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新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新民 110300)
沙門菌是誘發人體種類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現階段,檢測沙門菌的主要方法為分類培養法,該方法雖然具有較好的準確性,但操作程序十分繁瑣,免疫學法并不具較好的敏感度,而PCR雖然具有較高的敏感度以及特異度,但在設備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推廣限制較大。LAMP屬于新興核酸擴增法,具有特異性強、快速以及簡單等優勢。本次試驗主要通過對比分析分類培養法與LAMP法在食品沙門菌屬方面的檢測效果,進而探析LAMP法的應用價值。
擇取2015年2月-11月的食品標本142份,其中,有6分生食類蔬菜、8份鮮榨果汁、8份沙拉、10份冰激凌、10份生水產品、20份速凍米面、20份非發酵豆制品、20份熟肉、20份生鮮肉以及20份冷凍生肉。以腸炎沙門菌為參考菌株。
取25g食品標本置于無菌均質袋內,以拍擊式均質器進行拍打,2min后停止,將其置于37℃環境中培養10h,冷凍食品置于45℃環境中解凍15min。
對標本行分離培養法檢測:在10mlTTB增菌液中接種1ml增菌后標本,然后置于42℃中對其進行培養,時長為24h。另在101mlSC增菌液中接種1ml增菌后標本,在37℃環境中培養4h。各取1杯增菌液,分別進行XLD平板與BS平板接種,于37℃環境中培養24h。擇取3個可疑菌落,進行賴氨酸脫羧酶試驗培養基、營養瓊脂平板以及TSI接種,于37℃環境中培養24h。如果生化反應與沙門菌特征相符,取出營養瓊脂平板中的可疑菌落,通過生理鹽水,配制為菌懸液,然后通過微生物鑒定系統進行分析。如果XLD平板、BS平板中不存在可疑菌落,繼續將BS平板置于37℃環境中培養24h,如檢測仍不存在可疑菌落,則為陰性。
對標本進行LAMP檢測:取1ml標本前增菌液,對其進行離心處理,離心率為每分鐘10000r,共2min,排除上清提取核酸;另取上清液1l,制成DNA待檢模板,對食品標本進行DNA檢測,反應后,通過肉眼觀察反應液顏色,如果呈現綠色,則為陽性;如果呈棕色,或是無色,則為陰性。
觀察兩種檢測方法的陽性率。
本次實驗過程中,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兩種檢測方法所涉及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數的資料用n(%)表示,數據的組間比較以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數據的組間比較以T進行檢驗,P<0.05為統計學差異顯著的判定標準。
LAMP檢測方法的陽性率為11.27%,分離培養法的陽性率為4.23%,數據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即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陽性率對比
由各種類型沙門菌引發不同形式的野生禽獸、家畜以及人體感染,被統稱為沙門菌病。帶菌者,或是感染沙門菌人的糞便會在一定程度上污染食物,導致人體食物中毒。沙門菌極易導致人體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主要表現有敗血癥、腸胃炎以及腸傷寒等,而且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可以通過消化道致病。LAMP檢測法是新興恒溫核酸擴增法,根據靶基因所具有的6個區域,設計出來4種特異引物,通過特定鏈對DNA聚合酶進行置換處理,然后將其置于恒溫條件下45min左右,促使其產生擴增反應。相對比PCR而言,LAMP在模板方面并不存在紫外觀察、電泳、溫度循環以及熱變性等要求,不僅簡單快捷,具有非常強的特異性,而且檢測范圍相對較大,檢測靈敏度較好,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需要借助特定儀器設備,便可以實現現場快捷且高通量檢測,成本較低,經濟性能顯著。
細菌分離培養法操作程序較為復雜,檢測速度比較緩慢,基本上,需要檢測7d后,才能獲取陽性結果,而且分離細菌后,還要UI器進行增菌與再分離培養,生化鑒定過程中繁瑣,且成本較高,難以實現普及。LAMP可以直接提取前增菌液內的核酸,60min中便可以完成對其的擴增操作,沙門菌屬檢出時間不會超過24h,效率非常高。不僅如此,應用該方法可以通過肉眼直接觀察檢測結果,具有非常顯著的直觀價值與便捷性。
通過本次實驗可知,LAMP檢測法與分離培養法檢測結果的陽性率差異非常顯著,LAMP檢測陽性率為11.27%,分離培養法檢測的陽性率為4.23%,數據比較 P<0.05,統計學意義顯著。
應用LAMP法對食品進行檢測,不僅具有較高的沙門菌屬陽性率,而且檢測周期較短,實際應用價值顯著,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