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琳琳
【摘 要】新聞播音作為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與傳統的紙質傳播、新興的網絡傳播都有所區別。新聞播音的風格應該有其獨特的個性。其有何特點、如何針對特點進行改進、在未來發展中播音員如何進行藝術風格轉變,這些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新聞播音;技術風格;探索改造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46-01
作為傳播語言的方式,新聞播音人員要明確自己的特征,做到及時有效地傳播信息,正確引導輿論趨向。當然,在新時代的要求下,播音風格不能止步于此,如何發展、往哪個方向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聞播音藝術特點
(一)個性化。即使都是新聞播音節目,電臺、新聞、娛樂、科教的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電臺節目一般要求播音員語氣柔和、音色清亮,讓聽眾能透過廣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溝通;新聞節目一般要求播音員嚴肅緊張,正確傳達信息,對于不同的事件需要做出不同的反應和應對方式;娛樂節目一般要求播音員口齒伶俐、反應迅速,盡可能不出現冷場局面,和嘉賓和粉絲都盡可能加強互動,保證節目有可觀的收視率;科教節目一般要求播音員語速適中,沒有過大的情緒起伏,以第三人的視角敘述事件、解說或傳達某些訊息。
(二)客觀性。這一點主要針對例如新聞或科教類節目。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客觀真實,播音員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念稿子是難以傳播真情實感的,在播報的同時需加入自身的情感,或慷慨激昂,或沉痛悲壯,真誠地表達自我情感,結合新聞內容會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讓觀眾認同并相信。
二、風格發生變化的原因
(一)播音風格多元化獲得了一個新平臺。隨著廣播電視新聞行業進程的加快,新技術應運而生。觀眾對廣播新聞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聞播音勢必要隨之改變。直播形式的出現要求播音員用最快的速度傳遞新聞,直觀體現新聞的及時性、時效性和真實性。無論是在直播室還是在現場連線,兩者都明確要求新聞播音員做得更好。面對突發情況如何應對、面對時事新聞如何點評,不能單純依賴稿件,而是通過平常的積累和綜合素質完成一項項挑戰,更明顯地體現其主觀能動性。
(二)新聞節目本身側重點的改變。不僅注重傳播方式,更要注重傳播內容。即使是點評也不帶有個人色彩,只專注于以理服人,合情合理,用真誠打動觀眾。回歸本質,不再摻雜過多情感,以更為質樸的方式展現新的播音風格。
三、風格改進對策
(一)豐富知識儲備量。已故新聞主播羅京連續25年無差錯播報,在他的主播座位底下放著一本已經被翻爛的最新版《現代漢語辭典》。不只是新聞播報播音員,任何一位播音員想要轉變播音藝術風格,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實自身頭腦,增加知識儲備量。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對于播音員來說必不可少,它直接體現播音員的知識儲備量。以流暢表達新聞內容為基礎,進階為用更為藝術的表達方式體現新聞節目,提高新聞播音的美學層次。
(二)加強情緒感染力。新聞播音節目的整體打造同過去相比也產生了較大差別,要求更加貼近觀眾,與觀眾產生更多的交流成為新的態勢。我國眾多媒體、電視臺、電臺都開始做出一些貼近民生的新聞節目,例如廣東衛視的《你會怎么做》就是一個典型:每期設置不同主題,通過演員的表演發現普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會有什么樣的反應,觀眾在收看這樣的節目時會有更加強烈的共鳴。對于通過直播室做出的節目更需要充沛的情感,通過自身對新聞內容的解讀,用不同視角提供更為客觀的報道。
(三)語言質樸貼近大眾。新聞播音語言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辭藻的堆積到回歸本質,作為最直接運用的語言主要體現于這三個方面:1.用口頭用詞替代書面用詞。新聞播音不應該是高屋建瓴、陽春白雪。新聞播音最主要的任務是將新聞內容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新聞內容。僅僅運用書面用詞不僅會限制新聞的接受面,還會與觀眾產生距離,不利于親民性的體現和發展。口頭用詞不是可以口語化,而是運用更為簡單易懂的詞匯構建新聞內容,避免出現太多高大上的詞匯語句,影響觀眾接受。2.用簡單短句替代復雜長句。對于新聞播音而言,有時長限制,一個復雜長句包含的內容過多,一次性涌出太多內容會使觀眾無法正確判斷,影響理解。短句的使用能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接受正確有效的信息,實現新聞的普及目的。3.盡可能使語言內容豐滿。雖然運用口頭詞匯以及簡單短句,但并不代表播音員就可以照本宣科。用更加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將新聞做出帶有自身美感的內容,是對新聞播音員的考驗,也是應該秉持和發展的播音風格。
四、結束語
新聞播音是一門語言藝術,從自身做起,提高自己能力與水平,增強情緒感染力是必然且有效的方式。新聞播音一直在力求更好地讓觀眾接受和理解,與時代共進步,繼承優秀傳統,融合創新思維,打造出符合觀眾要求和期待的新節目。
參考文獻:
[1]張德偉.初探新聞播音的藝術審美[J].新聞傳播,2015,(12):72+74.
[2]徐暢.新聞播音語言樣式的繼承與發展[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