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鵬++孫雨茜
【摘 要】廣西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資源,廣西人物畫家群體在建國后一直勤奮耕耘,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反映民族題材的作品,尤其是漓江畫派的成立為廣西人物畫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關注本土成為眾多畫家的共同選擇。本文以廣西中國人物畫為對象,將建國后廣西人物畫本土藝術自覺意識的產生、發展進行歷時性的回顧和總結。
【關鍵詞】廣西;人物畫;藝術自覺;漓江畫派
中圖分類號:J2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66-02
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邊疆,由于自然地理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廣西的桂西北、桂西部分地區的群眾生活方式依然相當落后。1956年,我國為實現各民族政治地位、文化上的真正平等,從而進行民族識別工作。由此,各族群的民族身份被確認,我國先后確認56個民族。1960年,成立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接著將廣西藝術專科學校升格成本科層次,遷入現今校址南湖校區。改省為區這一舉動無疑是廣西本土藝術自覺意識的濫觴。
一、從“革命文藝”到本土藝術自覺意識的產生
(一)政治對藝術創作的主導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美術界堅持“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宗旨,美術主要承擔的是政治宣傳功能,創作原則照搬蘇聯的模式,片面追求紅、光、亮和高、大、全的視覺效果。1966年,隨著“文革”運動,美術界的“資產階級學術權威”紛紛被打倒,文藝更加徹底的淪為政治的附庸。因而,自建國初到“文革”結束后,整個廣西中國人物畫的特點表現為創作題材狹隘、手法單一。不過,也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畫家有黎正國、莫士光、莫更原、梁榮中等。黎正國的《一個山歌一個坡》(1963),在當時頗具好評,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這幅畫能夠反映廣西六十年代的人物畫創作水平。縱觀“文革”以前一段時期的廣西人物畫,畫面中常常表現少數民族群眾收割、織布等跟農業有關的活動,鮮明特色的服飾、節慶場面幾乎沒有,人物表情都是面帶笑容,真誠而友善,似乎在中國任何地方都能見到這般的農民。
(二)思想解放、徘徊及藝術自覺意識的萌芽
“文革”結束后,1977年廣西藝術學院開始對外招生。作為廣西唯一一所綜合類專業藝術院校,廣西藝術學院對廣西區域文化藝術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院有著名畫家陽太陽及被齊白石譽為“寫生妙手”的黃獨峰等畫家執教,第一屆僅僅招收八名中國畫本科生,有鄭軍里、梁耀、李偉光等,其中,鄭軍里、梁耀等成為廣西人物畫的代表人物。這時,人們的思想空前解放,創作逐漸變得活躍起來,廣西畫家借助畫筆表達對新生活的喜悅,如林令《春滿列車》、帥立功《銀波滿瑤坡》等,不過老一輩畫家仍然有謹小慎微的心理,青年人思維活躍,很快將目光轉向少數民族。梁耀回憶1978年在廣西南丹縣第一次采風時講,“在這里,我感到在我的生活界限中打開了另外一扇門,相對于中國別的農村,這里更古老,更加自然,生活氣息是多么的豪放啊!造化又仿佛與我們的心靈息息相關”,通過在民族地區的寫生使梁耀認識到應該去畫少數民族,因為在這里他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1981年,梁耀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小河水漲大河滿》一舉奪得全國第六屆美術展銅獎(金獎為羅中立),鄭軍里的《金秋》在北京獲得大獎,榮登各雜志封面。接著,“85美術思潮”到來,各地新潮畫展及組織開始紛紛開幕和成立,偏處祖國南疆的廣西也不可避免的騷動起來,舉辦“以太畫展”、“開始畫展”。西方藝術觀念強烈沖擊著古老的中國畫,廣西的中國人物畫的發展也受到大環境的影響。
鄭軍里在經歷了一番思想徘徊之后,只身去了廣西南丹少數民族地區畫了一個多月速寫,決定從此專攻寫意人物畫。1986年鄭軍里的“華夏人物畫展”在北京取得了空前轟動。之后,便將目光逐漸對準廣西少數民族人物。上世紀80、90年代,在廣西人物畫的創作上,當政治干預減少后,關注人生命本真狀態,走向民間,走向原始、樸素、自然,在毫無現代文明雕飾的民族地區寫生越來越被人們認同。關注鄉土,關注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是廣西人物畫發展的一種趨勢。從這段時期的作品分析,作品表現的范圍擴大,手法多樣。畫家只是將自己對生命的個體體驗,所向往的田園風光,一種寧靜的狀態用畫筆書寫出來,別無其他。這是廣西畫家的藝術自覺萌芽及逐漸建立的時期。
二、畫派效應下的廣西本土藝術自覺意識的確立
(一)與政治的“共謀”——培育漓江畫派
廣西民族題材人物畫的發展,正是廣西文化自覺在藝術方面的反映。進入新世紀之后,廣西美術界在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著力打造和培育漓江畫派為廣西的優秀文化品牌,開始了廣西人物畫的新機遇。但遲至2004年,廣西美術界才真正把領導的呼吁變成自覺的行動,其主要標志廣西漓江畫派促進會的成立和“五彩廣西——漓江畫派藝術展示月”大型藝術展覽的舉行。漓江畫派立足于廣西,是一個十分重視寫生,表現廣西自然山水、民族風情的繪畫組織,漓江畫派包含山水、花鳥、人物等多種畫種。漓江畫派的成立,整合了廣西人物畫的力量,同時,廣西區黨委及政府積極實行一系列措施使漓江畫派走出去,使其成為廣西的一張文化名片。
