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怡(云南省文山市人民醫院口腔科 文山663000)
?
正畸治療對牙齦萎縮的干預作用研究
裴文怡
(云南省文山市人民醫院口腔科文山663000)
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治療對牙齦萎縮的干預作用。方法:對22例接受正畸治療的牙齦萎縮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22例患者均完成治療,治療后牙齦退縮量、牙周袋探診深度、臨床附著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達到良好咬合關系,前牙覆合覆蓋、牙周狀況、咀嚼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結論:正畸治療可以明顯改善牙齦萎縮狀況,恢復咀嚼功能。
關鍵詞:牙齦萎縮;正畸治療;干預作用
牙齦萎縮是指牙齦緣向釉牙骨質界根方退縮而導致的牙根暴露[1]。發病原因與牙周疾病、年齡、損傷、吸煙等有關,人群中患病率超過50%。牙齦萎縮可累及單個或多個牙齒,病變可以是局限性或廣泛性。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牙齦萎縮也受到日益重視。牙齦萎縮后導致牙根暴露,不僅影響美觀,而且引起牙齒脫落、牙根面齲、牙本質過敏等[2],需要及時診斷治療。正畸治療是治療牙齦萎縮的有效方法之一,筆者對近年來我院采用正畸治療的牙齦萎縮患者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正畸治療對牙齦萎縮的干預作用。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3月~2014年7月到我院口腔科就診的牙齦萎縮患者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46.12± 3.04)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牙齦退縮、牙齒松動<Ⅱ度,患者均存在咬合關系不良,均未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1.2治療方法對合并牙周炎者先牙周基礎治療,包括齦上潔治、根面平整等方法去除牙石、菌斑及壞死組織,同時給予抗炎藥物治療。根據X線片確定牙周已處于穩定狀態后進行正畸治療。評估患者牙周情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矯治方案,采用直絲弓矯治技術,選擇矯治器,排齊整平牙列,打開咬合、解除反牙合。對牙列擁擠者,可配合片切上下前牙鄰面,將上頜前牙壓入,控制牙根轉矩。囑患者定時復診、觀察。正畸結束后佩戴透明壓膜保持器[3],定期復查。
1.3觀察指標測定牙齦退縮量(牙齦邊緣至釉牙骨質界的距)、牙周袋探診深度(齦緣至牙周袋底的距離)、臨床附著水平(釉牙骨質界與牙周袋底間的距離)。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例患者均完成治療。治療后牙齦退縮量、牙周袋探診深度、臨床附著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達到良好咬合關系,前牙覆合覆蓋、牙周狀況、咀嚼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見表1。
表1 正畸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mm,±s)

表1 正畸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mm,±s)
組別 牙齦退縮量 牙周袋探診深度 臨床附著水平治療前治療后2.71±0.19 1.62±0.32 5.24±0.63 3.14±0.58 1.92±0.61 1.67±0.52
導致牙齦萎縮的原因很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4],而不是由單一病因引起。首先,年齡是牙齦萎縮的重要因素,年齡與牙齦萎縮呈正相關。隨著年齡增加,牙齦萎縮率明顯增加。據報道,牙齦每年有0.012 mm的生理性萎縮,前牙黑三角的發病率也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性別雖然對牙齦退縮的影響不大,但年輕女性可能由于內分泌因素的影響,對牙周反應較敏感,牙槽骨和軟組織容易喪失,而吸煙的男性發病率較高。牙齒的解剖和生理因素也可對牙齦萎縮造成影響。據報道,尖圓形牙冠、牙根間角度增大、牙冠相對長且窄時容易發生牙齦萎縮,而牙鄰面接觸點的長度較大(>2.8 mm)、牙槽嵴頂至牙鄰接點距離較小(≤5 mm)、鄰面齦組織厚度較大(>1.5 mm)時則不容易發生。牙齦軟組織厚平型者不易發生牙齦退縮,而薄扇型者容易發生。上下前牙重度擁擠者、正畸治療前的錯類型牙齦退縮的發生率高,上下前牙重度擁擠者牙齦炎的發病率也更高。創傷導致牙齒移位、下槽骨變薄或者直接損傷牙齦,造成牙齦萎縮。唇腭裂患者也容易鄰近牙齒的牙齦萎縮[5]。口腔衛生習慣不好者,刷牙力度較大,或者使用過硬的牙刷、顆粒粗大的牙膏者容易對牙齦產生機械性損傷。某些病理因素如牙周病造成牙槽骨缺失、牙周袋深度加大引起牙菌斑增加可引起牙齦萎縮。牙齒正畸治療過程中牙齒過度移位、牙根尖手術[6]、設計不良的修復體均能對牙齦產生刺激或引起菌斑堆積,造成牙齦萎縮。
牙周炎患者容易發生牙齦萎縮。牙齒長期受細菌毒素的侵襲,加之患者免疫力較低,導致基質降解,牙槽骨吸收,結締組織破壞和附著喪失,引起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移位等[7]。局部炎癥導致牙齦表面上皮與溝內上皮之間結締組織逐漸變薄,不能為上皮提供足夠的營養,導致其發生壞死脫落,引起牙齦萎縮。正畸治療是治療牙齦萎縮的方法之一,可以改善患者的牙齦萎縮,恢復其咀嚼功能。但是正畸矯治器對牙齦有刺激性,不利于清潔牙面,導致食物嵌塞和菌斑堆積,會增加炎癥的嚴重程度。對合并牙周疾病者應盡量選擇較小而易清潔的固定裝置,以減少對牙齦的刺激。如果在矯正過程中,出現其他牙齒的反復移動,容易引起牙槽骨的吸收和牙齒松動,不利于口腔衛生。因此在操作中應注意選擇合適的矯治器,待前牙基本排齊后再進行全牙列的矯正,可以防止其他牙齒在矯治過程中反復移動。操作過程中注意施力正確,尤其是合并牙周炎患者,有利于促進牙周組織的增生[8]。采用輕力和間斷力可以為牙周組織提供充足組織改建及恢復時間,并防止牙松動。
