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鋒
一二線城市,演繹了無數的愛與痛,尤其對于房價,更是許多人不可承受之痛。最近有網友用《歡樂頌》中樊勝美的一句話“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在上海這些年,住的只是合租房”作為話題,引申出“今天的房奴都是來日的千萬富翁”。
熱點城市地王頻現,意味著日后的高價入市。對于去庫存壓力減弱、房價快速上漲的部分二線城市來說,或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就指出,“蘇州、南京的地價是不對的,杭州曾經比上海還高,因為地價高,很多開發商在杭州虧錢,南京是在步杭州的后塵。”
土地市場泡沫化
近兩年在不少二線城市的地塊中,不少高價地超過了區域所在房價。但城市基礎設施、產業轉移和人口疏導進展不足。二線樓市需求基礎和安全邊際被高估,土地市場已出現明顯泡沫化傾向。
在南京,無論地市和樓市都風頭正勁,“國家級新區”加身的江北、地王學區利好的河西南、地價超房價的麒麟、規劃利好頻出的鼓樓濱江……
南京地價同樣水漲船高,甚至超過區域內大多數在售樓盤均價。今年以來,江北已經誕生了3塊2萬元地:中建東孚G02地塊,樓面價22435元/平米;保利G03地塊,樓面價22320元/平米;以及金隅G07地塊,樓面價20077元/平米。
相比高地價,江北新區各項配套設施卻仍有些乏力。目前雖然有地鐵十號線直達河西,不過4號線和11號線等均屬于規劃列表,江浦各大樓盤距離地鐵口還有相當一段的距離。作為新區核心區,配套可以說尚在起步階段。目前江浦僅有珠江鎮和南工大旁邊的慕斯薈購物中心支撐,東方萬匯城、華潤萬象城等一批商業中心尚未動工。
再比如葛洲壩在南京拿下的南京河西單價地王,樓面價4.52萬元/平米。按照地價與樓價的比例,這一項目未來售價要達到每平方米7萬到9萬元才能回本。這意味著,南京樓市或將繼北京、上海、深圳后第四個進入“10萬+”時代。
但河西的各項配套卻依舊有待提升。交通方面目前只有有軌電車一號線,商業配套方面,金地中心內部已經在施工,華僑城、正榮財富中心尚未動工,而包括規劃中的魚嘴國際商圈、河西中軸商業中心等配套,至少要等5年后才可成型。
地價的瘋狂上漲,意味著把后面好多年的上漲空間消化掉了。近日在回答媒體關于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等城市土地市場的問題時,孫宏斌至少五次提到北京和上海的地價“太貴”,八次用“不對”這個詞形容蘇州和南京的地價。
孫宏斌表示,南京、蘇州這些城市,房價沒什么泡沫,但地價肯定是有泡沫的。“這么多年了,蘇州的房價一直是在2萬元,南京的房價都沒有超過3萬元,一下子樓面價超過3萬元甚至到4萬元,這個肯定是不對的,我覺得我們會非常小心的。”
擠出效應
在吸引力上,二線城市魅力獨特。蘇州可以說是長三角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蘇州常住外來人口總量接近上海的一半,是杭州的近兩倍,在長三角16城市中僅低于上海。蘇州在常住外來人口占比上名列前茅,僅低于以“移民城市”著稱的深圳。

在一些中西部城市,省會往往有最大的吸引力。受益于安徽“做大合肥”的政策傾斜,在安徽的16個地市中,合肥越來越強,產業發展、公共資源的集聚,使合肥成為安徽最耀眼的城市。目前安徽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合肥“一家獨大”的現象,除了合肥,省內絕大部分城市去庫存壓力依然較大。
在這些二線城市,不乏購買力,尤其是沿海城市的購買力確實強勁。福州一名當地開發商告訴記者,現在福州主城區兩三萬的房價,看上去貴,但確實也有購買力,因為周邊縣市很多做生意的,現在都開始在主城區置業。而在十幾二十年前,很多福建人出國打拼,如今回國后實力雄厚,能買得起很貴的房子。
除此之外,不少投資需求也紛紛殺入。比如南京江北新區獲批后,一大波投資客紛至沓來,部分樓盤投資比例很高,有媒體報道投資需求甚至超過了70%。
一位大型開發商的蘇州營銷負責人對媒體透露,其手上的項目投資客已經占到了客戶總數的30%-40%,主要來自上海、南京、北京。
但對于普通年輕人則是另一番景象。多數年輕人因為喜歡二線城市的前景和環境欣然前往,但最后又對房價感到無力,近些年不少年輕人因為無法忍受高房價而產生了回老家置業的念頭。
“我對于廈門,是又愛又恨。”在廈門工作的楊小姐說,廈門城市環境和人文底蘊都很好,可是現在島內房價四萬,島外也在兩萬上下,年輕人根本就無力承受了。
但作為發展中的二線城市,如果房價持續暴漲,必然將削弱城市競爭力。城市房價太高,就會增加居住成本,包括買房成本和租房成本,從而降低了城市對于人才的吸引力,城市發展自然也就受到影響。這一跡象已經逐漸顯現出來。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認為,受出口下行和去產能影響,重點二線城市如蘇州、南京等工業總產值或增加值接近零增長或負增長。人口集聚能力下降,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放緩至1萬到2萬人。若扣除農民工對人口的補充,不少二線城市實際人口增長已停滯或負增長。
地王“解套”
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認為,房價上漲是有“天花板”的。對房企來說,由于“被改善”、“被豪宅”引起市場供應結構發生變化,但市場真實的需求結構并非如此,這成為房企拿下“地王”之后的最大隱藏風險。
