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騰飛
摘 要: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既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又能凸顯高校人格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在理論及實踐探索基礎上,對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現狀、影響因素等展開研究。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 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培育階段性目標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高校人格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都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傳統人格培養實效、現代人格培養失范、理想人格培養失落,加上學習、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壓力和困惑,部分學生人格和心理存在缺陷和不足,塑造和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和工作。
一、當代大學生人格現狀
1.崇尚自由、注重個性。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自我發現的特殊期”,崇尚自由、自我獨立和求新求變是這一群體主要的心理特征。新媒體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的需要,為大學生提供了許多可選擇的機會,大學生可更獨立地思考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彰顯自身的個性。
2.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當代大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敏捷,積極探索人生,渴望挖掘潛能,競爭意識和維權意識增強,創新和創業意識明顯增強,成才愿望強烈。
3.實用至上,信念缺失。作為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加上學習、就業等方面的競爭與壓力,其思想觀念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較大的變動,重個人利益,輕信念理想;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重個人發展,輕社會責任等。
4.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由于大多數家庭的“4+2+1”模式、自身的優越感、人生經歷過于單一、缺乏社會經驗和鍛煉等原因,不少學生在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不能冷靜思考,積極尋求解決方法和途徑,引發生理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人際適應等問題。
二、大學生人格培育的影響因素
1.社會環境是外因。社會環境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具有極大的滲透性和引導性。一方面,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帶來多元文化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沖擊。另一方面,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市場經濟在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喚起人們的利益意識,人們對于利益的認識和取向發生變化。
2.家庭培育是基礎。家庭教育對人格塑造具有潛移默化和永久性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一代,處于三代人關注的核心。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他們往往自我定位為“被關注、呵護的對象”,很少體會他人的感受,暴露出種種問題,甚至出現人格不健全的現象。要加強教育引導,適時對孩子進行獨立人格的鍛煉與培養,教育孩子學會愛心、奉獻、分享、擔當等。
3.學校培育是關鍵。學校培育是大學生人格培育的關鍵,學校是培養大學生人格品質的主陣地。長期以來,高校在大學生人格培養工作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重視程度不夠。過于關注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對健康人格的培育重視不夠。二是德育工作方式失當。嚴重偏向單方面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工作開展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忽視大學生心理感受和個體體驗,帶有強制的他律性,導致大學生良好人格品質的形成缺乏有機土壤。
三、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途徑和措施
1.以自我教育為基礎。內因是事物變化和發展的根據。塑造大學生人格最重要的是發揮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強化大學生健康人格的自我塑造功能。要強化自我教育機制,幫助大學生明確、增強自我意識,在言行的動機和效果方面檢查自己、督促自己、反思自己,自覺排除來自主客觀兩個方面不良信息的影響,用理智戰勝私欲和偏見,用道德感戰勝不符合社會與個人利益的個人主義動機,使其自我意識的確立符合社會前進的要求,向著健康、積極的方面發展。
2.以社會實踐活動為途徑。健康人格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在實踐中樹立的,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在實踐中建立的,心理防御機制也是在實踐中完善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望強,渴望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自身能力、認知社會和個人。從高校教育工作角度,應該突出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以志愿服務、第二校園、實習調研等方式幫助大學生鍛煉自身意志,解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糾正自己的人格缺陷,培養自己的健康人格。
3.以家庭教育為依托。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作為人生基礎的最基本價值與美德,就是在家庭里學習的。不良的父母養育方式及家庭氛圍等會造成子女人格偏離,在大學生人格塑造工作中要密切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積極搭建學校——家庭交流平臺,對學生的家庭環境予以積極的關注,保持長期、有效的溝通。在家庭中感受到歸屬感、認同感、支持感和責任感,大學生有效地應對問題和挫折,人格更健康和完善。
4.以校園文化為主導。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知識、能力等成熟的關鍵時期,校園文化氛圍在大學生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大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格形成、定型影響深遠。將課堂教學工作與人格教育相結合,要把人格教育寓于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之中,通過課外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大學生的業余生活,滿足大學生歸屬和交往的需要。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氛圍,學生形成心靈的感應和精神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張曄,秦華偉.人格理論與塑造[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
[2]劉東艷.大學生人格教育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