由于創傷可加重牙槽骨吸收、牙齦萎縮,因此在矯治前應先消除原有的創傷,也要避免新的創傷。我們在操作中盡量選擇活動矯治器,并通過調合方法,將原有創傷的牙齒脫離鎖結關系,并減少牙齒移動,以防止其產生新的干擾,將牙齒重新定位于牙槽骨的位置,以將牙齦得以更好地生長包繞于牙根表面[9]。矯治過程中,將下前牙適當壓低,可以提高游離齦緣與臨床附著水平的位置,從而使牙齦更美觀,也使牙周情況得以改善。操作中適當為牙齒施加牙根轉矩,將牙根壓入到牙槽骨也可以收到較好效果。可以明顯改善牙齦萎縮,增加牙根覆蓋。
正畸過程中唇前牙如果過傾,可使牙槽骨壁變薄、附著齦被拉伸變薄[10],從而加重牙齦萎縮。操作中通過鄰面去釉的方法可緩解這一問題。鄰面去釉可以提供間隙,減緩牙齒間的排列擁擠,避免牙齒代償傾斜,從而減緩加重牙齦萎縮的風險。另外可以減小牙齦乳頭及牙槽骨萎縮引起的三角形間隙,不僅可以使齦牙更美觀,而且使牙齒更健康。在矯治全程中用力適度,并囑患者使用軟毛牙刷,采用正確的刷牙方法以減少對牙齦的損傷,并進行積極牙周維護,有利于牙齒功能的恢復。矯治結束后游離齦緣升高,可以增加牙齦美觀。操作過程中,根據患者情況采取針對性處理方法。對于牙列稀疏者,可以將牙列間隙關閉,使間隙處齦乳頭外形恢復[11];對于牙冠伸長者,可對個別牙進行壓低,促使牙鄰接點向根方移位,使牙槽嵴頂-牙鄰接點的距離減小;對于牙列不齊者,應先行排齊牙列,促進牙鄰接點向根方移位;對牙冠外形異常者,可采取正畸鄰面去釉,以改變鄰接點的位置。
據資料報道[12],正畸壓入力治療前后,下頜切牙的附著齦和角化齦的寬度未出現變化,但牙齦邊緣和膜齦聯合的位置均沿著牙齒移動的方向分別移動。本資料中,治療后牙齦萎縮量、牙周袋探診深度、臨床附著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提示正畸治療可以明顯縮小牙齦萎縮,矯治力將錯位的牙齒重新移動進入它們原先所在的位置,縮短齦緣至牙周袋底的距離、釉牙骨質界與牙周袋底間的距離,進而刺激新骨重新包繞牙根,有利于改善牙齦萎縮。本組患者后,患者均達到良好咬合關系,前牙覆合覆蓋、牙周狀況、咀嚼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總之,正畸治療治療牙齦萎縮,可以明顯改善牙齦萎縮狀況,促進其咀嚼功能的恢復,改善牙周情況,并使牙齦更加美觀。需要注意是,在治療前要對患者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制定合理的矯治方案,選擇適宜的正畸矯治器,要求操作醫生有豐富的經驗,正確去除治療過程的風險因素,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
參考文獻
[1]趙世俊,于蘭,呂敏敏.帶上皮層結締組織瓣移植和不帶上皮層結締組織瓣移植治療牙齦萎縮的療效比較[J].河北醫藥,2014,36(4):550-552
[2]孫江,韓冰,劉瓊.上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在牙齦退縮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0,26(3):393-396
[3]柴紅波,廖海清,曹正國.上皮下結締組織移植術對牙齦退縮治療效果的Meta分析[J].口腔醫學研究,2014,30(9):897-899
[4]曹甜,徐莉,周彥恒,等.牙周組織再生術-正畸聯合治療牙周炎患者的初步研究[J].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2013,20(2):61-66
[5]施優靈,韓光麗.正畸治療中的牙齦退縮[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 2014,41(1):57-62
[6]黎敏,康娜,黃朝曉,等.正畸治療對牙周病患者牙齦退縮的療效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3):460-462
[7]梁學進,柴紅波.牙齦退縮的病因和臨床治療現狀[J].湖北醫藥學院學報,2015,34(2):202-204
[8]張晨,趙綺,秦紅霞.冠向復位術治療MillerⅠ、Ⅱ度牙齦退縮[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2,39(5):639-641,645
[9]張玉影,雒靜靜,韓玉坤,等.牙齦萎縮的發生及治療進展[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5,36(2):128-129
[10]趙世俊,于蘭,呂敏敏.口腔顯微鏡下帶上皮層的結締組織瓣移植治療牙齦退縮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15,29(2): 97-98
[11]喬敏,馬丹丹.上皮下結締組織移植在牙周手術治療牙齦退縮中的應用[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3,27(1):39-40
[12]王乾鋒,劉宏偉.脫細胞真皮基質在牙齦退縮治療中的應用評價[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14,28(6):335-336
●診療經驗●
中圖分類號:R781.44
文獻標識碼: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2.028
收稿日期:(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