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榮 黃振宣




[摘要]文章圍繞思政課移動學習的教學改革目標,以柯式四層次評價模型為理論參照,結合移動學習的鮮明特點和思政課的課程屬性,從移動學習平臺評價、學生評價和課程教學效果三大方面出發,探討各層次的評價內容和評價重點,確定具體的評價指標,從而構建基于移動學習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評價體系。
[關鍵詞]移動學習 思想政治理論課 評價體系 構建
[作者簡介]韋文榮(1973- ),男,壯族,廣西武鳴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黃振宣(1979- ),男,壯族,廣西欽州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設。(廣西 南寧 530007)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移動學習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開發及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5JDSZK037)、2016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新形態——虛擬實踐教學研究”(項目編號:GXGZJG2016B051)和2014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方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4SZ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4-0101-03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學習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在自己需要學習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移動設備(如手機、PDA等)和無線通信網絡獲取學習資源并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協作,實現個人與社會知識建構的過程”。①移動學習打破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滿足不同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學習需求,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幫助學習者更加靈活自由地接受知識,完成學習任務。學校積極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的信息化改革,開辟了思政課第二課堂——移動學習學堂,受到學生的廣泛關注。在移動學習模式下,構建思政課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進一步提升教學實效性。
一、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效果評價體系不適應于移動學習
課堂教學主要采取面對面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完成學習任務,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開展針對性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依據學生的思想態度、行為表現、努力程度、考試成績等來評價,其中的考試成績是主要標準。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學習效果評價也只能通過考試分數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不到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學習能力。移動學習具有移動性、自主性、時空性等特點,學生學習是個性化的,是自助服務,這就要求學生有比較高的自主學習精神和自我監控的能力,由此,課堂教學的效果評價體系顯然不適應于移動學習,具體表現為:
1.學習時空不同。移動學習的時空具有移動性,學生可以在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任何地點學習,也可以在任何時間學習,即任何學生(anyone)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學習任何信息(anything)。教師也可以隨時隨地上傳、更新資源,發布學習任務。而課堂教學的時空具有固定性,在固定的時間地點進行集中教學。學習的時空不同,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也不能一樣。
2.交互方式不同。移動學習是人機交互,是移動設備鏈接無線網絡后,通過各種交互工具(如QQ、微信、微博、聊天室、討論區、在線答疑、電子郵箱等)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非正式的交流,體現交互的自由性。而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是正式交流,體現交互的約束性。交互方式不同,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也不可能相同。
3.學習自主權不同。移動學習的自主權在于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知識背景、個人喜好、學習風格來選擇學習內容,調控自己的學習進度,實現個性化學習。而課堂教學的時間、地點、內容、進度等都事先設定好,不得隨意改變,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利,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顯然,課堂教學采用的學習效果評價不能用于移動學習的效果評價。
二、基于移動學習的思政課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理論參照
思政課移動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主要參照國際著名學者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唐·柯克帕屈克1959年提出的四層次模型評價理論。具體如表1所示。
反應層次是第一評價層次,重點是評價學習者的滿意度,可以通過對課程、內容、安排、組織、服務等的考查,來了解學習者的興趣、情感和關注度,評價方法可以是問卷調查和訪談。學習層次是第二評價層次,重點是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可以通過學習者對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主要采取測試或考試的方法。行為層次是第三評價層次,重點是評價學習者學習后的行為改變,可以通過觀測學習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思想、覺悟、業績變化來評價學習者的行為改變。結果層次是第四評價層次,重點是評價學習后產生的效果,可以通過考查學習者的業績和學習者所在組織的經營狀況,來評價學習所產生的效果。四層次評價模型理論廣泛應用于企業培訓領域,用于評價職工參加培訓的效果,可信度較高。思政課移動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可以以四層次評價模型為理論參照,根據移動學習的特點和思政課的屬性適當拓展和延伸。
三、基于移動學習的思政課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
