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軍
摘 要: 歷史教學要適應當前形勢,落實素質教育,不斷開拓新的途徑,尋求新型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運用“動”的方法,從中貫徹“樂”的原則,從而達到“愛”的目的。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動” “樂” “愛”
一、“動、樂、愛”教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意思是說教學是有一套方法的,也就是說教育是有規律的;同時,學生又是千差萬別的,教學不能對所有人使用同一種教育方法,也就是要因材施教。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得法,做一個好教師必須掌握教育規律。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將來的不教”。“教為不教”的“教”就是說老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教學水平,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教”的意思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自己探究。目前,多數歷史教師為了適應當前形勢,落實素質教育,都在不斷開拓新的途徑,尋求新型的教學方法。可是,由于歷史在篇章結構上大相徑庭,致使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可見“動、樂、愛”教學法,就是一種在調動思維、激發興趣、能力培養上有創新的新型的教學方法。從根本上說,它能運用“動”的方法,從中貫徹“樂”的原則,從而達到“愛”的目的。
1.“動”,以多種感官的活動為主線。“動”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摒棄“填鴨式”、“滿堂灌”及“講、背、考”的傳統教學方法,抓住學生喜新好奇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采用的教學方法盡可能生動形象,進而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眼、耳、手、口、腦活動起來。即讀一讀、說一說、做一做、想一想,多角度地感知教材、深入教材。即通過正確的引導,讀出思路、讀出主題,漫步于教學內容;采用多種“說”的方式,如學生口頭回答問題,或即興講演等形式,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必要時,做一做,練一練,說一說。例如,學習《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時,讓第一組學生以口述方式講述爺爺、奶奶們的所見所感;第二組學生以投影方式曬曬出行方式的變化:坐轎子——坐人力車——騎自行車——騎摩托車——開小汽車:第三組學生以表演方式模擬調查現場。通過這樣的對比,使其開拓思維空間,大膽想象,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徹底擺脫“教師中心論”的傳統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樂”,以興趣的激發為主線。就是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樂”,憑著興趣學習,通過“動”的方法培養學習動機,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使其興奮,激發求知欲,發展智力,培養創新能力,從而感覺不到疲倦,高興又自愿地投入學習。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可見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可以使人心安喜悅地盡力索求,發揮大腦的內在潛能,挖掘巨大潛能,以苦為樂,克難制勝,從而產生極強的求知欲,達到忘我的境界,可使學習者感到學習是一種精神的陶醉,是一種收獲和享受,真正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3.“愛”,以情感培養為主線。(1)首先,表現在師生之間的互敬互愛上。這種關系必須以深厚的感情為紐帶,在此基礎上教師扮演老師、家長、朋友三重角色。教學中,教師應放下“圣賢之師”、“師道尊嚴”的架子,態度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生活上,對學生關心、體貼、百般呵護,使其有溫暖的感覺;課余生活中,與學生促膝長談、互相交流、培養情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揮。反之,教師若只板著臉孔,不茍言笑,就會營造一種壓抑、沉悶的氣氛,使學生不敢發言、不敢表現、失去主觀,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發揮。心理學表明:初中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在接受知識上感情色彩濃烈。所以,教師必須態度溫和、保持幽默,充分營造和諧、民主、融洽的有利于學生表達展現的氛圍,讓學生得到關愛、信任,受到褒獎、激勵,從而產生對教師的尊敬感、認同感,喚起思維的覺醒,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2)其次,表現在教師激勵評價上。最有創意的學生想法往往離奇,與別人的意見迥異,但這種想法往往受到教師的壓抑,這是傳統思想束縛的結果,學生總考慮老師想讓我說什么,我會不會說錯,與老師的答案是否相同,致使學生放不開,不敢表現;還有對于不同層次學生,尤其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更不能挖苦、訓斥、給予壓力,傷害其自尊,而應適當給予激勵、褒揚,使其信心倍增,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發揮自身優勢。(3)最后,體現在師生對知識、對科學的態度上。教師應干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治學嚴謹、努力鉆研、開拓進取,竭力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學生也同樣,應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精神,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更重要的是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有鉆研精神,腳踏實地。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拓展、深化,并大膽提出有創意的問題,向開放型轉變,發散思維,銳意創新,真正投身于學習之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動、樂、愛”教學法的應用及意義
1.歷史學科知識范圍廣。關于它的教學無固定模式,用“動、樂、愛”進行教學,適應當前形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由于歷史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時為讓學生真正參與實踐,可采用講故事、聽廣播、表演歷史劇、唱歷史歌曲、交流、討論、情景再現等多種形式。此外,還可利用多媒體教學、幻燈、投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歷史教學豐富起來、鮮活起來,生動形象地展現于學生面前,使學生自己去探索、去了解、去獲得知識,把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全方位貫穿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讓其發現、分析、解決、開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尋求一條學習歷史的新捷徑。當然,教學中,具體到不同教學內容,還要采用靈活的“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這樣,歷史教學才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才能實現整體優化,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水平。
2.“動、樂、愛”教學法自由、民主、開放、應用廣泛。它自我參與、自我管理、形式多樣,具有極其明顯的輻射作用。面向學校、家庭、社會,不僅能推動歷史教學新發展,而且為其他課程乃至第二課堂開辟另一途徑。它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素質觀、質量觀,從某些層面滲透“理解性教育”,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國華.淺談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2009.10.
[2]李敏鎬.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河北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