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云鵬++張會梅
【摘 要】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被專家稱為“世界二十一部最感人的電影之一”,無論是歌頌愛情的內在思想美,還是導演獨特的拍攝手法,都讓觀眾回味無窮。影片的劇情感人,情節細致入微,深入人心。本文通過對該片的敘事手法進行剖析,試圖找到感動觀賞者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韓國電影;感動;拍攝手法;深入人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16-01
一、敘事構思:倒敘戲中戲
這部韓國影片屬于層套電影故事。所謂層套電影,就是在影片中采用“戲中戲”的模式,將電影分為回憶和現實兩個部分,表述兩代人的感情經歷。前一代人的相逢、別離、錯過,后一代人的相識、相知、相愛,情節鋪展的綿延與時空錯落的交織,成就了這部戲中戲結構的電影,不論哪一段戀情,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擁有者的甜蜜感和失去者的無力感。而導演在影片中將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敘事巧妙結合在一起,運用蒙太奇和插敘的手法,將不同時間發生的故事縫合在一起,有條不紊地完成兩個故事。電影開頭采用了梓希獨白式的敘事(第一人稱),通過回憶和講述,插敘了與尚民、秀景三人間情感的尷尬糾葛關系。在梓希翻閱的媽媽日記里,利用俊河的照片轉回到過去,插入日記中所記錄的前一代人的情感故事,慢慢地翻開俊河、泰秀、珠喜三人的情感畫面(第三人稱)。
二、情節結構:初戀加思念
初戀是美好的,不論結果如何,在心中都是最美好的記憶。在珠喜生活的那個時代里,一個人的一生或許只會擁有一次愛情經歷,所以才顯得尤為珍貴。與鴿子相伴的梓希,遙望著天邊的彩虹,打開一個塵封許久,滿是灰塵的盒子。一疊信件、一本日記本和一張照片就好像是敲開時光的大門,翻開了母親塵封的記憶,展開了一段愛情故事。
電影中的女主角珠喜和男主角俊河經歷了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感受著戀愛的幸福。但是愛情并沒有那么簡單,隨著泰秀的出現,三個人在愛情的世界里顯得太擁擠,注定有人要退出。泰秀自殺未遂,珠喜愧疚無奈,俊河意識到他和珠喜注定有緣無分。俊河和珠喜的愛情就這樣夭折了。前者選擇了戰場,想通過殘酷的戰爭來忘記愛情帶來的傷痛與不甘,而后者卻在原地苦苦地等待他歸來。
思念是心底盛開的花朵,可以擁有絢麗的色彩與浪漫的想象,卻沒有凋謝的時節,它總是在轉身的瞬間得以綻放,充滿著幸福,也充滿著憂傷。當俊河和珠喜真正等到重逢的那一刻,誰都無法開口,前者再次選擇了離開。那種物是人非的無奈沒有人可以改變,既然改變不了,只能選擇服從。
三、細節把握:錯過與歸還
前后兩段愛情故事的交疊出現,讓觀眾也一直在過去和現實中來回穿梭,鏡頭色彩的變換并沒有擾亂觀眾的視線,觀眾的思緒被色彩帶動著,不斷想象下一個場景會是怎樣的。“我是唯一有傘卻仍然淋濕的人嗎?”正是這樣的一句話,掀起了梓希和尚民之間的那層紗,確定了愛情的存在。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時候就差一步,而梓希和尚民的愛情剛好一步不差,而珠喜和俊河卻一錯再錯,當珠喜站在他們的那條小溪前,得知俊河去世時,鏡頭有對她面部的特寫:憔悴的臉,憂傷迷茫的眼神,這樣的結局緊緊地揪著觀眾的心,讓觀眾潸然淚下。
電影的最后,當尚民把項鏈重新戴在梓希脖子上的一刻,終于給這段歷盡艱辛的愛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也讓觀眾對電影內容巧妙的安排拍手叫好,有意外的驚喜。一條項鏈貫穿著整部影片,見證了兩代人的愛情,項鏈終于以另一種方式歸還了,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由于整部影片對兩個故事的穿插敘述發生在不同的年代,自然情感基調也運用了不同的手法,前一代人的愛情故事在電影中通過灰黃色調來表述,以滄桑唯美的《愛的更多》為主題曲,而后一代人的愛情故事始終用明亮的粉色光調來體現,主題背景音樂則采用更為輕快的《你對于我,我對于你》。不同的音樂和色調營造出不同的意蘊和氛圍,從而奠定了不同的情感基調,也預示了兩種不同的結局。
這就是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它就像一杯清茶,散發著淡淡的香氣,毫不張揚,沁人心脾;它會讓你的心靜下來,感受到一種滄桑感的同時,也領悟到生活依舊美好,并為之感動、為之流淚、為之動容。
參考文獻:
[1]王偉珍.淺談《假如愛有天意》的劇作藝術[J].電影評介,2014(7).
[2]尹婷婷.解析影片《假如愛有天意》中的色彩運用與敘事[J].新聞世界,2009(7).
[3]朱曼曼.美,潤物細無聲——評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J].金田,2013(10).
作者簡介:
竇云鵬(1984-),男,漢族,遼寧沈陽人,黃山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碩士學位,主要從事韓國文學研究與高校韓語教學;
張會梅(1987-),女,黃山高爾夫酒店韓國部經理,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韓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