標。但是,由于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知識結構不合理、危機干預意識不強、職責定位不明確等多種原因,他們在心理危機事件處置能力上參差不齊,使得高校心理危機工作目標難以完全實現。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新方向,是以實驗和測量為手段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新思潮。積極心理學主張關注個體潛在的和現實的內容,提倡從個體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良出發,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進行解讀,從而激發和挖掘人們的內心力量和積極品質,以對抗身心障礙和疾病,幫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發現自身的潛力,進而獲得美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和宗旨是關注個人積極的主觀體驗和積極的人格,發掘個人心理積極的一面。它要求用一種更加開放性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
在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中,樂觀研究、心理一致感以及創傷后心理成長的研究為心理危機干預的實踐和理論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積極心理的潛在機制的研究,可以幫助輔導員分析疾病的成因、治療和疾病的管控。積極心理學的出現,為一線輔導員提供了豐富的視角,給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思路。
二、積極心理學取向下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1.關注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注重培養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情緒,如高興、快樂、充滿希望,滿足、樂觀等具有極大的心理能量;增強積極情緒體驗有利于把個體培養成一個具有好奇心、愛心、勇敢、熱情、感恩、心胸開闊、富有觀察力、自我控制等積極人格特征的人;積極情緒體驗較多和具有積極人格特質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由于輔導員通常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實踐經驗為出發點,圍繞大學生心理困惑展開,容易導致輔導員和大學生過多地關注與心理問題有關的消極方面,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使大學生難以體驗到積極的情緒,捕捉并發展其積極的人格,因此也就難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健康、幸福生活的能力。事實上,許多心理問題雖然給大學生帶來了不愉快的感覺,但心理問題本身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如:神經癥的產生能喚醒患者關注內心需要)。如果輔導員能更多地發掘心理問題蘊含的積極意義,分享過去生活中的愉悅、平靜、安寧,展望問題解除后個體獲得心靈成長的前景,重新評估心理問題對個人的意義,將能激發大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有利于恢復心理平衡狀態,并且這種積極的態度本身將成為一種技巧或品質,有益于大學生的未來生活。
2.利用團體心理咨詢和個體心理咨詢形式開展心理疏導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社會環境能為個體直接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從這個角度來說,團體心理咨詢的形式更能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環境,提高咨詢效果。團體心理咨詢是在團體情景中提供心理幫助的一種咨詢形式,它能創設一個類似真實情景的環境,給成員提供在共同活動中進行交往互動、探索自我、學習新行為的平臺,具有省事省力、感染力強、效率高、效果易鞏固等優點,并且它的運用范圍較為廣泛,既可以用于心理治療,也可以用于正常的發展性問題,既可以就某單一心理主題展開討論,也可以形成系統長期工作。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將有相同困惑的大學生組織起來,利用團體心理咨詢的形式開展工作,及時發現學生的共性問題,提前進行心理干預。
當然,團體心理咨詢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團體咨詢不能讓每一位大學生充分表達自己,不能完全照顧每一個成員的情緒。這時個體心理咨詢就能夠發揮特點,通過給學生一對一的交談,無條件接納每一位學生,給予其積極關注,與之共情,就某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探討,更好地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優點,促進人格完善。
3.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輔導員要充分發揮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作用,對有心理疾病史的學生要做好日常關懷,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結合起來,充分尊重人的個性特點和心理訴求,切實解決人的內心困惑,在此基礎上建立“早發現、早報告、早研判、早預防、早控制”的預警機制,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習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單親家庭、人際關系失調、長期患病、情感受挫、網絡癡迷、有心理障礙等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懷和撫慰工作;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特別是有自殺意念的學生,做好日常監控,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對于受當事人危機影響較大的朋友、室友、同學給予必要的心理援助,避免危機彌散。
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的直接負責人,可以在班團活動中營造良好的人文關懷環境,將尊重學生放在首位,培養學生主體性的意識,形成和諧的精神風貌,創造人性化的溝通渠道,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與豁達的精神風貌。通過人文關懷的心理預警機制和班團活動,把積極心理學理念貫穿于整個心理危機干預環節,使危機干預可以真正幫助當事人走出危機,從而達到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目的。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系統工程,輔導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輔導員要利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Shelod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2]周嵌,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
[3]周瑋,顧宇嬌.實然與應然,高職院校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人文關懷[J].職教論壇,2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陜西普通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課題(陜高教生辦[2014]13號)33號:《高校輔導員處置心理危機事件能力提升路徑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陜西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項(2015RW9)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倪娜,1979年出生,女,陜西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講師。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