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術
摘 要:如何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保護和開發是我國在經濟社會建設與社會文化建設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呼和浩特市的實際情況,針對城市保護和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一些看法、保護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 城市規劃; 特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6C-0007-02
呼和浩特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比較豐富。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中,注意協調保護與建設發展的關系,確定保護和開發的原則、內容及重點,規劃保護范圍,尋找保護與開發對策與路徑,在專項規劃設計、建筑的分布狀況、設計理念、創造性的治理和革新歷史保護區的環境和預防“破壞性建設”上提出新的思路。筆者作為一名熱心的市民,就保護開發呼和浩特歷史文化資源建言獻策,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在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方略引導下,發展城市經濟和保護與開發城市歷史和文化資源,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保護與開發中,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城市經濟發展不以犧牲當地歷史文化為代價,同時也不因為過度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影響城市的現代經濟發展,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銜接,在發展中尊重和敬畏歷史文化資源,不因政府及領導的政績盲目拆遷改造,為了經濟發展割斷歷史文化資源,城市建設中保護和開發是一對繞不過去的矛盾,城市改造要有全局觀,城市發展要長遠規劃,明天的它又成為今天的歷史,被人尊重和敬畏,因此,改造的前提必須是為市民創造一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對于呼和浩特城市發展建設開發和利用城市現有資源,有如下思考。
一、城市的改造要有整體感、系統性
改造或建設與原有歷史配套呼應,不僅是為了改而改,也要有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銜接。挖掘歷史,古為今用,呈現有目的自然的結合,不是追風、從眾,不是心血來潮,不是高樓大廈的簡單堆砌,而是對城市負責,對生活在這里祖祖輩輩的人們負責,城市改造的內涵與外延要一致,外延要更好地表現內涵,使內涵變得更豐富和更有價值。建筑物與人統一和諧,經濟與建筑統一和諧,人與經濟統一和諧。例如,呼和浩特市大南街改造,本意是建設伊斯蘭風情景觀街,路旁商戶卻全部是水暖和工程建材經銷商,沒有綠化和行人便道設計,不是很搭調。既然定位是景觀街,應旅游、休閑、購物、美食、觀光一體。
二、城市的改造要保存歷史文化的名片
現代城市人們更多關心經濟的發展,人們思考城市的歷史因素越來越少,人們為了生活的更好努力去改變,往往無暇顧及歷史賦予我們的美好和前人給我們創造的精神財富。一些城市盲目地建新城區,老城區無人問津,新區與舊區沒有過渡,歷史被割斷。是新的就好,是舊的就應該退出歷史舞臺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城市改造一定要保護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及其環境風貌,要確定它的基調和主旋律,得到應有的重視。
城市的歷史是城市的美好記憶和獨特的資源,是有文化內涵和底蘊的,歷史傳承有其原因和價值。呼和浩特市建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保存至今的歷代古城遺址有近百座,較有代表性的有鮮卑民族的盛樂城遺址。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構成了呼和浩特地區特有的物質文化基礎。
三、城市的改造要避免“破壞性建設”
“破壞性建設”使新建環境不足以達到建設統籌和諧與美化。一個城市的主要內涵是在這個城市的土地上有多少文化,一個城市的個性就是對這個城市文化的保護。在城市保護規劃中,繞不過舊城改建、新建筑建設的矛盾與統一問題,城市具有現代經濟功能,新舊交替,不能一味交給開發商隨意取舍、設計、建造,不要僅僅考慮眼前利益或僅從經濟利益出發,忽視一個城市的未來,而應讓改造的城市有魅力和活力。讓它古今結合再次煥發容顏。讓改造后的古城有美好未來,賦予新的生命力。
四、城市的改造要突出主體文化
應給予敕勒川文化、旅蒙商文化、走西口文化等足夠的認同。呼和浩特市對二人臺、王昭君傳說等已經列入首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旗幟,它代表了一種文化特征、一種人文的標記,體現地域性,突出少數民族特色。如呼和浩特城區一些滿族的院落和回族的院落,具有特色的可選擇保留集中整理開發,恢復它的文化價值及精神層面的影響。同時加強歷史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考慮。
綜上所述,我們對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保護和開發,應立足城市特點,結合多民族聚居地區特點,突出歷史文化古城的優勢,在保護城市文化遺產和發展城市經濟滿足居民生活需要之間尋找平衡點,使呼和浩特成為文明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和創業之城。
參考文獻:
[1] 陳建斌. 文化導向的歷史文化城市“積極保護”規劃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 2009,(6).
[2] 苑靜靜. 基于遺產保護的榆林歷史文化名城資源類型整合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 2010,(9).
[3] 楊波. 歷史文化名城資源綜合價值評價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 2010,(2).
[4]謝浩. 舊城改造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住宅設施, 2011,(8).
[5]何碧波,黃凌翔. 重建與改造——國外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 [J].生態經濟,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