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對在校學生的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應試教育”存在種種弊端,根據教育改革的特點,素質教育的思潮逐漸興起。素質教育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是學校教育的最核心目標,特別是針對現在的中學生尤為重要。因為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長高峰,其生理、認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階段。老師不僅應該充當好管理者的角色,還應了解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教學發現,有些學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形成不健康的因素。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結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健康的因素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愿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于強調自我,唯我獨尊,對于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經常用反抗的行為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點燃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但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就會形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2)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于事業,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說心里話。這些孩子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的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會驚慌失措,甚至精神崩潰。(3)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迫切的愿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當他們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抱怨自己,從而失去對學習的信心。此外,父母的離異等諸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學生不健康的心理。
這些不健康的心理,與素質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老師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我認為,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應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然后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心理。
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傾聽他們的心聲,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知道他們真實的想法。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幫助他們提高和完善心理素質。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從心靈深處關愛每個學生。
培養孩子的耐挫折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怎樣評價自己,怎樣對待失敗,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孩子的情況,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不足和失敗,培養大膽、勇敢、堅毅的意志品質。如果有的孩子在某一方面遇到失敗只會傷心難過,這時要主動地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幫助他發揚其長處,從而獲得自信。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增強了抗挫折能力,克服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開導學生從自我做起,用正確的態度學習和對待發生在身邊的每一件事,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應該學習基本哲理和道德的理論,使自己變成高尚的人。做到心胸開闊,保持樂觀的奮斗精神,不患得患失,不自尋煩惱,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遺憾,微笑著走向殘缺的生活。具有正確的思想方法和道德觀。(2)科學地、客觀地、勇敢地面對現實、適應現實。現實生活不都是花團錦簇、五彩斑斕,而恰恰是常常充滿大大小小的矛盾沖突;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常有阻礙和曲折。當受到挫折時不悲觀,不失望,并從中找到光明和溫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樣,在勝利和成功的面前,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確協調自己和環境的關系,保證速寫的心理反應。(3)能和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一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要培養與他人保持良好關系的能力。在學習、生活與工作中,逐漸學會以誠懇、平等、謙虛、寬厚的態度對待別人,學會欣賞別人的權益和容忍他人的短處與缺點。在與人交往中,處處與人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不要輕易對人表示憤怒或怨恨的態度。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朋友,不使自己陷入落落寡歡的孤獨之中。(4)用良好的心態支配自己。在屬于自己的生活氛圍里,在完全屬于自己支配的世界里,你不僅是唯一的思想者和決策者,而且是唯一的執行者。一個人生活在客觀環境中,就要使自己和環境相適應,做一個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現自己,并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這樣才能少失敗,也少煩惱。(5)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要能經受起悲痛、歡樂、失望等刺激。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必須有較強的自制力,培養自我疏導、自我超脫的精神;學會抑制內心情感的起伏和客觀保持平衡,以求得有效地適應。(6)注意勞逸結合。學習、工作適度,業余生活豐富多彩,才能保護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而適當的勞逸對于保持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總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應該是襟懷坦蕩,目光遠大,熱愛生活,信心百倍,精神愉快,活潑可愛及孜孜不倦、奮發上進的。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在他們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及時地有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癥下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