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頌文
摘 要:太湖藻類的暴發給供水企業帶來的危害已引起國內許多水司及衛生監管部門的密切關注,如何合理預防及應對藻類暴發,成為如今環太湖地區供水企業及衛生監管部門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闡述了水司在預防及應對太湖藻類暴發的一些措施和方法,為保障我們城市安全供水提供參考。
關鍵詞:藻類暴發;應對措施
近年來,太湖富營養化及有機污染的加劇,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每年的6月~ 9月為太湖藻類暴發期,給水廠常規凈水工藝帶來一系列的工藝和水質問題:嚴重妨礙水廠的混凝、絮凝過程,形成的礬花松散,不易沉降,使沉淀水、濾前水濁度升高,且夾帶的大量藻類會堵塞濾池,縮短濾池反沖周期,增加反沖洗水量;藻尸穿透濾池,在清水池中形成泡沫,造成出廠水濁度升高;加大氯量后出現強烈的刺激性異味。而且不同的藻類會引起不同的臭和味,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毒素,生成三鹵甲烷和鹵乙酸等三致物質,導致飲用水的安全性矛盾。因此,預防及控制太湖藻類暴發的一些措施,并對其發生的每一進程進行預測,尋求更具針對性的控制措施減少其帶來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環境意義。
一、預防及控制藻類暴發措施
根據太湖源水水質的特點,在充分借鑒太湖藍藻形成特點與有效經驗的基礎上,應不斷改進凈水工藝,以遏制藍藻的生長,控制其蔓延,減輕太湖藍藻對供水安全的危害程度。由于不同的水體藻類數量、種類及其污染特性都有所不同,因此各水廠要因地制宜,將不同的除藻措施進行優化組合,尋找最合適的除藻技術。
1)加強水源預警預報。藻類高發期由環保、水務、氣象三部門每日定期發布水質報告,切實做好太湖藻類水華預警。通過每日氣象藍藻監測信息、水利(水務)藍藻監測信息、環保藍藻監測信息、預警監測綜合報告,能對水源地周邊水域及周邊入湖河道的水質進行監測,及時了解原水(包括周邊水域)及周邊主要入湖河道的水質狀況,掌握水體藻類生長的內在條件及其變化情況。為了更為直觀、全面地了解和反映太湖中藻類水華的面積大小、分布范圍及時空演變情況,將通過適當渠道適時地收集衛星遙感遙測資料,進行大范圍的監控,在第一時間發布可能的預警信息。同時,加強水源地的巡查、觀察和水質檢測,密切關注藍藻密集區的發展動態,供水企業形成以水質檢測中心、水廠化驗室、當班工人的“三級聯動”機制。水質檢測中心堅持對三個水源地上下游水質監測點水樣進行水質檢測;水廠化驗室除了做好每日檢測外,另外還加強水質監測頻次;一級泵房的當班工人堅持每天不少于三次的水源地巡視,密切關切藻類的生長情況與水體嗅味的變化;此外,原水水質自動監測站也應充分發揮監測功能,便于我們及時從數據的變化趨勢上找尋規律,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2)科學調水補給稀釋。實施望虞河引江濟太工程措施,增加太湖水量,適當提高太湖水位,降低太湖水溫,減緩藍藻生長繁殖速度。在藻類高發區,當地水利(水務)部門、水文部門也加強對太湖水源地水質情況的監測,通過多種渠道調引長江水量入太湖,通過實施引江濟太工程,使得太湖平均水位提高,加強水體的流動性與蓄容能力,從而使得太湖水體水質總體有所好轉,從而遏制了太湖藍藻的暴發。
