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林
摘 要:陶行知先生一生提倡“愛滿天下”,他熱衷于創造真誠、博愛、和諧的教育氛圍,體現了崇高的師德境界。“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字眼,愛幼兒是每位老師的天職。廉潔從教,愛孩子,才可以擁有作為教育者應有的幸福。
關鍵詞:幸福感;廉潔從教;幼兒教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6C-0040-01
85歲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她40余年來默默無聞地刻苦鉆研,展示給世人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韌勁兒”和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敢勁兒”。不為名利,為科學實驗忘我的她是幸福的。現今,時常會聽到身邊的同事抱怨,工作是多么的辛苦,仿佛找不到幸福之門。在我看來,愛由心生,幼兒教師廉潔從教,才能獲得幸福。
一、教師幸福感的源泉在哪里?
擁有職業幸福感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曾有教育專家說過,教師職業生活幸福感有三種源泉: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樂;二是探索求解未知之謎的快樂;三是分享生命成長的快樂。
由于時代的變遷、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對教育功利性的要求等因素,幼兒教師普遍感到工作累、壓力大、薪資低,進而影響到教師的精神質量,也影響了從事教育的幸福感。面對現實,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人生的態度,但廉潔從教才是我們幸福感的源泉。
二、“愛”是廉潔從教的出發點和歸宿
教育是一份愛的事業,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懂得教育的核心是愛,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師德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尤其是一名年輕的黨員教師,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沉重。
(一)愛由心生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碰到調皮搗蛋、任性無理的孩子,甚至一些多動癥、口吃、智力低下的孩子,就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真心、細心、耐心和愛心,投入的時間精力也更多一些。我們的工作注定煩瑣、細微,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要管,沒有細心呵護、耐心教育,是做不好工作的。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同時也因為社會價值的復雜化、多樣化,對生活相對清貧的教師來說形成了巨大的沖擊,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有些意志薄弱的教師淡化了對事業、對理想的追求,敬業精神有所下降,甚至會收受饋贈才對孩子加以精心呵護。捫心自問,當家長把孩子交到你的手中,面對孩子的手足無措你可以坐視不理嗎?面對孩子無辜求助的眼神你可以視而不見嗎,我做不到視而不見!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教師的職業幸福決不是靠金錢、待遇來疊加,盡管必要的物質條件是不可或缺的,但幸福屬于靈魂的體驗,精神的圓滿,是一種通融、豁達、敞亮、滿足和感激,是一種物質之上的東西,知識之上的東西,智慧之上的東西。沒有那份愛生如子的心,是體會不到的。如果教師打心底里愛這個事業、這群孩子,把心放進愛中,把愛融進心中,用心把愛撒到每一個細節中,做個每分每秒都在關注愛護孩子的有心人,那種幸福感便不期而至了。
(二)愛應平等
教師在教育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對待任何孩子都要一視同仁、不偏袒,但是做到這一點很難。處在這個人情世故無處不在的社會,一些教師常常在為一些世事忙碌,不知不覺中迷失自我,也迷失了作為老師的本分。如果教師對家長饋贈禮物的孩子多加照顧,這對其他的小朋友是很不公平的。
正人先正己,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自己做好,成為孩子的表率。作為老師應該從自身做起,公平對待每個孩子。為人師者不應拿自己的工作當做交易手段,換取回報。因為我們的職業是教師,在孩子面前唯一的稱呼就是老師,在孩子眼中是大家的老師,所以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小朋友。
陶行知先生說:“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先師要自重。” 廉潔從教讓我們的工作思路更為清晰,明確了幼兒教師最好的職業道德就是愛,只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只要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就會感受到教育是心靈的事業,更是幸福的職業。
(三)愛應無比忠誠
清廉是什么?一位革命者說,清廉就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位為官者說,清廉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對于我們教師,清廉其實就是一個字——“愛”,是對教育事業的無比忠誠,是對學生的滿腔熱血。因為有愛,才有春風化雨的柔情;因為有愛,才有孜孜不倦的堅守;因為有愛,才有甘為人梯的奉獻。那么,當天邊的晚霞映紅了我們滿頭白發時,或許我們依然清貧,但我們可以欣慰地說:我是幸福的,因為,我愛過!
教育發展的春天已經來臨,辦責任教育、理想教育、滿意教育是教育人的使命;廉潔從教、清正為人是教育人的品質和追求。是的,我們的人生是清廉的,更是高尚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教師”!我們有一種共同的品質,叫“清廉”!我們更有一種共同的人生,叫“幸福”!
參考文獻:
[1] 張文秀.如何開展誠信教育[J]. 甘肅教育,2008,(5).
[2] 李達. 不敢再漠視“誠信教育”[J]. 陜西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