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我國高職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并論述了為了更好地實現高職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所進行的嘗試:充實現有教材內容、重新設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
[關鍵詞]目標定位 高職數學課程 教學設計原則 教材建設 考核改革
[作者簡介]劉振云(1974- ),女,天津人,天津職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應用數學。(天津 30041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天津市終身教育學會“十二五”終身教育研究課題“學歷繼續教育質量控制和評估研究”(課題批準號:ZSY120049)和天津職業大學2013年度學校基金項目課題“中高職機電類專業數學課程銜接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201321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4-0104-02
一、引言
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要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指出,高職教育要“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增加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的供給……探索建立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由此看出,我國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再僅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知識素養與職業素養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因此,重構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數學課程體系,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高職數學課程既能很好地服務專業,又能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職業素養并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成為當前高職數學課程改革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二、高職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
數學不僅是一種工具,還是一種思維模式;不僅是一種知識,還是一種素養;不僅是一種科學,還是一種文化,能否運用數學觀念定量思維是衡量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數學教育在培養高素質科學技術人才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職數學課程,一方面,作為工具,為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打基礎;另一方面,作為素質教育的載體,為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及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高職數學課程是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的課程之一,同時該課程對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及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應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努力貼近專業、服務專業,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簡化理論,注重實踐,加強應用,將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融入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還要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高職數學課程的改革實踐
為了更好地實現高職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充實現有教材內容
近幾年高職生源呈多樣化發展趨勢,其中有與中職銜接的春季高考生、“3+2”分段培養生,還有高中分流的自主招考生等。因此,使用以前根據高中畢業生水平編寫的教材必然會出現中職生源覺得難度大,而高中生源感覺“吃不飽”的現象。此外,高職教育處于中職和應用型本科中間,因此在高職階段的學習中要注意知識的上下銜接。在高職數學教材編寫之前,應調研中職和本科數學的教學大綱及教材,教材編寫既要重視中高職銜接所需的相關知識,又要加入學生今后持續發展所需的相關知識。
此外,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現數學課程的文化素養功能,高職數學教材也要融入建模思想。編寫教材時要遵循“以問題或案例引入(激起學習興趣)—→探索成因或原理(構建數學模型,轉化數學知識)—→將問題解決(相關數學知識學習,并應用于問題或案例)—→將問題深入(學生訓練)”的模式組織材料。
(二)重新設計教學內容
在選取高職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時,核心原則是考慮如何使得數學課程更好地為學生的專業服務,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具體來說:(1)教學內容應采用模塊化設置。通過課程的模塊化結構可使不同專業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課程內容,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2)教學內容的設計應遵循教育終身化的理念,注重體現數學課程的素質教育功能。總之,通過數學學習,讓學生掌握相關數學知識的同時,還領悟到數學的精神實質與思想方法,從而形成較高的數學素養。
(三)豐富教學方法
1.針對不同生源,建立網絡空間課程。學齡人口下降、地方本科轉型應用技術本科、高職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等諸多因素對高職生源質量造成很大影響。生源多元化必然要求分層教學,而分層教學與師資、課時、教學場地等要素間構成矛盾。為了解決矛盾,我們組織教師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源和專業,在我校的教學云平臺上建立了一個數學教學資源庫。該教學資源庫不但能做到共享,還能實現實時互動。我們把數學教學資源庫作為延伸課堂教學的工具,有效減輕了課堂時間有限導致教學深度不足的壓力。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基礎知識,學生在課后通過訪問教學資源庫自學。這使得師生能夠有效地進行課上、課下交流與溝通,不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在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提高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數學建模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讓學生體會如何“用數學”,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實際應用問題為背景,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例如,在介紹函數知識時,建立函數是重要的一環,我們通過與學生一起研究“納稅問題”,讓學生學習如何建立函數及體會建立函數的意義。
此外,我們還組建興趣小組,吸引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掌握數學建模方法較好的學生參加進來,組織他們參加每年舉行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精神。
3.利用微課嘗試數學翻轉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然后布置作業,學生通過課下完成作業鞏固知識,教師主要通過習題課或者課下答疑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惑。微課的產生,給傳統教學帶來了顛覆性改變。所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將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利用短小精悍的視頻來呈現,學生利用視頻完成知識的學習,課堂則變成了師生互動的場所,主要解決學生的疑惑與關注學生知識的應用。我們在高職數學教學過程中也制作了微課,嘗試翻轉課堂,將學生的學習流程由“課上學習,課下練習”重構為“課下學習,課上練習與應用”。課上課下的翻轉便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課下學習時,基礎較好的學生觀看一遍視頻就可能理解了新知識,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可通過反復觀看視頻掌握新知識。最后,通過課上教師的答疑解惑、測試檢驗完成知識的應用。翻轉之后的課堂全程師生互動,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改革考核方式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我們對課程考核方式也進行了改革。主要做法是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并重,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的分數比例為5︰5。
過程性考核分為數學實踐和平時考核兩部分,數學實踐和平時考核的分數比例為2︰3。其中,數學實踐分為數學建模體驗和數學實驗兩部分。數學建模體驗主要通過課上的建模實例與課下的數學建模實踐來實現,要求學生(獨立或分組)完成一篇數學建模實踐論文。數學實驗是讓學生利用計算機熟悉相關數學軟件,學會利用軟件處理數據和解決較復雜的數學計算問題。平時考核成績以學生的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及課堂參與情況等為依據。平時考核遵循重激勵、輕分數的原則,盡可能使學生體驗到進步與成功的喜悅。
終結性考核即期末考試。期末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數學知識和主要思想方法。因此,一般要求試題選取不宜過難、過偏,杜絕考前有針對性的復習指導,做到考教分離。我們的具體做法是統一試卷內容,統一時間,閉卷考試。
[參考文獻]
[1]劉振云.高職數學課程校本教學資源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3(2).
[2]李大潛.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數學類主干課程[J].中國大學數學,2006(9).
[3]田楊.中高職數學課程的銜接[J].教育與職業,2013(29).
[4]夏一方.構建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高職數學課程體系[J].教育與職業,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