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晨
【摘 要】創新是一切藝術的生命力所在,戲曲舞臺美術的藝術生命力尤其需要創新,要繼承優秀的戲曲舞臺美術精華,結合時代特點,不斷創新,創造新的舞臺美術形式,給觀眾以全新美感。
【關鍵詞】戲曲;舞臺美術;繼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8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49-01
一、舞臺美術與戲曲舞臺美術
舞臺美術與戲曲舞臺美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他們有共同之處,也各有自身特點。“傳統戲曲舞臺美術的重要價值,在于具有一種完整的認識世界、解釋和表述世界的語系,一種約定俗成的表現規則。”[1]
舞臺美術是舞臺演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布景、燈光、服裝、化妝、道具、效果等,其綜合設計稱為舞臺設計。舞臺美術的任務是根據劇本的內容、演出要求,在統一的藝術構思中運用多種造型藝術手段,創造出劇中環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臺氣氛。作為舞臺美術重要組成部分的戲曲舞臺美術,包括多種藝術元素,并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是舞臺美術兩大主要部分。第一,人物造型中的臉面化妝面具:來自原始社會宗教祭典的歌舞儀式,兩漢、唐、宋的歌舞百戲中都用過面具;第二,涂面化妝:唐代已有,在宋雜劇、金院本中成為主要化妝手段。戲曲繼承了這兩種化妝手法,又有了自己的提高。其中臉譜是戲曲中圖案化的化妝,一般用于凈、丑角色所扮演的各種人物,運用夸飾的手法,以色彩和圖案對眉、眼、鼻、口及臉龐、臉紋加以夸張鋪飾,來增強表現力;第三,變臉:戲曲的情緒化妝,用于表現劇中人物情緒的突變。變臉有大、小變臉之分,大變臉是全臉都變,小變臉只變局部。再就是髯口,它是戲曲中各式假須的統稱,用牛毛或人發制成,演員利用髯口配以變化的身段動作以刻畫人物的性格、情緒,并形成髯口功。
戲曲舞臺美術的另一組成部分——景物造型。戲曲舞臺一般沒有實物布景,只能通過演員的歌舞表演來表現,觀眾通過演員的表演加以想象、體會。這種寫景方法,帶來了舞臺空間處理的高度靈活性,以虛擬為主,虛實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舞臺美術也要不斷創新,創造耳目一新的舞臺美術形式,給觀眾以全新的感覺。
二、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戲曲舞臺美術創新
舞臺美術創新對于舞臺美術的發展十分重要。舞臺表演的目的是通過舞臺向觀眾傳達表演的藝術內涵和感情,從而引起觀眾共鳴,因而舞臺美術的發展就要求我們做好與觀眾的交流工作,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認識舞臺美術的特性,在繼承傳統審美規律的基礎上,要有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力度。
(一)注重觀照舞臺形象的整體性
要做到渲染人物行為與所處環境和情緒節奏上的和諧統一,始終與舞臺整體創造同步進行,并且形成戲曲化的舞臺畫面,做到與燈光、服裝、化妝的色彩相融合,絕不能脫離編劇、導演、表演綜合創作的軌跡。
(二)以景喻情,情景并舉
戲曲藝術在表現人物情感時,向來重視景物的描繪,采用觸景生情、借景寄情、托物言志、景隨情遷等藝術手法,以求情景交融,從而展現人物此時此地的獨特情感。
(三)虛實結合,實虛相生
傳統戲曲設置景物的特色是實虛結合,虛實相生。以實的砌末,通過演員的表演動作和觀眾聯想,產生維妙維肖的藝術效果。戲曲景物虛實的基本規律是遠虛近實、大虛小實。實者為可視形象,既能獨立存在,又能以點帶面,誘發觀眾聯想,并加以裝飾美化。虛者,是非直觀的可視形象,但通過實物和演員的演技,使觀眾產生“幻象”,達到無中生有,境生象外,畫龍點睛的效果。過實則妨害演員表演,盡虛則無舞美可言,戲曲的綜合美也就不會存在。戲曲舞美設計,應努力繼承和發展其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的特性,用實點示景物特征,為演員創造廣闊的表演環境,并通過演員的表演,再現時空環境。以虛擴大藝術的境地,“以實帶虛,以虛補實,虛實相生”[2]。
意象造型,變易美化。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寫意”,且“坦白承認是在演戲”,講求“假定性”。中國戲曲演出中的景物造型,不是照抄或摹仿自然景物的原形,而是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且進行美化、夸張、變形。假中見真,真中見假,真真假假。在進行戲曲舞美的景物造型時,應繼承和發展這種寫意的意象造型,拋棄自然主義的摹仿及追求廉價的“亂真”。更要避免讓人難以領悟的“抽象”,力求達到似與非似之間的造型效果。為此,需“意在筆先”,“以意造型”[3]并對選用的景物形象進行美化、變易,以適應全劇藝術格調的需求。
總之,當代戲曲藝術劇種多、流派多,形式各異,內容豐富而多彩,其表演藝術也不斷向更高層次升華。因而,戲曲舞臺美術設計也應追求多變與多樣化,賦予景物以新奇和生命活力,使戲曲的綜合性藝術達到“紅花綠葉兩相宜”的境地,增強演出的感染力,使觀眾享受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劉杏林.戲曲舞臺美術六記[J].戲曲藝術,2009,(1):
105-108,118.
[2][3]陳彥.圖書館目錄[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230-231.
作者簡介:
常 晨(1982-),女,蒙古族,內蒙古烏蘭浩特人,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