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行軍
2013年,中國果酒的市場總規模達到1196億元,非葡萄酒的果酒市場規模為120.8億元,占整個市場的10.1%,且呈現逐步擴大發展態勢。據《2014年—2018年中國果酒研究報告》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果酒銷售額的年增長率為15%,預計2018年果酒行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
巨大的果酒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知名白酒企業前來掘金,其中最為人矚目的當數中國白酒行業領頭羊貴州茅臺和五糧液。
新酒民才是果酒的目標消費者
果酒天然綠色、度數低、健康、口味豐富,有利于調節情緒、保持身材、有益健康,與其他酒類相比,果酒對于護理心臟、調節女性情緒的作用更明顯一些。
果酒雖然老少咸宜,但并不意味著果酒就能適銷大眾。找到果酒真正的目標消費者,才是果酒企業應該做的事。
中國酒類的消費者分為下面幾種類型:
第一類是“50后”。進入真正的老齡化,這代消費者更注重的是身體健康,飲食平衡,飲酒偏少量,主要會以保健酒、黃酒、紅酒或果酒等具有保健養生功能的酒水為主,或是不再飲用酒類產品。
第二類是“60后”“70后”。這部分人群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這兩代消費者是酒水的主力消費者,中國白酒的規模和價格跟這部分人群息息相關,飲用酒水類主要還是白酒和啤酒,女性則以紅酒和果酒為主。
第三類是“80后”。這類人群是社會的新銳力量,也是未來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這部分消費者尤其是“85后”的消費者普遍受教育程度高,能迅速接受新事物,日常消費基本是以軟飲料為主,酒不再是生活和社交的必需品。雖然近幾年酒企針對年輕消費者開始低度化、小瓶化、健康化、時尚化,但是真正能貼近年輕消費者并能讓其買單的并不多。果酒天生就低度、綠色健康、色彩繽紛,正好符合酒類發展的趨勢和年輕消費者(新酒民)的飲用口感和要求。
改變生活習慣很難,改變“80前”一代的酒水飲用習慣更難,果酒真正能爭奪的消費者就是“80后”尤其是“85后”消費者。
果酒的三大類型
能不能爭奪是戰略問題,怎么爭奪是戰術問題,但首先得從果酒酒體(品質)方面入手,哪個方向才是年輕消費者喜愛喝的酒,是健康的酒。
目前國內果酒一般是從釀制方法上來區分,分為發酵型果酒、蒸餾型果酒和配制型果酒。
發酵型果酒是指以新鮮水果為原料,經全部發酵而成的發酵果酒。天然壓榨發酵后的果酒,一般酒精度數在7—12度,水果本身的糖度決定了酒精的含量,一般糖度高的水果發酵的度數就高,糖度低的水果發酵的度數就低。在實際發酵過程中,可以通過添加糖的方式,提高果酒發酵后的酒精度。
蒸餾型果酒是指在發酵型果酒的基礎上通過蒸餾方法提度后的果味酒。一般現在采用的蒸餾方法,通常是白蘭地的蒸餾工藝,發酵后的果酒經過2—3次反復蒸餾后,使得果酒的度數越來越高,可以達到30度以上,目前國內成熟的蒸餾果酒有蘋果酒。蒸餾果酒使得水果原來的豐富口感缺失,水果的香味也會因為反復蒸餾而流失。因此,蒸餾型果酒一般很難保留水果原有的香味,只是增加了飲用易醉的體驗。
配制型果酒是指采用糧食基酒或是食用酒精加水果后形成的帶果味的酒。配制型果酒是當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果酒產品,也是國內外都比較通行的一種果酒生產工藝,不僅易于生產,而且能夠保證果酒的風味和色澤,讓消費者充分體驗到果酒帶來的豐富口感。配制型果酒度數不等,可以根據企業開發的需要進行酒體設計,一般配制型果酒不會超過30度,有些浸泡配制型傳統果酒稍微可以做得更高一些。
有些人把預調酒當作是果酒是錯誤的。預調酒實際上是含有果味類的酒精飲品。預調酒和果酒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產品。
抓住年輕消費者,好喝是關鍵
筆者認為,蒸餾型果酒更接近白酒生產工藝,但由于度數太高,并且蒸餾過程中水果原有的香味大量流失,并且隨著蒸餾次數增多,果香會越來越淡,基本除了一部分固定消費者外,很難打動大多數消費者。相較于白酒,蒸餾型果酒偏澀,入口烈,回味略苦,又很難有白酒固有的香味;年輕消費者本來就不接受高度酒,高度的蒸餾型果酒真不是年輕消費者的選擇項。
發酵型果酒實際上是葡萄酒的風格,按含糖量來區分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發酵型果酒保留了水果原有的香味,但是如果按含糖量高低來處理后,酒體入口澀,原有果酒的香甜風味基本損失殆盡,當然不排除有部分喜歡的消費者和市場。
發酵型果酒和蒸餾型果酒在市場上都比較少見,目前進口果酒和國內大部分果酒都是配制型果酒。對于年輕消費者而言,偏甜、自然果香、好喝是選擇的關鍵,包裝和傳播是另一決定要素。配制型果酒實際上比較符合年輕人的口味,果香濃郁,酒味悠長。果酒是健康酒,健康酒意味著原料健康,不施農藥和無污染;工藝健康,無人工色素、香精及防腐劑等化學制品;飲用健康,不傷害身體,保護和調理身體。所以消費者真正喜歡的果酒應該是果香濃郁、自然健康、低度偏甜。
配制型果酒的難度在于,一是工藝上需要調和酒精和水果風味的融合;二是果酒廠家單打獨斗形不成規模,營銷一塌糊涂,這也是果酒企業共同的弱項。
未來中國的果酒發展空間將隨著年輕群體的崛起,以及水果產區的形成后,在3—5年內迅速成為酒類市場中的一個大類,真正成為黃、白、果、露、啤五大酒類中的一支生力軍,獨立于葡萄酒、白酒、啤酒、黃酒之外,成就自己的地位。在白酒產品過剩,啤酒銷量下滑,葡萄酒被徹底洋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產業優勢和農業深加工優勢的果酒產品,將是未來國家及行業共推的新興酒類,成為社會各界關注和推動的產業。(作者系北京與果酒業有限公司銷售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