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純
摘 要: 試卷分析是中、高段小學英語教師必須面臨的一種課型,但是由于長期受冷漠,它漸漸發展成教師“獨角牢騷課”: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很用心,學生似乎不以為然,并不上心。教學中探索得出的“三悟”試卷分析法不僅能讓試卷分析貼合教師的心,更能貼合學生的心:在讓學生給老師“挑刺”中開展題型新說,讓他們對比中有所“悔悟”;讓學生在對比個人與集體在某個題型中的扣分情況中徹底“醒悟”;讓他們在集體討論存在的問題,確定行動計劃中“領悟”試卷分析的結果。
關鍵詞: 試卷分析 悔悟 醒悟 領悟
探索更“貼心”的試卷分析教學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試卷分析不僅應貼合教師的心,更應貼合學生的心,當教師和學生心貼心了,試卷分析的效果才會更好。
在多次的教學嘗試過后,筆者發現“三悟”的試卷分析方法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而且較大程度上提高他們對試卷分析結果的認同感。首先,通過“題型新說”,學生在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的對比中產生“悔悟”;其次,通過呈現某些題型的扣分總數,讓學生徹底“醒悟”;最后,通過教師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指導,讓學生在行動中“領悟”。
一、在題型新說中“悔悟”
傳統的說題型中,教師特別重視對題型的歸納和解題技巧及方法的講解,結果經常造成一種“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現象。小學英語試卷基本屬于診斷性測試,旨在發現學生在前一段時間內接受和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考察的是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的內容,試題的題型和內容基本上都可以在練習本和書本上找到。在獲悉這點后,筆者省略了解題技巧和方法的講解,一開始就請學生“挑刺”:看看這份試卷有沒有為難大家,有沒有超出老師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這樣,學生興趣盎然,因為他們總覺得老師出試卷的根本目的是“為難”他們。
(一)回憶基本要求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都要通過討論形成關于某個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即每個學生應該都能達到的要求。在回憶中,學生依次說出基本要求:單詞能讀,部分會背;課文能讀,每個模塊第一單元要求熟讀;活動手冊中的錯題能訂正并弄懂。在回憶基本要求的時候,筆者明顯感覺到部分學生一直在“壞笑”,似乎在等著看老師的笑話,因為他們認為試卷肯定超出基本要求。
(二)在對比中說題型
就在學生的“期待”中,筆者開始在對比中解說題型,即解說題型涉及的內容及要求和需要做出的努力兩者的關系。筆者只闡述這種對比事實,讓學生自己反思答題情況,因為學生并不缺少來自老師的責罵,他們需要發自內心的感悟。以《新標準英語》五年級英語1-3模塊筆試內容兩個題型分析為例:
1.筆試第一題:讀句子、選答案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尤其是每個模塊第一單元的內容;12道題目中有10道是第一單元課文中的原句,2道是原句經過一定的改編。要完成這些題目學生必須熟練朗讀課文內容,特別是每個模塊第一單元的對話。
2.筆試第五題:理單詞、寫句子
本題型模仿活動手冊中的一道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對句子的感覺。5道題目中有3個句子是來自第一單元的原句,2個是課文中句子改編的。在活動手冊中曾多次碰到類似的題目,老師曾多次提醒做題的方法和步驟。要完成這些題目,只需要熟練朗讀課文內容,對課文內容,尤其是第一單元課文比較熟練。在反思他們的答題情況后,筆者看到一些觸及他們內心深處的心聲。
六年級某學生寫道:“在今天的試卷分析中,少了老師的嘆息和責罵聲,但是老師的描述卻讓我們感覺到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在一些題目上太不應該了。”
二、在分數震撼中“醒悟”
教學發現,學生通常只關心考試的最終得分,對于不同題型中所扣的分數并不關心,更不會因為自己在某個題型扣的分數感到自責。為此,筆者試圖把學生個體在每個題型中的扣分數量與整體的扣分數量進行對比。學生很清楚自己在每個題型中的扣分數,但是他們不清楚整個集體在這個題型中的扣分總數,更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集體中扮演怎樣一個角色。于是筆者把某一次各個題型不同分數段的扣分總數逐一呈現出來,期待學生在這樣的對比中醒悟過來(如下表)。
五(5)英語1-3模塊評價試卷扣分表
在呈現出扣分總數的過程中,筆者時時都能聽到學生的陣陣驚嘆聲、責罵聲,還看到部分學生默默地低下頭。
三、在追加評價中“領悟”
小學生的情感來得快、去得也很快。為此,筆者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及時創造條件,讓他們在一系列的追加評價中實現“領悟”,最終改變他們今后的學習行為。
首先,筆者按照分數段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群體,讓他們共同尋找自己所處這個分數段的學生存在的問題,尋找他們今后一段時間里可以突破的一兩個方向,并且討論形成具體可行的行動計劃。最后,把這個想法告訴老師,聽取老師的意見并取得老師的幫助。
60-69這一分數段的學生在分析后認為,人均扣分超過4分的題型主要包括:聽力第1題,聽音標、寫序號,第2題,聽短文、排順序,筆試第1題,讀句子、選答案,第4題,讀短文、選單詞,第5題,理單詞、寫句子。對比分析后,他們選出了兩個突破口:一是聽力第1題的音標認讀,他們認為這可以在較短的時間里快速掌握;二是筆試第1題和第5題,這兩題的內容主要來自每個模塊的第一單元,這是他們可以補回來的。
其實,從扣分總表中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上述信息,但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簡單實事”卻能得到他們的高度認同。事實上,這個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課文內容不熟練,以前老師雖然多次提及這點,但是都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同。這次分析的結果,讓他們把突破點放在課文內容的掌握上,正是老師所期望的。為此,在聽了他們的分析后,筆者建議他們在組內再推選組長,制定專門突破這兩個方面的表格,負責監督和幫助其他組員順利地完成兩個方面的突破,并希望有更多的學生晉級上一個群體。
試卷分析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發展狀態,并產生積極的發展需求。但是,學生天生不喜歡接受教師強加給他們的分析結果,即使結果是正確的。為此,我們要為他們開辟多種能觸及學生內心的渠道,讓他們在對比反思中產生“悔悟”,在事實面前“醒悟”過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行動中“領悟”自己得出的結論。只有這樣,試卷分析才不僅能貼合老師的心,更能貼合學生的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