1.基本目標。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頒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指出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在新媒體環境下,積極推動思政課移動學習的改革與創新的目的就是要把思政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谝苿訉W習的思政課學習效果評價,就是要緊緊圍繞課程目標,從移動學習軟件的下載量、學生的點擊率和瀏覽量、在線討論和參與測試的人數、微課資源點擊率和評論量、課件和教學資料的閱讀量等方面,來評判學生是否養成了隨時隨地瀏覽思政課移動學習平臺的習慣,是否在生活學習中做出了相應的行為改變,是否掌握了相關知識,是否提高了相應的能力,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和效果等,從側面評價思政課是否真正成為學生喜愛、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
2.基本思路?;谝苿訉W習的思政課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基本思路是緊緊圍繞思政課移動學習的教學目標,以四層次評價模型為理論參照,結合移動學習的鮮明特點和思政課的課程性質,從移動學習平臺評價、學生評價和課程教學效果來探討各層次的評價內容和評價重點,選取具體的評價指標,確定相應的權重,從而構建評價體系,具體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四層次評價模型已經融入移動學習平臺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具體來說,根據四層次評價模型理論,反應層次主要研究學生的情緒、注意力、興趣等主觀情感。在移動學習模式下,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具有移動性和隨意性,移動學習平臺能引起學生對移動學習的興趣和關注,由此可以說,與反應層次評價相對應的就是對移動學習平臺的評價。學習層次主要是了解學生通過移動學習所掌握的知識,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學生評價。行為層次主要是檢測學生在掌握知識后是否能學以致用,思想認識和能力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因此,行為層次的評價歸屬于學生評價。結果層次是用來判斷學生通過移動學習后,其思想政治素質是否有所提高,教學實效性是否有所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可度如何,思政課是否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這可以從移動平臺評價和學生評價中總結出來,因此,與結果層次相對應的是教學效果評價。
3.基本框架。在明確基本思路后,就要擴展和延伸各個評價要素,搭建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具體來說,就是要明確并且細化評價內容、評價重點、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權重等,建立和完善適合移動學習的思政課效果評價體系。
第一,確定針對移動學習平臺的評價內容。可以從平臺開發設計和平臺學習資源建設兩方面來評價移動學習平臺。對平臺開發設計的評價主要是對平臺開發設計的理念、實用性、操作性以及界面的美觀度等進行評價,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學生對移動學習的興趣。對學習資源建設的評價主要是看學生對移動學習資源的接受度,看學習資源是否符合移動學習的特點,是否與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相結合。
第二,確定針對學生的評價內容。學習層和行為層都是針對學生的評價,學習層評價可以對學生對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行評價,包括活躍度、點擊量、參與度、貢獻度等。活躍度是考查學生利用手機、PDA等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頻繁度,點擊量主要考查學生點擊移動學習資源的次數,參與度是衡量學生參與相關話題討論的次數,貢獻度主要考查學生貢獻移動學習資源的多少。行為層評價包含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評價,掌握知識的多少主要通過考試來了解,能力提高程度的評價主要是考查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程度。
第三,確定針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內容。教學效果評價可以從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滿意度,移動學習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以及社會效應等方面著手。由此搭建的思政課移動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如圖2所示:
4.指標選取。確定評價內容后,就要選取各評價內容的具體指標。移動學習平臺評價是本評價體系的亮點,是區別于課堂教學評價的特有要素,其具體指標的選取應該根據移動學習平臺的開發設計水平和學習資源建設的質量。學生評價的具體指標應根據思政課的屬性和移動學習的特點來選取,學習層的指標應該選取能反映學生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指標,行為層的指標應選取考試成績和思想政治素質。教學效果評價指標可以選取思政課滿意度、教學質量、產生效應等。經過研究與設計,初步形成如表2所示的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四、基于移動學習的思政課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保障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實施移動學習教學模式的前提和保障。對移動學習教學模式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和管理,保障移動學習的有效運行;設置移動學習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推廣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利用移動學習的主動性,并將學生移動學習的學習效果納入評優評先條件。
2.經費保障。根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要求,各個學校應該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標準提取專項經費,用于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思政課移動學習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軟件開發、平臺建設、師資培訓、系統維護更新等,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應該拿出一部分思政課專項經費,用于開展思政課移動學習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3.網絡環境保障。移動學習模式的應用推廣,需要建立校園網絡環境,實施校園WIFI全覆蓋,使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學習,網絡也是移動學習效果評價體系正常運行的最重要保障。
[注釋]
①王建華,李晶,張瓏.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