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吉仁
摘 要: 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突破重點,構建高效課堂;自由交流,實現多元合作;凸現主體,轉變學習方式;借鑒先進,創新教學模式。這一切為語文教學的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促進了語文教學體系全面升級;優化了教學過程,真正提高了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社會在形態上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給教育領域帶來巨變——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等。誰掌握了現代信息技術,誰就掌握了教育創新的主動權。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為語文教學的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增強了教學效果,促進了語文教學體系全面升級,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質與信息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動機就是對所學的材料本身發生興趣。”信息技術是創設情境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媒體能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示,為學生提供仿真性的虛擬情境。同時也能夠把知識融于新穎別致的形式中,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大腦較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有效性。如學習《荷塘月色》的四、五段,先配樂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動畫播放第四段的朗讀,再配樂古箏曲《春江花月夜》動畫朗讀第五段,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不僅讓學生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而且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突破重點,構建高效課堂
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可以輔助課堂教學,容易突破教學難點。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極其豐富,有些內容若按傳統教學方式,則難取得好效果;一旦運用信息技術,則能讓學生輕松學習。信息技術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動畫等手段,可以無限延伸學生的多種感官和思維,將內容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地展示出來,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和認識事物,從而較輕松地掌握語文知識,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如學習《觀潮》,學生較難理解文中如“橫貫江面”、“山崩地裂”等,而利用多媒體將選用的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圖片呈現在屏幕上,并配上話外音,使得學生容易概括潮的特點,感受潮的雄偉。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還能加大課堂容量,既節省教師煩瑣的板書,又進行知識的再現,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語文教學中并不是每節內容都適合運用多媒體,應視內容而定,才能真正構建高效課堂。
三、自由交流,實現多元合作
運用信息技術為實現創新語文教育的合作方式多元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很難做到和每一個學生交流,生與生交流局限于小組等小范圍內,而網絡教學所具備的強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決了這些問題。在網絡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可向計算機尋求直接的幫助,通過BBS、聊天室尋求他人的指點,還可以邀請老師、同學共同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實現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甚至還可以通過Internet向異地的名師尋求指導,突破地域的限制,從而實現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四、凸現主體,轉變學習方式
轉變學習方式主要體現在由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互聯網信息豐富,且資源共享,學生瀏覽各種資訊,可以拓展知識面。利用網絡查詢,可以找到相關資料,再從中篩選出所需材料,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如學習《阿房宮賦》,教師向學生推薦有關網頁(如“巨人網”、“古典文學網”等)和博客(如“語文港”等),學生可以根據網絡提供的字詞解釋、思路分析、藝術特色等材料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還可通過網絡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檢測,加以個別指導。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從文學角度、歷史角度、現實角度出發,提出問題,在論壇上發表,及時在論壇中整理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互相協作,進行探究性學習。這種基于Internet的學習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因此,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改變接受式學習方式,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技術成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催化劑。
五、借鑒先進,創新教學模式
互聯網介入教育教學,不僅僅產生網絡課程,更重要的是讓整個學校課程發生巨變。近幾年出現的“翻轉課堂”、“微課”、“慕課”這些全新的教學形式,是一種疊加教育智慧最有效的途徑,可以整合優秀教師力量,享受優質資源。目前各地教育水平不均衡,同一學校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慕課”和“微課”恰好可以發揮優秀教師的講課資源。一可為教師備課提供借鑒,二可轉化學習困難的學生,三適用于家長輔導孩子,四適合假期學生的自學。這些因“互聯網+”產生的全新教學形式,對于教師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在互聯網世界里變得現實,信息技術不但改變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而且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總之,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既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當然,這并不是說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可以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手段,而是要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揚長避短,以真正達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說:“現在的教育時代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時代。在未來,誰能把教育做到邊界無限,誰就占據了教育的制高點。”面對“互聯網+”的發展,教師要主動有為,學習掌握網絡工具的技巧,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與資源,以永葆教育活力。
參考文獻:
[1]秦力.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01,(6).
[2]劉儒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