由于地王項目存在開發周期長、營銷成本高等瓶頸,這些隱性成本會加劇地王項目的開發投入負荷。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提出了“隱性成本”的概念。具體包括:營銷壓力加大,可能帶來營銷成本的提升;去庫存效果不佳,會使資金成本增加,同時影響財務表現,進而影響到機構評級和融資成本;若進行降價促銷,會影響品牌價值和購房者口碑。
他認為,當高價地項目后續遇到市場降溫周期,那么各類隱性成本就會顯性化,并產生連鎖反應,使房企面臨的風險不斷累積。
“地王”確實并非穩賺不賠。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2009年至2014年京滬成交的71個“地王”,有4個已經退地,已銷售的48個項目中有19個銷售金額低于土地出讓金,入不敷出。
由于土地成本大幅上升,高價地項目勢必拖累房企的資金安全。本輪拿高價地的房企,幾乎都是不惜透支未來上漲空間,甚至負債累累去豪賭房地產的明天。
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顯示,截至5月25日,今年全國50家大型房企合計拿地金額3887億元,平均拿地成本6283元/平方米。而在2015年同期,拿地平均成本只有4231元,增幅達48.4%。而公布銷售業績的30家房企前4月銷售均價在1.15萬元,銷售價格同比上漲了12%,土地價格上漲明顯超過了房價上漲。
拍下蘇州最高溢價率318.86%地塊的景瑞地產,近日再度拍下杭州一幅土地,一個月內景瑞在土地的并購擴張上投資近40億元,幾近2015年全年銷售額的一半。且該房企連續兩年虧損,負債率高達135%。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張大偉甚至稱,“房企這是在賭命”。他認為,若未來一年房價漲幅不能超過50%,拿了地王的企業都將面臨入市難題,巨大的成本壓力將存在較大風險。
面對新一輪的地王潮,穩健型企業已有所警覺。近期杭州一地塊拍賣過程中,萬科便因風控機制而臨時拆伙退出,放棄與信達聯合拿地。業內大佬開始警示地王風險,孫宏斌日前表示,那些拿高價地的開發商,在房地產風向變化的時候便會受到懲罰。
對于已經拿到地王的開發商,只有小心應對了。因為拿下地王之后,能否開發出匹配地王身價的產品至關重要。從根本上說,能讓“地王”最終解套 的,也并非另一個新地王,而是打造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產品。
近年來,在北京房地產市場,不乏經典案例。如廣渠?金茂府、北京壹號院,都是曾經飽受質疑的地王,但是最終廣渠?金茂府成就了現在的中國金茂,北京壹號院極大提升了融創在頂豪領域的名聲。
嚴躍進建議,地王“解套”可從以下策略著手:一是壓低產品開發成本,以高周轉模式來爭取更大利潤;二是采取靈活的定價策略,如將項目分為三期開盤,逐漸抬高價格;三是積極從其他市場發掘客戶,比如從股票市場找出部分潛在的需求,導入到此類高端物業的銷售市場。
系統隱憂
近期,管理層開始強調房地產泡沫和杠桿風險,二線城市需求基礎、產業寬度和厚度不及一線城市,“地王”頻出的風險須引起重視和防范。
土地市場“瘋狂盛宴”背后,是房地產開發商加杠桿與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互相支撐。目前不少地方債務都依賴賣地收入來償還,而土地也大多抵押給銀行。一旦土地市場遇冷,政府賣地收入將大幅下降,土地抵押的債務將出現壞賬風險。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近日撰文稱,一些城市的房價瘋狂上漲及土地拍賣的瘋狂,不僅把住房的消費者完全排除現有的房地產市場之外,讓整個城市的營運成本迅速拉升及城市競爭力迅速下降,也把房地產泡沫吹得巨大,使國內金融體系的風險全面上升。
在他看來,如果是一個完全由過度投機炒作主導的住房市場,只要房價上漲的預期逆轉,那么住房投機炒作者立即會止步。這時,盡管整個市場房價下跌幅度不會很大,但成交量會立即萎縮,比如5月深圳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量下跌7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過度融資(如首付貸等)進入房地產市場投機炒作者面臨的風險很快就會顯示出來。
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城市與房產研究中心主任孟祥遠則認為,在南京這樣的省會城市,各路企業出手高價奪地使得地價高漲,并出現泡沫。房地產市場火爆的背后,隱藏購買力斷層、金融系統風險。
在孟祥遠看來,南京目前對地價、房價的雙控政策會促使開發商拿地時更多考慮未來利潤預期,短期內能有效緩解地王頻出現狀,但根本上還是要加大土地供應。通過政府短期調控政策和后續土地供應量的增加,房價會有所降溫,市場也會逐漸趨于理性。
二線城市地價上漲,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重視。近期,有媒體報道,國資委等監管機構約談央企開發商,要求收斂在土地市場的追高拿地行為。近期在土地市場多次造高價地,帶來不小的輿論壓力,這是被約談的根源。約談后,央企拿地表現低調許多。近日杭州一地塊成交溢價率僅37.34%,與多個二線城市上半年100%的平均溢價率相比,出現顯著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