漓江畫派的成立,是一場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的廣西美術運動。在廣西這場轟轟烈烈的美術運動中,作為山水畫家的黃格勝為漓江畫派的成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漓江畫派以廣西藝術學院師生為中堅力量,用繪畫將廣西民族地區群眾的日常生活、情感、訴求、歡樂一一真實地展現出來。這場運動兼有內在的、自發自為的因素,源于廣西美術界自身對本土藝術的理性認識,是廣西美術界精英與官方某種合謀。
(二)漓江畫派人物畫家筆下的民族人物
在對漓江畫派的培育和打造下,廣西本土的人物畫創作迎來新的春天,長期表現廣西民族題材的畫家有鄭軍里、梁耀、柒萬里、蔣曉東、魏恕、文海紅、黎冰穎、黎曉強、韋文翔、唐少鋒等大量畫家。他們多次深入到桂北、桂西少數民族地區寫生,多層次、多方面的展現了少數民族風情,不斷在全國獲獎,受到極大關注。在廣西人物畫家眼中,畫本土人物題材成為最佳選擇,他們在畫法上嚴格遵循中國畫傳統,極為重視線條、神韻、筆墨等,也偶有現代水墨的嘗試。正是漓江畫派的中堅力量——廣西藝術學院桂林中國畫學院一貫的遵旨“正本清源,弘揚國粹”宗旨的體現。
在漓江畫派畫家筆下的民族人物各具神趣。鄭軍里筆下的桂西人物,如《春色》(2003年)描繪了鄉間兒童勞作的純真場面,畫面無形中透露出無與倫比的張力。再如作品《歸途》,此圖構圖取對角,采取反透視規律,近處模糊,遠處清晰,一位少數民族婦女牽著馬在山坡上向遠處走去。他的民族題材畫作,選取多是少數民族群眾生活中樸實無華的一面,充滿生命力的一面,讓人身臨其境,流連忘返。魏恕的工筆人物十分細膩,人物神態躍然紙上,正是畫家對人物精神狀態獨特的理解和把握,繁縟的服飾是其作品的一個特色。此外,還有黎小強的百色隆林德娥鄉的民族人物畫創作,他的線條輕松自然,對場景的刻畫、人物神態的捕捉恰到好處。
在當今廣西主要人物畫家中,眾多畫家以少數民族題材為對象,畫風不免趨向兩種,一是發覺新鮮的事物,對少數民族原始生活的寧靜和人的樸實、善良極力表現,另外是徘徊在現代都市與鄉土之間,民族題材只是一個表現形式,重要的是畫家自己內心的感受,自己所處的一種生命形態借用民族身份來表達。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畫家鄉的山水、人物是自我存在的體現,不僅是一個地區畫家的自我意識的體現,同樣也是畫家群體游離在城市與鄉村不斷反思藝術的精神狀態的表達。另外,在當代廣西人物畫家群體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廣西新銳人物畫家的創作取向。隨著漓江畫派的影響力不斷加強,眾多新銳畫家在廣西民族題材人物畫的舞臺上嶄露頭角,如陶義美、康強、文海紅、黎冰穎、鄭振銘等。陶義美是一位出色的人物畫家,他長時間致力于線描創作;康強也多次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寫生,康強的人物畫相當成熟,別具韻味;黎冰穎以女性獨特的視角通過工筆畫表達出對民族婦女的情感體驗,他們的可貴之處在于,以直覺方式觀察萬物的生命運動和美感。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聚焦于少數民族繪畫民族題材上,我們應該看到漓江畫派的青年畫家群體與前期相比有極大的不同。鄭軍里、梁耀、魏恕這一代畫家的藝術生涯成長于上世紀80、90年代,功底十分扎實,經過對藝術形式一番探索之后形成了當前的風格,在廣西民族地區找到了自己最好的藝術狀態,他們所處的藝術環境與今天不同,藝術理想勝過商業價值,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多是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對畫家創作提供巨大的幫助。今天的中國畫在商業利益、市場利益、后現代藝術觀念的強烈沖擊下,以民族人物為題材的人物畫家相比更多的是一種對傳統筆墨的堅守。
三、結語
廣西人物畫的本土藝術自覺意識在逐漸萌芽確立中,無不與政治相聯系,從將族群確認為民族,成立自治區到政府著力打造和培育漓江畫派文化品牌,藝術與政治天生難以劃清界限。廣西秀美的山水和美麗的民族地區將吸引更多藝術工作者寫生、創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之下的廣西青年人物畫家群體在鄉土與都市之間,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堅守和創新,為漓江畫派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服務于廣西區位文化戰略。無論是早期,還是當前,廣西人物畫畫家群體從零散性地表現民族題材到成立漓江畫派大張旗鼓地以民族題材為表現對象,在民族題材的尋找、拓展中力圖實現在當代美術史上獨特的藝術價值,塑造和完成對本土文化的心理認同。
參考文獻:
[1]鄭軍里,陶義美,李永強.物隨筆轉境由心造——桂西少數民族人物畫研究[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4.
[2]鄭軍里,魏恕,陶義美著.漓江畫派中國人物畫研究——漓江畫派系列文獻之十八[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3.
[3]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劉海鵬(1988-),男,陜西寶雞人,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
孫雨茜(1991-),女,山西晉城人,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批評。
基金項目:廣西藝術學院2015年校級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人物畫中廣西本土藝術自覺意識研究——以陶義美、黎冰穎、康強等畫家為例”,項目編號:10607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