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同
當一個企業停止了價值創造,慢慢死去或是快速死去將是必然!蘋果、寶潔也不例外。
蘋果宣布2016年第二季度財報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跟隨者小米身上。似乎一進入2016年,華為就壓倒性地勝過了小米,于是多數商業評論人都把“小米不行了”當成了題材,大撕特撕,但是卻鮮有從商業本質去分析為什么小米不行了。
如今,蘋果挺身而出,用“同比下滑”的慘淡業績,為自己的“小弟”打了一把“掩護”,把諸位商評人的眼球吸引了過來。但是,大家依然是從產品不行的角度來評判這家企業。雖然有道理,但是并不夠精準。
有人問我:“你做的驗光車上門配眼鏡看起來并不是剛需,但為什么能做出70%以上的口碑復購率?”我會反問:“眼鏡店是剛需嗎?飯店是剛需嗎?服裝店是剛需嗎?”當然不是!店鋪本身怎么會是剛需?消費者的剛需是產品、服務。吃是剛需,穿是剛需,因此戴眼鏡是剛需。所以,你做的飯菜好不好吃,做的衣服合不合身,配的眼鏡夠不夠專業,才是用戶愿不愿意為之買單的根本。之所以能做到70%的口碑復購率,根本不在于是不是“驗光車上門配眼鏡”這個形式,而是在于解決用戶痛點的專利眼鏡設計,以及與歐美同步的“診斷式配鏡服務”。
說得再專業點,就是你是否從根本需求上創造了用戶價值。至于以什么形式出現,都只是輔助手段而已。我們再用同樣的原理來看一下小米。
小米手機之所以風靡,是因為它搶占了“智能手機的風口”,用低價策略和一些比較聰明的營銷手段來獲取了一大批天使客戶。然而,當風口一過,專注于營銷的小米頓時摔到了地上,大家這才發現:哇!這頭豬沒穿衣服,而且長得也不夠肥!
說白了,小米的智能手機和其他智能手機相比,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甚至連值得一說的特別之處都顯得那么同質化。為什么?因為它從“風口”偷來了“價值”,再賣給用戶,本身并沒有創造出可圈可點和引領行業的用戶價值。就好比遇到高速路堵車,你以20元一個的價格賣茶葉蛋是一個道理。當時看似能賺錢,但是這種“風口賺錢方式”能持續嗎?道路一通暢,你就沒有存在價值了。所以,小米在今年資本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自然會有衰敗的樣子顯現。
同理,蘋果也是一樣。喬布斯活著的時候就說過:優秀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則是剽竊。只是與小米的不同之處在于,蘋果是在抄襲與模仿中尋找靈感,從而創造出更加偉大的用戶價值。但是,這種靈感就如同臺風一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當靈感沒有來臨,作為喬布斯接班人的庫克,也只能是不停地為老產品換衣服和涂脂抹粉……
但是,市場不會騙人,用戶不會騙人,他們只會為真正創造價值的產品買單,當你停止了價值創造,哪怕是換衣服、涂脂抹粉,甚至是隆胸、瘦腰,大動干戈,他們也不會掏腰包,最多是圍觀看看熱鬧,哪怕是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