3)制定藍藻攔截方案。通過采取定期除草、人工打撈的方法來控制藍藻問題是一種比較直接、簡單和有效的方法。為加強對水源地藻類的控制,我們通過在取水口周邊修建圍欄工程,在取水口周圍半徑一公里的范圍內構筑鋼絲圍網,鋼筋混凝土樁縱向固定,樁間有序間隔,這樣一方面可有效地禁止保護區內一切危及水源水質的漁業和航行活動,同時,一旦發生藻類暴發事件,采用在鋼絲圍網上加裝120目工業濾布,水上水下布置,濾布下部用石塊配重,保障下部不會漂浮。同時,根據藍藻污染分布情況,按區域范圍落實責任人,利用自制工具,打撈附著在圍網外的藻類,有效遏制了外來藻類入侵保護區范圍。
4)實現城市管網互通。一般說來,各個城市都存在著多家供水企業及多家鄉鎮級水廠,也有多處取水水源,供水系統框架按多水源點、多水廠布局,各家供水企業自成一個系統,一旦在某一水源地或某一水廠出現問題時,各個系統的抗災害和抗事故能力相對較弱。為提高供水安全性,建立各供水片區系統之間的管網連通,提高事故或災害時期的轉輸供水能力十分必要。為此,啟動實施市區供水管網互通工程,鋪設大口徑供水應急互聯互通管網,將城市各個供水片區形成一體,以解決各供水片區轉輸能力和災害時期水量分配,達到市區內“清水互通,各區互補”的供水目標。但是,受各供水分系統的總供水能力和自用水量的限制,各連通管道的轉輸能力也有限,在轉輸過程中,會有水壓較低的問題,若不設增壓設施,供水壓力和轉輸水量可能會受影響,因此,如果有需要可以增加二次增壓供水設施。
5)其它有效應對措施:
a.開展水源地周邊環境整治。目前,我國遏制藻類暴發的手段主要是通過控制污染源的方法使藻類失去生長繁殖的環境,通過開展水源地周邊環境整治,能有效的控制外部污染源的輸入。可制定計劃對取水口附近水域實施生態清淤,工程實施后可有效降低水源地的富營養化程度和原水的有機物含量,增加過水斷面,促進水體流動,降低氮磷、有機質等在底泥中的富集,改變藻類生長環境,大大降低藻類暴發的機率。
b.強化水廠常規處理工藝。強化混凝作為含藻水源處理中一種經濟有效的去除有機物的技術,對去除藻類有較好效果。隨著隨著水體富營養化的加劇,混凝沉淀的功能以去除藻類和濁度作為雙重目的。在高藻期,供水公司可在取水泵房投加高錳酸鉀、投加粉末活性炭、調整藥劑投加量和二次絮凝等技術手段,確保出廠水水質,確保不讓不合格的自來水進入市政供水管網。
c.加快老水廠凈水工藝改造。目前我國各自來水廠的水源大都遭受污染,原水中有機物含量高,這些原水經水廠常規工藝凈化,濁度不易得到很好控制,藻類暴發更會引起濾池堵塞,出水有機物濃度高,易使輸配水管道中細菌滋長惡化水質,加氯量增加進而使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鹵乙酸等量增加,提高了飲用水的致癌風險,使出廠水有異味,水質下降。因此,優先考慮對老凈水廠增加預處理和深度處理的改造,以控制在藻類暴發時的出廠水水質,同時有效去除水中以溶解狀態存在的微量有機物、氨氮等,減少氯的投加量,提高出廠水的生物穩定性。
d.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供水企業對源水及出廠水的水質情況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形式及時、客觀地做好宣傳報道工作,方便群眾及時獲取信息,保障公民享有知情權。緊急情況下要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正面引導,盡可能滿足公眾對獲取相關信息的需求,做好安定民心的工作。
二、結論
藍藻暴發對于以太湖作為取水水源的水司而言,并非一個新鮮課題,但它所帶來的危害已引起眾多水司的高度重視,各級水司及衛生、環保等監管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能,并且及時對每一次藻類暴發事件的處理過程及應對措施進行詳細、客觀的分析總結,只有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提高應對太湖藍藻災害的能力,確保安全、優質供水。