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權江
【摘 要】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文藝體制的不斷革新,群眾文藝在社會發展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由于我國的群眾藝術發展起步較晚,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必須正確認識到其中的瓶頸,在實踐中結合經驗與理論,開辟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
【關鍵詞】群眾文藝;發展;瓶頸;出路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60-0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們已經開始追求更高層次、更好質量的“精神糧食”。為了最大程度上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需求,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明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綱領,充分賦予人民群眾以文藝發展的新使命。雖然目前發展情況可喜,但其中存在的一些瓶頸仍需我們予以關注,謀求改革和發展。
一、現階段群眾文藝發展道路的使命
首先,作為文藝大發展搖籃的群眾文藝必須加強先進性的思維理念,堅持面向市場、以群眾為中心,盡全力使百姓獲得最大、最好的文藝享受。而現階段在文化建設方面形成的各類公益性以及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則成為了文化藝術改革的最大收獲。
其次,非物質遺產是群眾文化的重要體現,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群眾文藝發展的夯實地基,也在不斷繁衍、進步。比如最有代表性的群眾文化當屬川劇變臉,經過千年的演變,現已繁衍為表現形式多樣、表達內容更為豐富的一種藝術形式,而且大有群眾們都能夠積極參與的趨勢。這種現象表明,新時代賦予了傳統群眾文化一種新的使命,要求我們在新背景下繼續依靠、發揮群眾們的力量,才能使群眾文藝的發展來源于民間,發展于群眾。
最后,群眾文藝作為政府發展的軟環境,推動群眾文化的大發展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廣泛參與、時間自由、形式多樣是其特點,作為參與人員龐大的群眾文化形式,它還是政府宣傳的一個媒介。人民群眾在娛樂中開拓了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了自身素質;同時還將一些正能量帶給了身邊的人,達到了修身化人的目的。
二、現階段群眾文藝發展的瓶頸
第一,原有的群眾文化體制已經不適合群眾的需要,很多民間組織依舊遵循著原有的制度及文化理念,開展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所謂“藝術形式”,一些“偽”藝術誤導了群眾對文藝發展的理解。長期以往,將會導致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大幅下降,甚至產生一些畸形的心理問題。
第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城鄉差別巨大,而且人口素質及文化、藝術水平參差不齊,經濟上也同樣存在著地方和區域的差異。這些都是影響藝術發展的潛在因素,雖然國家已經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等手段來扭轉這一局面,但短時間內依舊無法真正解決,從而加深了群眾藝術供需不平衡的現狀。
第三,群眾文藝存在一定程度的抄襲行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0月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到的那樣,相當一部分文藝形式都是“高原”,缺乏高峰,藝術工作者往往只重視數量而忽視了質量。群眾藝術同樣存在這樣的瓶頸,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回歸本體、提升內涵,盡可能多地創造獨特的藝術形式,在滿足群眾藝術審美需要的同時,抒發情感、弘揚正氣。
第四,群眾藝術由于監管不嚴,依舊存在著低俗、淺薄的展現形式。群眾藝術可以娛樂化,但絕不能低俗化。個別人把這種低俗的表演形式當成了一種娛樂的笑點,殊不知長期以往將會讓人民群眾誤入歧途,從而將藝術的精神食糧變為精神毒藥,使廣大人民群眾深受其害。
三、解決群眾文藝發展瓶頸的主要手段
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從制度上要求廣大群眾藝術工作者必須時刻提高自身修養,創造、表演更多貼近群眾生活的藝術形式,同時帶給群眾們高雅的享受。通過走進群眾、深入生活,進行文藝創作,對群眾進行正確引導,不斷壯大藝術工作者的隊伍,進而使得社會主流價值觀與群眾的需要有機結合。
其次,從群眾藝術工作者自身做起,將精力大量投入到創作中。通過現有的互聯網、微信等手段,聽取群眾們的意見,不斷修正藝術作品。堅持創作和表演深入群眾,堅持以人為本、“接地氣”。
再次,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如果沒有財政或公益資金的幫助,群眾藝術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變得更加商品化,背離藝術本身。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加大資金的監管,確保專款專用。另外,政府應制定和出臺更多針對群眾文藝演出、出版、稅務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推動和引導“互聯網+文化”、“互聯網+群眾文藝”的發展,促使群眾文藝再一次大發展、大繁榮。
四、結語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已經明確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在這種環境下,群眾文藝作為人民精神文化提升的搖籃,必須突破固有思維,牢牢把握目前的文化方針定位,并結合實踐工作來找到影響發展的根本瓶頸,逐一擊破,以此推動群眾文藝的載體,最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攀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陳陽.當下群眾文藝發展的瓶頸[J].社會研究,2015(9).
[2]鮑國中.淺論群眾文藝發展的出路[J].西安藝術學院學報,2013(3).
[3]呂民.群眾藝術與傳統藝術的結合[J].社會論壇,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