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楊濤(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南昌330006)
?
順逆推拿法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研究
楊靜楊濤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南昌330006)
關鍵詞:輪狀病毒腸炎;小兒;推拿治療;中醫藥療法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又稱秋季腹瀉,是由輪狀病毒(HRV)感染引起,若治療不當或引起病情加重或腹瀉遷延。多年來我們運用傳統推拿法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并總結出順逆推拿法,同時進行臨床研究,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確診的輪狀病毒腸炎患者,共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1.60±0.72)歲。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1.81±0.68)歲。兩組在年齡、性別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符合小兒秋季腹瀉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小兒腹瀉診斷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小兒泄瀉的診斷標準[2]。(2)年齡6個月~3歲。(3)病程在1周內。(4)輪狀病毒檢測陽性。
1.3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根據脫水、發熱、嘔吐情況,予常規補液等對癥治療。
1.3.1治療組同時使用順逆推拿法治療,順逆推拿療法是對傳統推拿法的臨床總結優化,分為4組順逆操作,具體方案如下:(1)順時針摩腹3 min+逆時針摩腹2 min,先順后逆(下同);(2)順推七節(向上)50次+逆揉龜尾(逆向肛門)30次,先順后逆;(3)順督脈捏脊(向上)5遍+逆推督脈(向下)3遍;(4)向上順推三關200次+逆向退下六府200次。注意事項:(1)順逆推拿每天操作2次,療程不少于3 d,不超過7 d,患兒大便轉正常停止推拿;一般情況以先順后逆為基本順序。(2)腹瀉次數較多者(≥10次/d)先予方案中4組逆向手法連續操作一次(不含順向操作),休息3 min后再行完整方案。(3)4組操作可不分先后順序。(4)注意操作中不損傷患兒皮膚。
1.3.3對照組同時口服蒙脫石散治療。用法用量:口服,1歲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1~2歲每日1~2袋,分3次服;2歲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服用時將本品倒入半杯溫開水(約50 ml)中混勻快速服完。療程3~7 d,患兒大便轉正常停用藥物。
1.4療效標準[3]顯效:治療3 d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3 d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3 d內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包建立數據庫和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1.6治療結果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療效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高發于秋、冬季,主要表現為水瀉樣便,自然病程7~10 d。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告,每年全世界HRV腸炎患兒多達14億,到3歲時為止,世界上幾乎每個小兒都感染過HRV[4]。陸氏等[5]對2 854例嬰幼兒腹瀉患兒糞便進行病原學檢測,HRV陽性率37.6%,證實HRV是嬰幼兒腹瀉主要病原體之一,病原學檢查可對本病起到確診依據。中醫認為,本病屬“泄瀉”范疇,其發病、預后與小兒“脾常不足”特點有關,發病當屬脾胃受傷,水濕不化,正如《幼幼集成·泄瀉證治》中所說:“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小兒生理上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等特點,更易于秋、冬季節被風、寒、濕邪侵襲而發病。由于發病年齡多為6個月~2歲嬰幼兒,患病后“脾常不足”特點更為突出,治病驅邪應不忘扶正,如不顧護正氣、保護脾胃,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或遷延。
輪狀病毒腸炎西醫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優勢。但小兒湯藥難進,而且藥入腸胃后,均需脾胃運化發揮療效,如藥性過于清解則更損脾胃;故臨床外治法治療愈受歡迎,其中推拿方法是一種不打針、不吃藥的綠色中醫療法,療效肯定,在臨床中日受青睞。劉氏等[6]運用中醫小兒推拿治療腹瀉100例,結果表明推拿組療效優于單純西醫組,能有效緩解腹瀉癥狀。但是目前推拿方法較為繁多,操作難度不一,有時操作中易遺漏、缺乏整體連續性。筆者臨床所悟:小兒秋季腹瀉其來雖速,若辨證精確,手法治療得當則其愈也速;由于大便樣本可檢測出病毒,提示腹瀉也是機體排毒的方式之一;此時水樣便過多會引發脫水甚至危重癥;所以推拿治療可順應機體抗邪之勢,扶正驅邪、固澀升提并舉。我們總結臨床經驗,在推拿中重視手法順逆,強調操作先后。臨床及研究中發現:治療時先順應機體排便特點,宜順時針摩腹促進腸蠕動,可促進毒素排除,減輕病邪對腸道的損傷;后予逆時針收澀處治,可緩解腸道的過激蠕動反應;再者,小兒年齡小,易出現乏力、精神差,此時無力鼓邪外出,推拿手法中可先順督脈向上3~5遍,可激發陽氣,提升脾胃中氣,待皮膚溫紅、哭聲響亮時表明正氣有復,當祛邪而出逆推督脈向下3遍。另外,如果水樣便日行10次以上或發熱者,按“急則治其標”,可先逆向推拿一次,如逆向直腸蠕動向上揉龜尾固澀止瀉、逆推督脈退熱,再行補瀉辨證施治。經過臨床實踐表明,順逆結合推拿方法操作簡明、要點突出,臨床實用性強,有利于中醫特色療法的推廣,初學者更易于操作和掌握。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證明本方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療效確切,今后將加大樣本研究及多中心聯合研究,使得小兒推拿優化細化方案更加完善,進一步指導臨床。
參考文獻
[1]衛生部.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 (6):381-384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杜,1994.79
[3]陳永紅,王鐳,王云亭.兒科疾病與療效標準[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47-49
[4]余建新,韓春茂.益生菌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有前景[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2,14(6):371-372
[5]陸惠強,李曉萍,姜妍妍,等.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及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210-212
[6]劉洪海,王曄清.小兒推拿治療兒童腹瀉效果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5(2):63-64
●綜合報道●
中圖分類號:R725.7
文獻標識碼: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2.017
收稿日期:(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